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陶瓷的纹饰

第二节 元代陶瓷的纹饰

在元代,北方的窑口都处于衰落,唯有磁州窑仍有生机,这不能不说是与其产品的风格有关。元代磁州窑产量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白釉黑花器。这一品种在北宋时就很有特点,黄河流域多纷纷仿造。宋南渡后,吉州也进行仿造,甚至于景德镇的青花瓷也深受其影响。其白釉黑花器到元代后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元代装饰题材中最突出的一方面是戏曲故事与人物,另一方面是文学作品与书画艺术。元代戏曲文学的繁荣必然影响到瓷绘艺术,以戏曲文学题材为装饰不仅是元代磁州窑的特色,同时在元景德镇窑的青花瓷上也有相似表现。

题有诗句铭文的作品早在唐代的长沙窑就出现过,在宋代的磁州窑也有不少。宋代磁州窑最常见的是“张家造”,或在碗里书写一个“王”字之类具商标作用的铭文,还有在四系罐的肩腹部斜书“宅司用”或“利花白”等铭文,但到元代以后,瓷器上的铭文就大大地加长了,元龙泉窑青瓷中出现了大量文字题款,如“长命富贵”“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金玉满堂”等吉祥语,以及“龙泉土宜”“清河制造”“元字柒拾叁号匠”“仲夫”“项正”“项宅正窑”“石村”等作坊、工匠名号等。以书法、诗词作装饰的壶、瓶、枕、罐等不胜枚举,可以说是在宋、金瓷器书法装饰的基础上进一步向艺术境界的发展,是磁州窑瓷器中值得重视的作品,有些还可以补充美术史与文学史之不足,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元代瓷器品类众多,装饰手法非常丰富,充分表现了元代以单色釉为主的装饰特点及良好效果,从而为明清彩瓷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元青花瓷器最初烧造多应波斯地区(西亚伊利汗国)王公贵族之需,造型、纹饰、功用皆依自彼地之风俗而定,一改宋瓷影青之纤薄小巧、隽秀素雅之风格,往往以器形巨硕雄健著称,其中大罐一类堪称代表。本品的青花与纹饰制作工艺方面颇具自身特色,展现元青花丰富多彩的另一面。元青花发色因沽料提纯加工工艺与烧成气氛的不同从而展现出多重风格,另外,青花纹饰涂绘以前存在不同的工序,举凡所见浓重型元青花瓷器当中典型的牡丹纹饰皆采取阴刻勾勒成形、青花涂绘之工序,即是绘画牡丹之前先以针状工具先阴刻出花叶轮廓,突出叶脉,然后涂绘晕染而成,青料聚积于勾线之内浓重深沉,烧成之后取得强烈的三维效果,但以本品为代表的淡雅型元青花瓷器则是直接以青花绘画,青花发色艳丽却不浓重如墨,由此可见选择何种类型的沽料装饰,在绘画以前工匠已经有清晰的决定。

目前存世所见与本品同类的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总数不过十几例,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上海博物馆藏“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牡丹纹是元代青花瓷器的经典纹饰之一,元代牡丹纹饰以枝叶和花型饱满、充盈著称,无论运用在何种元代艺术品之中,此纹饰都最为常见,且风格明显、统一。

元代器形及烧造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元代除少数玉壶春瓶为釉底外,其他器物底部无釉。洪武则除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外,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扁菊纹大碗也为釉底,其他器物则底部无釉。

2.元代碗类底足斜削的习惯,洪武时期除民间青花粗碗仍沿用外,其他较细的器物已改为平削足。

3.元代梅瓶的口均为上狭下宽的梯形口,明代梅瓶口部已改变为直而稍翻唇,无梯形感。

4.元代青花纹绝少五爪,洪武官窑器几乎全为五爪。

5.元代印花和青花二种装饰工艺同置于一器的方法,洪武仍继续使用。

6.元代莲花叶子为标准的葫芦形,洪武已变形的不成葫芦形了。

7.元代牡丹叶子画得肥厚规矩,洪武已变片稍微细瘦而随便了。

8.元代的仰莲瓣纹每瓣都分开绘画,洪武朝除个别器物仍分开画上,绝大多数莲瓣之间借用边线,不再分开,并出现了双勾描绘边线而不填色的白描画法。

9.器物颈部的蕉叶纹,元代每片蕉叶之中茎或单线色绘或双勾填色,洪武则蕉叶中茎以双线勾出后不填青花或釉里红,形成中茎有空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