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陶瓷的釉色

第三节 元代陶瓷的釉色

在中国的历史上向来有雅文化和俗文化之分。雅文化是在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合流中产生的,在意识形态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在审美情趣上,则是以道家和禅宗的追求为意境的。从历代瓷器的美学特点来说,追求的是温文尔雅、含蓄内蕴,少雕琢,少直白,自然天成的意境美,这种追求在宋代的瓷器表现上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高峰就是不同色泽的青瓷、白瓷、黑瓷及窑变钧瓷、兔毫、油滴、玳瑁等的出现。这些不同色泽的美丽的瓷器大都是以釉质本身的质感取胜,很少采用繁杂的纹样装饰,即使有装饰也是在釉质的本色上刻画和镂雕,很少采用绘画的形式。

但到元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在文学上,直率袒露、粗俗外向的戏曲占了上风;在瓷器制作上,向来为文人所不屑的表现民间生活情趣的彩绘瓷——黑底白花瓷、青花瓷、五色花瓷(红绿彩瓷),开始崭露头角。元代的雅俗文化出现了合流的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作为雅文化载体的文人地位的变化引起的,另一方面,也是商品经济、市民社会发展的一种结果。中国文化史上以雅文化为主导地位的局面至元代宣告结束,俗文化逐渐上升为主流,这种交替是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先兆。表现在陶瓷艺术上,宋瓷中体现的以釉色变化所做的哲学玄想,开始被元青花瓷以及后来出现的明清五彩瓷、粉彩瓷以画面上的直白所做的世俗表现所代替,这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大转折。

在这样的背景中,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窑口,所烧制的瓷器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与宋代比较起来,不重视釉面本身的质地,而重视表面的装饰纹样与效果,装饰的手段与技法的丰富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朝代,一方面继承了前代刻、画、印、贴、堆、镂、绘等多种装饰方法,另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

比如宋代龙泉窑青瓷以釉色取胜,釉层肥厚如凝脂,如美玉。其釉色有月白、豆青、淡蓝、青灰、蟹壳青、灰黄、炒米黄等,其中又以粉青、梅子青最具魅力。龙泉粉青釉瓷,釉面略带乳浊呈失透状,色青绿粉润,光泽柔和。梅子青釉较之粉青又更深沉华滋,釉色葱翠,釉层略带透明,色泽照人,如梅子初生。但元代龙泉窑在釉质和胎质的烧造上则远不如宋龙泉窑,而是在装饰上下功夫。如元代龙泉窑器的装饰有动物、昆虫、花卉和几何图案,还采用了阴纹印花、划花等装饰方法,另外对于大型瓷器则采取堆雕贴花的手法等,这都是宋代龙泉窑所没有的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