明代陶瓷的纹饰

第二节 明代陶瓷的纹饰

下面以明朝各皇帝时期的瓷器纹饰特征为例。

洪武纹饰特征:1.饰层大量减少,层内布局由密变疏,有大量留白,显得舒展大方;2.首次出现海水龙纹,摆脱了前朝细颈、长身的蛇形。龙身变肥,龙爪有力,龙发出现平直披发和竖发;3.波动的线条造成推涌式浪潮,浪潮之间绘出拔白的浪花;4.复式莲瓣纹,既有元代的分隔式,又有洪武的借线式;5.器物的主题图案往往以缠枝四季花为主(梅花、牡丹、莲花、菊花),并以蕉叶、如意、回文、波涛、月华、忍冬、重十字纹为辅纹的花卉、瓜果为装饰图案,但也有少数花鸟鱼人物图案和少数龙凤纹的器物,洪武盛行的扁菊为主题的纹饰不见了。

永乐工艺特点:1.釉面肥厚、光润、细腻、干净,绝无桔皮纹,有肥亮感。釉色多数为白中泛青,但较之元代,清白度有所减弱;2.青花有铁锈斑和晕散现象,后者宣德少见;3.绘画多为双勾填色,由于填色工具是用小笔,色料往往填涂不匀,出现浓淡参差,深浅不同的色变现象;4.除少数大器外,多数器物的底部均已施釉,有的底釉呈波浪纹;5.器底削足的处理,彻底改变元代斜削的方法,一般为底足平削;6.盘类等器物出现极白的细砂底,抚摸时有极细腻的如糯米粉的感觉。永乐器胎体有四种:(1)厚胎,较之宣德、康熙的器物,细润有余,坚硬不足,釉面洁白;(2)薄胎,细腻,轻薄;(3)松质浆胎:胎色微黄,烧结不足,底部开片较器身为重,以手弹之,胎声沙哑;(4)脱胎。7.白釉器的口边和底角,釉薄处多白色和黄色,釉厚处呈水绿色;8.器底的白釉,一般匀净,少有厚薄不匀现象,薄处泛黄,厚处呈浆白色或稍闪青色,有的器开有细片纹;9.外足根,开始出现一两道弦纹作为装饰,而洪武器绝无;10.盘碗类的敞口器口沿极薄,以手抚摸有锋利感,而后仿器口沿则多圆润,不见棱角。这种器口特点是断定年代和区分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11.民窑碗盘类器物的底足处理有三种:施釉、刷釉、无釉。总的特征:足墙较高;足壁较薄;碗为挖足过肩;盘为月亮底。

宣德瓷器纹饰特征:1.飞翼龙、莲龙、衔花龙、团龙等新型龙纹,是青花纹样史上第一次出现,或广为使用;2.龙形麒麟、龙形狮纹首次出现;3.出现了比永乐波涛纹更长的长浪纹饰,出现了浪花密集式波涛纹;4.双凤、狮球、波涛、海兽是常见画面;5.永乐少见的细描人物故事图,宣德器中已屡见不鲜;6.团龙,团凤,各种团花纹、开光纹和莲托八宝纹也是永乐少见,而多见于宣德器;7.岁寒三友图、八宝图、竹石芭蕉、莲池水藻,梵文、阿拉伯文常见;8.仍保留着青花和印花同置于一器。以洪武时为最多,永乐则很少发现,宣德亦极少;9.仍保留元代开始的兰地白花手法。

宣德时期工艺特点:1.宣德瓷的釉面非常突出的特点为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多泛青,称作“亮青釉”。前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有的青花器釉面气泡密集,大小不一,显云雾状,称“朦釉”,俗又谓之“唾沫釉”。清仿宣器,多此云雾现象;2.大器,足不施釉,露胎处多为“细砂底”,并有浅红色涂抹痕,且无旋痕,如有,即为后仿;3.中小器,足多施釉,但器身与器足釉面往往不一。有以下几种情况:(1)白色洁润者,有桔皮纹,呈乳汁状;(2)施釉不匀者,色泛浆白,于白釉中,隐隐显出一片黄色,俗称“鱼肚白”“黄溢子”;(3)青白色者,底部比器身稍亮;(4)将胎开片者,呈牙黄色。4.器身器足的边际、棱角等转折处,常有呈翠青色或亮青色的积釉;5.宣德早期釉面与永乐一样,尚无桔皮纹,而后增多,晚期出现洁白釉又少见桔皮纹;6.大器采用分段接合法,所以横向接合痕,清晰可见。而清代仿品则纵向接合,痕在两侧;7.宣德青花有三种色料:苏料、国产料、混合料。国产青料已广泛使用;8.盘、碗之底足多数有棱边感,而非滚圆的“泥鳅背”;9.盘类器削足非常特别,往往成“倒梯形”,很难用手抓起,后仿即易;10.盘类因塌底,而盘心成下凹状,凡盘子平底者大多非真宣德器物;11.永宣的共同点是盘内壁与底的交接处,用手摸不甚圆滑,可感到有一圈微凹棱,俗称“月亮底”。

成化瓷器工艺特征:1.青料改用平等青,发色淡雅无锈斑;2.改变永宣小笔着色的办法,而改用大笔一笔涂抹的上色法;3.釉有两种:一为偏青;二为偏白,但均有羊脂白玉的色泽,用手抚摸有一种玉质的感觉;4.无釉砂底有如饭烧焦的锅巴状物,俗称“米糊底”,“米糊底”是成化瓷极明显的特征;5.“双边线特点”对鉴定极有参考价值;6.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细白中闪米黄色;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粉色;7.无论何种釉色,其器物外底足和器身的釉色一致,是成化窑的重要特征。

成化纹饰特点:1.官窑。(1)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故有“成化一件衣”之说法;(2)花叶常作手掌状,花无阴面,叶无反侧,叶子多为齿边;(3)花木有的绘根茎,但多数辅以地坡为衬;(4)山石无凸凹感,作平铺的钥匙状;(5)所绘蕉叶顶尖略圆,形象柔和,似若风吹飘动;(6)莲池纹饰平行线方向排列,水草细长飘动;(7)婴戏、高士、麒麟、秋葵、栀子花、团菊、荷莲、鸳鸯卧莲,皆为此时常用的图案;(8)受佛教影响,如长生莲、宝杵、梵文、八宝等纹饰,开始兴盛;(9)团花和以松为主体的三友图案,为成化官窑首创;(10)夔龙,成化称花式龙、香草龙,其特征为鼻长如象,口衔莲花,尾如卷草,身有双翼,发为竖发;(11)莲托八宝纹中的法轮上,已不见永乐、宣德时的火轮状外廓,轮内有留白梵文;(12)海水龙纹少见,海水较宣德细腻,由左高右低的细弧线构成,汹涌感不足,并以小浪花取胜;宣德海水动感强烈,注意大浪花运用;(13)云龙气势不及宣德,平视的龙月和有骨少肉的龙爪为典型的成化风格。2.民窑。(1)画葡萄一类藤本植物,藤成弹簧状;花果带藤须;(2)湖石画成螺旋状,石旁画对称的花草或三果树;(3)以水浪为地的白描莲池纹,最具成化民窑特点;(4)牡丹呈锯齿状,外廓留一圈白边,叶脉清晰,叶子画成鸡状;(5)圈足一般不用装饰,仅画两条蓝色弦纹;(6)口沿常见边饰有龟背纹、梵文;(7)常见纹饰,还有香草龙、秋葵、三秋、花卉和莲池等;(8)民窑青花瓷自成化始,屡见“大明年造”四字款;(9)并蒂菊开始盛行;(10)五瓣梅明显,均有细线勾蕊。民窑梅枝则多为双线,一线浓重,一线浅淡。

弘治瓷器纹饰特征:1.最为常见的纹饰是细柔如鸳鸯的仙鹤;莲(荷)塘游龙纹饰,目前仅见于弘治;向外四伸叶纹的花朵,以及梅竹、海螺、仕女等。2.龙眼一般为平视,仿佛一副眼镜,故戏称弘治龙为“近视龙”。3.弘治凤身体短粗,尾巴分叉。4.仕女人物一般用弧线勾描,潇洒得意,细部忽略。5.开始出现吉祥语(金玉满堂、长命福贵)。6.弘治时所绘枝或折枝花,叶密而小;菊花—牡丹花叶,三笔画成“个”字形,还有伞状花头。7.弘治梅枝多挺拔俊俏,梅兜画成弯弯的“锯条”形,以示苍老,梅枝梢上点缀月牙,叫“月影梅”。8.螺纹一般留白,往往在水波之中,常缀以白莲,有行螺和静螺之分。9.大云肩中常填以缠枝朵莲纹。10.火石红鱼纹。11.人物图布局空旷,人物较小,多一坐一立,在土堆之上。

弘治工艺特点:1.弘治器物釉面演变过程为:白中闪灰(早)——灰中闪青(中)——青亮(晚);2.底部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色;3.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的更柔和秀逸;4.青花色泽一般为青中偏淡;5.底部闪青色;6.器物底足与器身的釉色不如典型成化器那样一致,而有差别;7.器物底足较短,无高底足的器物;8.盘类塌底现象为明代盘类中最典型,盘心一定下凹;9.款中的“治”字的水傍三点,绝大多数均低于“台”字,民窑中有“壬子年造”方款、“大明年造”方款、变体“福”字方款及银锭图案款;10.积釉处闪淡淡的青色,而成化则显微微淡红色;11.造型创新品种为“孔明碗”。

正德瓷器纹饰特征:1.龙纹出现在各种器物上,是明代最普遍的。①正德穿花龙纹,其花卉纤细工整,装饰得最茂盛丰满,花大叶小,叶瓣呈锯齿形,花朵先勾勒出轮廓,再涂淡淡的青料,这是正德独有的风格。②龙爪与成化、弘治的纹饰有较大区别,一般成三角小旗状,戏称为“三旗爪龙”。③翼龙的翅膀如蝙蝠,鳞为网格状,有弘治遗风,身躯更短。④龙头像鳄鱼头,身躯较长,显得凶猛矫健;2.受伊教影响,多以阿文、波斯文作图案装饰;3.灵芝纹作为边饰或局部装饰被广泛使用,特别是灵芝上下饰有四五个花叶片,为前朝所无;4.如意头纹,完全似如意的头部,常用作边饰;5.常见月影植物纹,点状水波纹;6.海马纹,用夸张的手法,描绘海马腾跃于波涛之中,或昂首向前,或回首顾盼;7.狮子纹,也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变形狮子戏球,狮子周围配以云火球,并围以绸带;8.正德人物纹周围,喜用卷云纹和灵芝云纹,与“空白期”风格近似,其特点是花繁密,叶细琐,人物潇洒豪放。仕女形象纤细文雅,婴儿后脑略大;9.正德云纹用双细勾描,变化繁杂,细部精巧,外形略似蝙蝠,故称“蝙蝠云”;10.舞蝶状大叶牡丹花,流行于正德;11.乳虎、树下读书老人、树下奏乐仕女等主题纹饰,始见于正德民窑;12.还有一些道教纹饰,如八仙、八宝、鹤鹿和方胜,这在正德并不多见,但为嘉、万大量出现奠定了基础。

正德工艺特点:1.胎质厚重,工艺粗糙,正处于明瓷由细致、轻薄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2.早期用“平等青”,呈现青色淡雅、青中闪灰的色泽。中期用“石子青”,色泽滞重,灰暗无光,呈色青中泛灰,有晕散现象。晚期用“回青”。色泽浓重,艳丽而散晕,色青微闪紫红色;3.大器物增多,逐步改变成化、弘治时盛烧小器和以盘碗为主的单调风格,圆润器形向多方、多角、多棱方向发展,琢器多带器座;4.绣墩、花觚、山形笔架、银锭式多层盒、宫碗、出戟瓶、花插、八方罐和插屏为正德创新器物;5.出现伪造、仿造前朝款识,明代仿古赝作之风,由此开先河;6.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划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的手法,纹饰大多粗率豪放;7.圈足底部为亮青釉,是正德特征之一。而民窑器底多为浆白釉;8.器物口沿部釉厚处,特别呈青色。

嘉靖瓷器纹饰特征:1.正面龙此时出现,最大特点是宽距龙爪;2.长颈凤,是与成化的主要区别;3.以羊为题的“三羊开泰图”首次出现;4.鱼藻纹使用普遍,鱼体肥大;5.正德时有的璎珞纹,此时大量使用;6.充满了道教色彩的题材,如八仙、八卦、八宝、如意、云鹤、老子讲经等;7.婴戏图小孩后脑勺开始变大,穿深色长袍,头上画三撮小发;8.“花捧真言”和字形图案为嘉靖首创;9.受明代织锦、漆器工艺的特点的影响,出现团福、团寿、花托字、龙托字或锦地开光字等;10.石兔纹始见;11.锦地开窗边饰图案日益增多;12.民窑开始出现堂名款和窗棂款白兔等花样款;13.蕉叶纹与宣德时最大的不同是叶脉为直线,而宣德是弧线;14.明代青花瓷画风的演变规律一般发展是从繁复到疏朗,又从疏朗向着繁复发展,嘉靖画风正趋向富丽繁复。构图繁密,用色浓重,笔法细硬。

嘉靖工艺特点:1.胎体面貌,是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兼而有之;2.胎釉为明代釉中最厚,称为“亮青釉”。施釉不均而显波浪状,抚摸时有凹凸不平感觉。常在器口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特征;3.由于使用配比正确的回青料,青花发色既不同于成化的浅淡,又不同于正德的浓灰,而是蓝中微泛紫红的浓艳色彩,即“幽青可爱”。如配比不当,即呈色不一;4.器物的透明釉一般均为灰青色,而底釉却都为亮青釉,这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标志;5.圆器的圈足自上而下向内收敛,形成倒梯形,有的甚至可用手指勾起;6.有些碗盘里心向上凸起,称作“馒头底”,自嘉靖始;7.鹰纹和青蛙纹嘉靖出现,但极少见;8.云纹器物不多,但造型夸张,主体如花瓣,云脚如鸟头。

万历瓷器纹饰特征:1.最突出的是镂孔透雕与塑雕;2.最有特色的是青花淡描、铁线描和勾筋淡水点染的绘画技法;3.最常用的是开光图案;4.涂色草率,往往超出轮廓线;5.大头麒麟、大头狮、大头人物。

万历工艺特点:1.早期用回青料,呈色蓝中泛紫;中期用回青加石青,呈色蓝中泛灰,发色渐浅;万历三十四年后用浙江料,呈色蓝色灰暗,有晕散;末期更加浅淡。2.瓷土淘洗不精,胎质较粗松,胎体粗糙厚重,修胎不规整,底足多为平底无釉,胎骨有火石红和铁锈斑点,除有显著刮削、跳刀痕外,底心多下塌。3.釉面早期有玻璃质感,中期呈乳白色或青白色,晚期多为淡青色。釉层稀薄,常有漏釉,所谓“贴骨釉”。无论何种釉,施釉都不均匀,厚薄不一,积釉处多在脚、底足和口沿处,抚摸后给人以不平感觉。4.青花五彩有用旧器加彩的方法作伪。

天启瓷器纹饰特征:1.道教题材画面明显减少,较多出现了扇面纹、皮球花纹等日本风格;2.文人画和版刻家合作的各种画谱,对纹饰影响巨大;3.寓意人物图较为常见,市俗人物图(如渔翁、樵夫、牧童)最具特色;4.山石的外沿以内凹弧线勾成,俗称“花瓣边”;5.轮廓线内信笔渲染为天启特征;6.马纹中排列细密的鬃毛呈平行线,是其特征;7.“命”字等为天启典型。

天启工艺特点:1.胎质一般都粗糙,淘炼不精,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细,有万历遗风;2.釉以白中泛青为主,也有发灰的。釉层稀薄,亮青程度明显减弱;3.青花呈色有四种,其中晕散和黑灰色的与纤细轻淡色调相差悬殊;4.器足较短浅,多见辐射状跳刀痕,有的底心留有小乳突,足跟作成尖锋状,修足粗糙,常有粘砂、不施釉现象;5.首创了山石皴染分水法,到康熙纯熟;6.琢器的纹饰和底款上都有一层若如堆脂的釉。好似画好青花,通体挂釉后,再在纹饰和底款上加涂一层釉所致。

崇祯瓷器纹饰特征:1.正面龙形,已变得披头散发,老态龙钟;2.崇祯后期始至顺治末,配合画面的题字,多见用隶体书写;3.括号云纹,画意生动,左右飘浮;4.子母蕉增肥,顶端成弧线,与天启偏尖瘦有别。芭蕉树较为写实常见;5.兰花叶片细长而尖,有花朵,构图疏朗,绘画得余意,均一笔点划而成;6.指纹般水浪;7.青花点日;8.条状柳丝;9.梅花状衣服;10.地皮景中的鱼鳞状秋草。崇祯纹饰的特点是:①前期常见的缠枝花卉极为少见。②青花分水枝法日渐成熟。崇祯纹饰以人物图居多,其次是动物、植物。人物图中多为婴戏,仕女、神话人物;动物以麒麟最为常见;植物中以兰草最具特色。

崇祯时期工艺特点:1.胎体粗糙,器底有粘砂、跳刀痕;2.釉色青灰少光泽;3.青花发色蓝中泛灰,但外销瓷发色明快;4.器口普遍加酱黄色釉;5.莲子罐的口沿下和脚线上往往有暗刻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