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陶瓷的造型
元代的瓷器是在高度发展的宋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制作工艺理应比宋瓷更进一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主要是由蒙古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蒙古人比较粗放,对瓷器的需求不再是以精细轻薄为尚,而要求质粗耐用、尺寸较大的器皿,以适应其生活习性。此外,海外贸易同样要求大型的厚实瓷器,这就造成了元瓷的基本形象。如宋代的制瓷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一般的器皿都可以从辘轳车上直接拉坯成形,接胎痕很少。宋代的香炉一般不用分段粘接,连瓶类的成形也很先进,接胎痕都较轻浅。元代则不然,由于器物高大,不但要分成几段,连底也要单独制作,再粘接上去。由于轮削粗率,接胎处有时会出现坼裂痕,甚至出现渗漏。从现在见到的元瓷看,不论圆器还是琢器,其轮削都不够精细,尤其是底大而笨拙。这种情况在宋代流传下来的一些烧单色釉瓷的窑场中尤为明显。
元瓷制作的品种与宋代相比明显减少。宋代的瓷器品种有日常用品、陈设用瓷、明器、玩具等等,到了元代则以日常用品为主,很少看到精美的陈设用瓷。由于重视日用,元瓷中圆器占了绝大多数,常见的有碗、盘、杯、碟、洗、匝等。碗是元代最常见的瓷器,其造型既有继承宋代传统的,也有元代创新的。
元代的盘用途很广,因此其制作远比碗讲究。盘的外形多为圆形,尺寸较大,有撇口与折沿两种。折沿盘是元代的常见款式,各窑都有烧制。其口沿有圆口与花式口两种,以后者为佳。元代的瓷盘均为无釉的砂底,装饰都在盘里。洗是圆器中变化最多的一个品种,元代的洗继承了宋时的传统,但口沿细窄的宋代流行款式此时已很少见,宽唇洗和折沿洗等较多,样式非常丰富。元代常见的匝是一种盥洗用具,状如平底敞口的洗,一侧设一个槽式短流,通常是芒口、砂底,流下设一小系,造型比较别致。这种匝在元代以后很少出现,因此在断代时常用作元瓷的标准器。
元代瓶和罐的品种也很多,大多是在宋代的基础上发展的。如元代的梅瓶与宋代已有区别,其肩部膨得很大,使腹部上升,整个瓶的重心提高了。腹部下半逐渐收敛,使瓶身亭亭玉立,形体修美。也有在腹部迅速收削以后,至胫足又往外撇出的,从而使梅瓶更加稳定。宋代的梅瓶极少设盖,元代的梅瓶则出现瓶盖,采取钟罩形的天包地式,上设宝珠钮。玉壶春瓶也是元代常见的造型,其秀美的形体与宋代并无多大变化,有时头部稍稍长一些。宋代添设器耳的习惯被元人继承,并且推而广之,成为元瓷的一大特色。元瓷的另一种特征是增设器座。宋时出现的花口瓶、葫芦形瓶等此时仍有烧造,仿青铜器的觚式瓶与觯式瓶等则从此绝迹了。
罐的造型多为直口短颈,腹部硕大,器壁厚实,并且下部更加厚重,显得比较稳定。元代罐的肩部有两种造型,一种为丰肩,配上圆鼓的腹部,胫部内敛,全罐比较肥胖;另一种为溜肩,胫部也往内收,配上膨出的圆腹,显得比较匀称,器形稍高一些。元代的罐类大多有盖,罐盖造型比较丰富,多设子母口,盖钮有宝珠形的,也有类似宋代青白瓷注子的蹲狮形盖钮等。把盖子制成波浪起伏的荷叶形,配以青绿色的釉汁,是元代龙泉窑青瓷罐的著名造型。这种荷叶形盖子是元代特有的造型,在瓷器鉴别时往往用作断代的依据,元代的其他窑场也有类似的荷叶盖出现。
元时的执壶造型较多。常见的执壶多以玉壶春瓶为壶身,配以细长的流和弯曲的把,造型比较秀美。流的高度比宋代增加,大多接近甚至超过壶口。由于流的镶接比较粗率,为了增加强度,有时在流与壶颈之间设一小片附件,这是元代特有的,有的执壶在盖沿和壶把的上端各设一个小环,可以联结壶盖以免跌落。元代瓷器的造型除以上主要品种外,还有楼阁式的谷仓、钧釉花口双耳驼座瓶、玲珑剔透的捏雕瓷枕、釉里赭花卉纹神座、青白釉蟠龙纹水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