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陶瓷的釉色

第三节 明代陶瓷的釉色

在我国的陶瓷工艺史上,永乐时期的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独树一帜,占有特殊地位,成为明清两代的典型。永乐瓷器的造型圆润、灵巧,永乐时胎土淘炼精细,胎体轻重适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细腻而著称。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桔皮纹,白釉器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为白色或黄色,积处闪浅淡和虾青色。青花器造型工整精致色调凝重古雅,绚丽鲜艳,体态优美俊秀,用进口“苏泥勃青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凸凹不平状。圆器中的口沿,以手试之有锋利感,而后仿的口沿多圆润,不见棱角,这种器口特点,是我们断定年代和区分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琢器胎体接痕微露,不及元代与明初时期明显。常见器足有:里直外收式圈足、齐平式圈足、高深外撇式圈足,圈足露胎处多泛火石红斑,盘碗类,器心多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状。永乐时,开始书写帝王年号款,均为四字篆书。

大部分成化瓷器为白釉,釉面肥厚滋润,细腻平滑,亮洁无瑕,如脂似玉。釉色温婉柔和、晶莹润泽。其他的釉色也有,单色彩釉有鲜红釉、黄釉、绿釉、蓝釉、酱釉及仿前代的哥釉等。如明成化鲜红釉盘,盘里及足内均施白釉,外施高温铜红釉。红釉釉层肥腴,器物呈色鲜艳,灿烂如红宝石,由于釉层气泡大而密集,釉面泛桔皮纹,使入射光线闪射,视之柔和悦目。口沿用高温烧成时釉料熔融,垂流而显露白色胎骨,形成一道圆润白边,口沿下釉呈黑褐物色。圈足外墙积釉处,红里透黑,宛如青蛙之背。

明朝鲜红釉以永乐时最好,产量最大,后来由于技术原因,较难生产,产量骤减,成功之作少见。后来不得不以易烧制的低温矾红釉来取代此种高温烧中制的铜红釉。传世的成化时期鲜红釉瓷器极为罕见,所以该件器物弥足珍贵。成化黄釉器是在已烧成的白釉上挂黄釉,色釉虽有深有浅,釉面都娇嫩匀净,色浅的施釉轻薄。成化蓝釉器釉色蓝中泛紫,较之宣德蓝釉器釉面洁净光润平整。成化酱釉器较之前朝釉面亦更光亮,釉质肥腴。仿哥釉八方高足物博杯,口足施酱紫色釉,以摹仿宋哥窑“铁口紫足”的效果,内外均以开片青釉为饰,釉面虽仿哥釉但釉质肥厚,平整光亮,光泽度较强,故无宋朝哥窑瓷器上所施青釉的“酥润含物华蓄之美”,另外釉色也略显规整,亦缺少宋哥窑瓷器釉质的自然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