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陶瓷的釉色

第三节 宋代陶瓷的釉色

从釉色看,宋代青白釉和五代青白瓷釉相比,虽然都为石灰釉,但宋代釉灰用量大,造成的差别如下:①焙烧时更易流动,积釉处较五代的厚,呈现釉薄处泛白,釉厚处呈现水绿的美感;②釉的光泽度强,透明度高;③釉中气泡大而疏。宋代时,景德镇窑的青白瓷,其釉色在宋代的不同时期特征不尽相同。北宋早期发色不正,釉较薄,釉多带微黄,或者釉色发白,呈纯正青白色的不多;北宋中后期的则与前期相反,白里泛黄的很少,釉色多呈典型纯正的青白色,晶莹碧透,色质如玉,脱离了传统青瓷的感觉,更像玉器。南宋前期,承袭北宋中后期风采,南宋中晚期光泽度减弱,透明度已不如前,并且泛黄发灰,晶莹度也减弱。当然,这一时期也有少数质量较高的青白瓷,呈现出如冰似玉的特征。

上述所说青白瓷在不同时期呈色不尽相同,事实上,青白瓷在同一时期同一窑口,除了典型的青白色,其釉色还有深浅不一的现象,或青中偏白,或青中偏青,或青中泛黄,或呈米黄色,或近似纯白色。因为在宋代,景德镇窑采用龙窑烧制瓷器,这种窑的主要优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便于速烧,因而产量大,烧成成本低。但是龙窑也存在不少缺点,如窑内温度高低不均,升温速度快慢有别,烧成气氛较难控制,特别是窑身越长,窑内各部位的烧成温度与气氛就越难控制,这些种种导致哪怕是同一瓷釉配方,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釉色。何况制作青白瓷的胎釉配方在成熟定型之前,窑工在选择制瓷原料和淘洗原料方面做了不少尝试,才逐步优化胎釉配方和原料的处理工艺,在此实验过程中,会带来瓷胎和瓷釉中化学成分的波动,由此也会导致烧成后釉色的差异。

另外,铁元素是青白釉的主要着色剂,如果青白瓷的施釉厚度不一致,加上胎体颜色的差别,都会导致青白瓷呈色不一致,有色泽之差。这些不是工匠有意为之,而是由于施釉、制胎为手工操作,误差较大,此为工艺技术的局限性。加之龙窑烧制,不可控因素太多,导致青白瓷即使同一窑所烧,色泽也是各有差异,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千”。细分起来,可将青白瓷的色阶之差分为如下五种:青白、水绿、米黄、白色、玉色。其中米黄釉是在还原气氛不充分的情况下烧成的,其他四色烧的是还原焰。

白瓷和青白瓷的色泽差别主要在于釉层,而不在于瓷胎。胜梅亭等地的五代白瓷与湖田窑宋代青白瓷的瓷胎化学组成几乎完全相同,说明五代到北宋,景德镇窑的制瓷胎料一致。景德镇窑五代白瓷与青白瓷釉的成分差别主要在于含铁量,白瓷的釉层较青白瓷薄,故含铁量低于青白瓷。另外,五代时景德镇窑瓷釉配方中,釉灰的用量少于宋代的用量,由此带来白瓷釉中氧化钙的含量比青白瓷低。含铁量的增加使釉层呈现出青色,氧化钙的增加则使釉层变得更加透明,这正是宋代青白瓷不同于五代白瓷的地方。

宋代,尤其北宋早期,有相当部分青白瓷的釉色偏白,呈现出白瓷的光泽,由上述关于五代白瓷和宋青白瓷的对比分析可知,如果釉层施的较薄,导致釉中含铁量偏低,就容易烧制成偏白的青白瓷,从成品表面观察,该类偏白的青白瓷的釉层确实较薄。由于制瓷工艺的延续性,在五代至宋代的过渡期间,釉层在慢慢增厚,青白瓷才逐渐由偏白转为青白色。

典型的青白瓷其釉色青中泛白,白中显青,而现存器物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青白瓷色泽偏青,呈现出粉润的青色之美感。青白瓷的呈色与铁元素密切相关,如果釉层较厚,在还原气氛下,则容易烧制出偏青的青白瓷。当然,该粉青色泽也有浓淡之别,这与含铁量的高低有关系。

制作青白瓷的釉料为石灰釉(用石灰石与草木灰烧炼成“釉灰”,然后与瓷石配制成釉)。釉中含有16%~20%的氧化钙,钙在釉料中是助熔剂,能在较低温度下玻化,在高温下流动性大,加上釉料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铁是青白釉的主要着色剂,故在釉厚处呈现湖水般的绿色。因此,如果将其釉层施厚一些,或者加大釉料的含铁量,在还原气氛下,则有可能烧出如湖绿般的釉色,在窑址调查中,发现有大量青白瓷器物厚积釉处呈现漂亮的水绿色。

青白瓷的色泽偏白、偏青或呈现水绿色,这些颜色都属于同一个色系,烧成气氛都为还原焰。而现存的青白瓷中,有一定比例的青白瓷呈现米黄色,俗称米黄釉瓷。米黄釉在景德镇窑不罕见,在南宋时大量出现,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烧制米黄釉的窑口。在窑址调查过程中,考古专家甚至发现了专门烧制米黄釉的窑口,比如位于印机家属楼和小南河之间的那段土坡,就曾是南宋时烧制米黄釉的专门窑口,可惜2017年随着新公路的修建,窑址已被破坏殆尽。

米黄釉瓷,在色泽上与青白色相差甚远,呈现米黄色泽,类似于古文献所称的“炒米色”,故名。青白釉的最终呈色不仅基于釉料配方,更取决于窑温、窑位及烧成气氛。青白瓷在窑炉焙烧分氧化、还原、冷却三个阶段,铁元素是青白釉的主要着色剂,在不同的烧成气氛中会呈现青黄不同的颜色。在氧化气氛中铁处于高价状态,呈黄色系,在还原气氛中,铁处于低价状态,呈青白色系。而宋代用龙窑烧制瓷器,龙窑身长容量大,较难把握窑内气氛,若烧制温度不到位,容易出现氧化气氛,而且窑炉的不同位置温度有差别,像放置于窑位靠后的青白瓷,温度偏低,窑炉内更趋于氧化气氛,故很容易烧出偏黄的米黄釉。有测试数据显示,米黄釉的烧制温度约1000℃左右,较青白瓷低200℃~300℃。米黄釉的烧成气氛为氧化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温到还原焰则转化为青白色,所以青白瓷的烧成过程也即由黄色到青白的变化过程。有研究者将米黄釉置于窑内复烧过,在温度达到1300℃左右时,米黄釉则转变为青白釉了。需提及的是,米黄釉常伴有开片纹,这是因为南宋中晚期青白瓷胎体氧化铝含量高于前期,而釉的成分与前期相似,在焙烧时釉比胎收缩得快从而出现开片。泛黄的原因则同样是由于胎体铝含量过高,烧熟需要更高的温度和更好的窑炉氛围控制,而当时的窑炉并不能适应这种要求,从而出现了泛黄的现象。在落马桥窑址发掘中,南宋地层出土一类表面有开片,色略呈米黄的芒口圈足青白瓷碗,其氧化铝含量高达25%左右。

青瓷系瓷器呈米黄色的现象是任何青瓷窑口普遍存在的现象,早期青瓷包括唐宋越窑、耀州窑以及龙泉窑等,这些窑口产品基本色调都青中带黄,如越窑的蟹壳黄则是偏黄的色调,这与烧制温度及烧制气氛有关。景德镇窑米黄釉的大量出现始于南宋,南宋中晚期时为了扩大产量,瓷器采用支圈覆烧,窑内湿气不宜排出,容易造成釉面阴黄,使产品呈现米黄色。南宋蒋祈《陶记》中说:“两淮所宜,大率皆江、广、闽、浙澄泽之余。土人货之者,谓之‘黄掉’。黄掉云者,以其色泽不美而在可弃之域也。”蒋祈所说的“黄掉”产品,就是青白瓷中所烧造不成功的炒米黄色瓷。但是考古调查发现有专门烧制米黄瓷的窑口,这与蒋祁的《陶记》所说的米黄釉不受欢迎的情况不相符,这种釉色估计由于价格低廉也有其受众面,故才会出现专门米黄釉的窑口。

它们虽然都是属于青瓷,但却有不同的呈色,汝窑的呈色多为天青、香灰色,官窑和哥窑的颜色较接近,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虽然颜色各有不同,但都还是统一在青色的调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