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的美学起源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能力。美是普遍存在于事物中的,是主客观相统一的结果。审美活动使人产生美感,在审美活动中,当审美对象自身所具备的美感,与我们主观认知的美感相一致时,我们才会认定它是美的,主客观缺一不可。
中国古代的美学,是从感性到语言再到体悟的过程。这是美学从理论延伸至实践,又从实践回归到理论的审美过程。陶瓷作为中国美学观的承载体,是在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并通过其美的形式,使人们产生审美享受。
(一)陶瓷审美的发生
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就有了很多关于陶器发明的传说。陶器是用泥土制作,又经过火的烧制而成型的器具。经过火的洗礼,脆弱柔软的泥土变得坚硬无比,满足了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新石器时代是陶器产生的时代,此时期陶器以红陶最多。自人们开始掌握工具的使用,陶器的出现促进了人们从采集、渔猎为主的游牧生活过渡到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陶瓷的起源,主要在于人类物质生活的驱动。而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彩陶的出现,则主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进一步需求。
陶瓷的产生,意味着艺术和审美意识的萌芽。艺术观念的发生和最初的审美实践,就是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也是在这样一种非艺术的活动中被发现和被意识到的。
(二)彩陶中的美学原则
陶瓷,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产物。远古时期,大部分陶器用于基本生活所需。在考古发掘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部分或大部分彩陶有着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和破损痕迹,很多器物内壁或是外壁绘有各种不同的纹样,这与当时人们的使用习惯有关。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并不发达,使用器具时,人们多席地而坐,将陶器直接放置在地面上,看到的多为这些器物俯视的样貌。所以,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中,彩陶罐多绘饰上半部分,彩陶碗则往往会在碗内施加彩绘纹样。
细观原始彩陶的彩绘装饰,多为一些符号化的、类似图腾的纹样,例如,漩涡纹、花瓣纹、鱼纹、蛙纹等。图腾,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在远古时代,图腾是人对宇宙认识的最初表达形式。彩陶纹饰的发展,也是由抽象慢慢过渡到具象的过程。彩陶抽象演化,产生了一系列美感形式,这些美感形式包含着重要的预示文化动向的观念内容,具有颤动心灵的魅力。
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作为重要的物质生活用具和相当程度上的精神生活象征物,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些陶器器形样式繁多,造型无拘无束,纹饰随意率性。器形从简单的实用生活器具,逐渐发展到具有观赏价值、宗教意义和反应原始文化的器物。人类凭借自己的天性进行自由创造,人类的艺术独立性和自由性得到了最纯净的体现。远古时期的彩陶艺术至今依旧令人神往,带给人们美好的美学享受,这便是这种艺术形式永恒的审美性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