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陶瓷的审美取向
若论陶瓷的装饰艺术,在元代以景德镇最为有特点,尤其是景德镇青花瓷的出现,基本奠定了明清时期中国陶瓷装饰艺术发展的方向与基础。因此,尽管元代的景德镇窑瓷器种类较多,有青花瓷、卵白釉瓷、釉里红瓷、铜红釉瓷、蓝釉瓷,甚至还有最初期的五彩瓷,但对后世影响最大并最具艺术特色的,还应当是元代的青花瓷。
有人认为元青花在元代能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除受磁州窑、吉州窑的影响之外,还与其中有文人画家的参与有关系。在元代,由于政府不重视文人,使当时的文人不仅失去了科举的出路,而且还被贬为第九等公民,地位比娼妓还低,仅优于乞丐。很多文人由于谋生的需要,不得不转而向民间谋求职业,一部分文人转向从事被视作下贱的杂剧创作,一部分画家由于画院解散,也回归民间与需要画工的行业结合。因此,就有学者推测,当时景德镇民间青花瓷上的人物、花鸟、鱼虫的出色描绘,就是在这些画院画家们的参与下取得的。当然,这只是推测,缺乏可靠的证据,但元青花中的一些主体纹样,尤其是表现当时戏曲故事的人物绘画,确实不像是艺人们信手拈来的随意描绘,而是具有一定绘画功底的画师对剧目中的某段对白、某种场景经过高度概括后的一种形象说明。虽然可能受当时插页版画的影响,但更是根据器物本身的特点,进行了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其走马灯似的构图,流转观赏,如同一幅连环画卷。人物采用白描的手法,结构准确,形象生动传神。在山石描绘的技法上,完全继承了南宋四大家的艺术特征,采用了“大斧劈”皴法,用笔泼辣,棱角分明,讲究远近的虚实关系。因此,有学者认为,这些青花瓷纹饰的设计者,“或是宫廷的画师,将作院设画局,掌描造诸色样制,他们的画风,大体都保持了宋以来画院的风格,没有多大的改变和发展”。因此,认为这些绘制了精美人物图案的青花瓷“绝非出自一般匠人之手”,有文人画家的参与。当然,宋室南迁时,在苏杭一代聚集了许多的文人画家,到元初时他们中的一部分由于战乱流入民间,流入到离苏杭不远,地处偏僻但很安全的景德镇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但其实元代的文人绘画的画风萧散放逸,冷寂淡远,和宋时工整优雅的画风截然不同,因此有“唐画尚巧,宋画尚工,元画尚意”的说法。景德镇的青花瓷没有受同时代正统文人这种写意画的影响,而是受到了南宋时的较工整的文人画的影响。当时元代的文人画家分成了两大流向。一大流向是一批画家在元以后,成为不以绘事为生计的正统文人画家,他们或是像赵孟頫、高可恭那样的达官显臣;或是经济上随缘自主的大地主,如曹知白、顾阿英等;或是托迹释道和退隐林泉者,如方从义、黄公望等。这些画家由于可以不考虑生计,加上对当时的政局不满,因此他们把绘画作为“写胸中臆气”,或借笔墨以娱悦情性和寓“志节”“高趣”的手段,因此追求的大都是清逸、荒颓、疏松、萧淡的风致。还有一大流向就是为了谋生,进入民间,和民间的工匠一起为生计而绘画,或绘制戏曲中的版画插页,或绘制各种壁画和各种工艺品。这种绘画是一种商品需要,因此它必然是世俗化的,符合大众口味的。这些画家由于走向了民间,成为当时非正统的文人画家,为了谋生的需要,继承了南宋时期工整写实的画风,这种画法也是他们所熟悉和所擅长的。当然,不是说景德镇的元青花就一定有这些非正统文人画家的亲自参与,但受到他们的间接影响却是肯定的,也是正常的,因为同时代的姐妹艺术总是相通的,更何况当时元青花瓷上的人物故事画面,完全有可能是从当时这些文人画家所刻的木刻版画的插页中临摹下来的。
在元青花中出现了一些表现当时元曲故事场面的绘画,这也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一种需求,是俗文化得到了充分发展的一种表现。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宋元时期出现了一批商业化的城市,市民阶层的人数急剧增加,真正意义上的世俗文艺就在这个基础上大大兴盛起来。当时各城市中都出现了专供民间艺术演出的固定场所,称“瓦合”。瓦台里由栏杆分出若干演出的区域,供各种技艺进行表演,这些技艺就称作“栏杆艺术”。元代的戏剧就是从这瓦合栏杆中成长起来的。元戏剧的作者是当时的一群不得志的文人,一群不幸的天才,其中最有名的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他们把对时局的不满和对以往历史上英雄的崇敬,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这些戏剧的情节中。而这些情节又通过绘画描绘在当时的青花瓷上,也是表现了一种市场的需求。作为商品而存在的青花瓷,是有一定的销售对象的,是生产者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审美要求所做的某种定向产销。元曲中的杂剧类别很多,有社会剧(风俗剧)、爱情剧、历史剧,元青花的人物故事题材大多取材于历史剧,其中有蒙恬坐帐、萧何月下追韩信、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周亚夫、唐太宗与尉迟恭等。在这些青花的装饰纹样上出现如此多的帝王将相的形象,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元代蒙古籍的官员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通俗的汉族历史文化,另一方面,这些故事的内容多为颂扬前代的圣君贤臣,人物也多着唐宋汉制衣冠,反映了汉人对故国文物典章制度的怀念。表现这一类内容的青花瓷,在国外出土的外销瓷中几乎没有发现,因此一般不会是外销瓷。有学者提出“元青花外销中东诸国多且精。然殊少有以元曲为话题之作,很可能此类元曲青花瓷器,乃应城内鉴家之好而烧”。元代这些绘有人物故事的青花瓷,基本都为罐、梅瓶、玉壶春之类的陈设瓷,多为观赏之用。据目前发表的资料,这类元青花的数量较少,还未发现同一规格、同一图案的产品,说明不是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而是有针对性的专门定制的高档商品。其销售的对象绝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是有一定经济地位和权势的上层阶级。元青花中以元曲中人物故事为装饰的陈设瓷并不是很多,但笔者却花了许多笔墨来叙述,是因为在唐宋以前,以人物为装饰的瓷器实在是不多见,唐宋以后,尤其是宋以后,瓷器上虽然开始出现人物装饰,但表现的大多是婴戏,只有少量仕女,须眉男子则几乎不见。因此,元青花瓷中人物故事画面的出现,在中国陶瓷装饰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这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戏曲中的故事场面完整、细腻地描绘在瓷器上,为明清以后陶瓷装饰上反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道家仙人、男耕女织等各种以不同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画面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也是中国陶瓷艺术主流由雅走向俗的一个重要开端之一。
一个时期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从内在因素来看,是来自整个社会环境的变革所带来的审美时尚,来自同时代姐妹艺术的相互影响,还有传统的继承与延续;另一方面,从外在因素来看,异族文化的侵入,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上,国际间大范围的文化交流总是要由战争来开路,但最后真正承担这种交流的却主要是商业行为。元统治者在欧亚大陆上全方位地拓展,刺激了中国大陆上的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由于欧亚大陆的打通,来自阿拉伯、欧洲等不同地区的商人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带来了异国的珠宝、香料、手工艺品,同时又将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运向他们所属的世界。长期以来,中国的丝绸和陶瓷是出口到国外的大宗手工艺品,但此时,欧洲和西亚的丝织技术也已发展起来,开始有了代表自己民族的丝织品,因此对瓷器的需求超过了丝织品。正是这种需求激活了当时陶瓷重镇景德镇的瓷业生产的发展。在当时的景德镇,瓷器的制作可以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一方面前人的成就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要超越这种成就就要另辟蹊径;另一方面,元代的大统一、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现实,海外市场的巨大需求,新生活与新观念的出现等,都期待着陶瓷艺人们去从事不同于以往的审美新创造。
这种新的创作,一方面是面对国内的市场,如将元曲的人物故事搬进青花瓷的装饰之中;另一方面还要面对宽广的国外市场,尤其是为景德镇陶瓷艺人们提供了钴蓝料,又要在景德镇定购大批瓷器的伊斯兰市场。面对陌生的市场和陌生的装饰材料及装饰爱好,景德镇陶工所遇到的问题,一是伊斯兰市场所需器皿在造型的品种以及尺寸的大小上,都完全不同于以前所熟于制作的国内产品;二是技术上,景德镇陶工所熟悉的装饰方式不适应伊斯兰这个新市场,因为这里的订货,要求装饰的器皿面积巨大,至少是平时装饰的三到四倍,很明显,只有采用全新的装饰和设计才能解决;三是要将对方所提供的钴蓝料绘制到白瓷上是一个棘手的新难题,在这以前,景德镇的陶工所熟悉的装饰办法都是用各种木制的或铁制的刀具或是用手捏,总之不用画笔。
为了适应伊斯兰市场的生活和使用习俗,在对这些大型器皿进行装饰时,景德镇陶工们采用了与伊斯兰相似原理的装饰风格,即在一个基础上经常采用同心圆环装饰图案,或根据盘子表面的四重装饰部分,从中心装饰逐步向外扩展,其结果是形成了一种新装饰风格,即题材是中国式的,装饰方法却是伊斯兰式的,其中釉下彩的技法也是中国的,这种丰富多彩而又奇特精致的装饰混合体,比传统的中国风格装饰更加绚丽通俗。
14世纪早期的景德镇民窑青花深受伊斯兰的影响。尽管其装饰主题是中国的,但装饰方法却明显与伊斯兰的相似。在许多盘子的边缘可看到莲饰图案,这种图案就明显具有伊斯兰风格,且和伊斯兰地毯精细的边饰有联系。这说明当时的景德镇陶工很认真地观察了伊斯兰地毯。当然,在泉州的波斯富商也会尽力利用中国陶工的才智来满足用户的要求。景德镇此期生产的许多瓶子和小罐的造型也是外国的,大都是出口到东南亚一带的。当这种外来因素运用到流上时,景德镇陶工曾一度坚持不受伊斯兰风格的影响。尽管典型的元至正青花瓷有非常浓厚的异国情调,但主体装饰纹样无论是题材还是装饰方法,却都还是属于中国传统的,其主题纹饰有鱼藻图、人物故事、龙纹、云龙纹、海水龙、凤凰、孔雀、狮、天马、麒麟、草虫等,花草纹以缠枝牡丹和缠枝莲用得最多。
青花瓷器的辅助纹饰,主要用在器物的口部、底足部,在器身上往往用来间隔几组主题纹饰,如将瓶和罐的颈部、上腹、中腹、下腹及底足部分段隔开。应用最多的是缠枝花(牡丹、莲、菊等)、仰覆莲瓣纹、水波纹(动的波浪式和静的水纹式)。此外,杂宝(八宝吉祥在元代尚未形成固定形式,常出现火焰宝珠、珊瑚、法螺贝、丁字犀角、灵芝、双鱼、芭蕉、法轮、宝伞、宝瓶、盘长等)、回纹、蕉叶、连续斜方格纹、云纹、钱纹、变形钱纹、杂莲、缠枝石榴、缠枝海棠、串枝花、云肩纹等亦属常见的辅助纹饰。还多见利用如意头形、菱形来勾勒开光线条。这些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常见的表现题材和内容。将传统与新的时代艺术结合,与外来的文化艺术嫁接,就这样,元代景德镇的陶工们,创造了一个时代的陶瓷艺术的新风尚,当然,这种新风尚的形成也是由一个新的时代所熔炼出来的,是各种文化因素和审美思想碰撞结合的成果,而这种成果最终又是一个更新的未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