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前陶瓷的造型

第一节 唐以前陶瓷的造型

(一)新石器时代

据考古学家目前在历史遗址考证发现:新石器时代主要以陶器为主,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其他区域。黄河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文化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早期的情况历史佐证较少,中晚期发现的主要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等。

仰韶文化的窑址,目前发现有15处,陶窑54座,结构比较简单。当时早期器形造型比较简单,仅有碗、钵、壶、罐和鼎等几种。这里的小口双耳壶,腹部呈球形或椭圆形,耳附于肩部,作半月形,竖置或横置,造型上都有自己的特点。

仰韶文化的陶器在造型方面也是特别实用和美观的。特别是后期彩陶的造型,线条流畅、匀称,再画上丰富多彩的图案,极富艺术感。陶器的种类比较多,有钵、杯、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以小口尖瓶最为突出。北首岭类型的陶器,陶胎一般较薄,器形较为简单。半坡类型的典型陶器有圆底钵、圆底盆、折腹盆、细颈壶、直口尖底瓶、锥刺纹罐及大口小底釜等。庙底沟类型的陶器有曲腹小平底碗、卷沿曲腹盆、双唇尖底瓶、圆底罐、镂空器座以及鼎、釜、灶等。西王村类型的典型陶器有沿盆,带流罐、长颈尖底瓶、大口深腹瓮等。后岗类型的典型陶器有红顶碗(钵),敛口深腹圆底钵、小口长颈壶、盆形灶和鼎等。这一类型鼎的数量较多,其比例仅次于碗、钵,器形也具有一定的特点,上部多为宽折沿的圆底或尖底罐形,底下三足有圆柱形、半圆柱形和长方形等几种,在足与鼎腹相接的地方有若干用手捏的小圆窝。大司空村类型的典型陶器有圆腹罐、葵花形底盆以及颈部或腹上部彩绘的曲腹盆和折腹盆。秦王寨类型的典型陶器有敛口侈唇深腹的彩陶罐,近似圆底的钵形器,敛口深腹小平底肩部饰一圈附加堆纹的灰陶罐。

(二)夏商周时期

大约在距今四千多年之前,农业生产的发展不断进步,私有制开始出现萌芽,原始氏族部落的社会形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由原始氏族部落发展为奴隶社会,其时,各种手工业渐渐繁荣,开始有分工制度,制陶业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而且是诸工种中最重要的一种。

夏、商、周三代的陶瓷品种,大致可分为灰陶、白陶、印纹陶、红陶、原始陶等。商代中期出现了原始瓷器,胎质烧结程度提高,器表施釉使原始瓷器不吸水而且更加美观。原始瓷器一般都在施釉前在坯体上拍制几何图案,釉色多呈现青绿、青黄色。

商代至西汉的许多青釉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以瓷土为原料;2)含铁量在3%以下;3)烧成温度达到1200℃;4)器表施石灰釉。

至商代中期,商代的统治范围有所扩大,因此,在陶瓷工艺上也大量融合了中原以外地区的特征,制陶业从其他农业分工中独立出来。

西周原始瓷器更加蓬勃发展起来。馒头窑的出现改善了窑内的烧成气氛,对提高陶器质量有利。窑炉容积增大,窑室底部可达1.8米;根据不同产品,烧成温度也有所提高。进入西周以后,窑炉顶部出现了烟囱,这对陶瓷烧造技术的改良有着重大意义。这个创举,使燃料的燃烧更加充分,热力更有效利用,还可调节空气和火焰的流速,使火焰性质得以控制,烧成温度可达1200℃。窑炉的改进,是这一时期出现原始瓷器的重要原因。

(三)战国秦汉时期

战国陶器仍以灰陶为多,使用范围非常广泛,种类有日用器具、陶明器、建筑用陶及少量陶制生产工具等。

战国时期的日用陶器,主要是泥质灰陶,釜这类的炊器则为夹砂灰陶。一般烧成温度较高,胎质坚硬。常见的器形有作炊器的釜和甑,作盛器的罐、壶、盆、钵、瓮,作饮食器的碗、豆、杯等。由于各国文化传统不同,各国陶器在形制等方面差别很大,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期烧制出较多的大形陶器,如高82厘米、口径41厘米、腹径90厘米的瓮,高55厘米、口径88厘米的釜等,表明此时陶器成型、烧成技术已很高,为秦代烧制高大兵马俑打下了基础。

战国时期由于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贵族们也渐用陶礼器代替青铜礼器随葬用木俑或陶俑代替人殉,所以战国时期陶仿青铜礼器的明器迅速发展,出现较多陶俑。陶礼器主要有鼎、豆、壶、簋等,而且制作精良,磨光、暗花、朱绘、线刻等装饰广为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制陶工艺,推动了陶器业的发展。特别是战国陶俑的出现,为我国陶器开创了一个重要的品种,影响非常深远。战国陶俑的特点是体小(高5~15厘米),火候很低,制作粗糙,有些身上还留有明显的刮削痕迹,带有很大的原始性。

战国时期由于各国大兴土木,建造城市和宫殿,因而建筑用陶发展迅速。战国建筑陶器的品种,有前一时期已经出现的陶水管、陶瓦(筒瓦和板瓦)、瓦当,铺地砖(方砖和长方砖)的基础上,此时新出现了建筑陶空心砖和陶井圈。空心砖长一米左右,作长方形条石状,内部空,壁厚2~3厘米,外部饰有花纹,主要作为大型建筑的踏步和台阶,也用以修筑坟墓的椁室。另外,战国时期还出现断面呈“几”字形的花砖和长方形凹槽砖。战国陶井圈呈直壁圆筒形,每节高30~50厘米,口径60~100厘米,大多为泥质灰陶,圈壁上挖有几个小圆孔,以便井外的水渗入井内。战国陶井圈的特点是时代早的体高,口径小;时代晚的体矮,直径大,外表拍印绳纹。

印纹硬陶仍然是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的陶器品种,分布范围广,以长江下游的吴越地区使用尤为普遍。此时印纹硬陶的烧制技术较前有所提高,胎体基本烧结,胎质坚硬,多呈紫褐色或砖红色。器形不多,主要有瓮、坛、瓿(大口深圆腹圈足成盛器)、罐、钵、孟等贮盛器。纹饰以米字纹、方格纹、回纹及堆巾的旋涡纹、S形纹为主,前一时期常用的曲尺纹、云雷纹已很少见了。由于各地文化传统不同,器形、纹饰各有特点,有的差别还很大。

战国原始瓷的烧成窑炉有馒头窑和龙窑,但都不太大,而且往往仍同印纹硬陶同窑烧造,并且除少数扁圆垫珠外,没见使用其他窑具,所以烧成的质量不一,成品率不高。战国原始瓷在当时还是一种较高档的用器。

我国原始瓷的发展到战国晚期受到一次严重挫折。由于那时各国战争频繁,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原始瓷产地(主要还是江、浙一带)的生产设施、技术力量被严重摧残。从考古资料看出,战国晚期原始瓷产量大大减少,窑址发现极少,甚至有些地区一度中断生产。这使我国原始瓷未能顺利发展成熟瓷器,而在秦汉之际有一个恢复、再创原始瓷生产的过程。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

(1)印纹陶

印纹陶是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几何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的陶器,也称几何印纹陶器。印纹陶可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两种,印纹软陶多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以前,多呈红褐、灰白、灰等色;印纹硬陶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约出现于商代以后,因烧制时温度较高,故胎质坚硬,呈灰色。

其纹饰初出于加固陶坯的目的,器物多留有布纹、席纹、绳纹的痕迹,后渐趋丰富、精美,纹样均为几何形纹饰,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字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等。这一时期的器体造型功能依然以饮食器皿为主。灰陶,侈口,颈大而长,特别的是单腹扁凸,偏向柄部,圈足。

(2)原始青瓷

通过长期烧造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实践,不断改进原材料的选择与加工,于商代中期出现了原始瓷器,原始瓷器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兴盛起来。商周原始青瓷的烧造,以江南地区为盛。春秋、战国烧造规模渐次扩大,制作质量也明显提高。

成熟青瓷约在公元1世纪的东汉时期烧造成功。经科学测定,浙江上虞窑场的东汉青釉、黑釉制品已具备成熟瓷器诸要素。三国、两晋时期,越州、婺州瓯窑等窑所烧瓷器的胎质和釉面光泽度均有较大提高,所烧产品富于装饰性,尤其是堆塑、贴印、镂雕、加彩等技法得到了广泛地运用。

春秋战国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公、私制陶作坊,其产品上多留有文字铭记,据推测可能与制造者或使用者有关,另外,这一时期的大量彩绘陶深受同时期漆器的影响。西汉的陶塑继承了秦代艺术风格,深沉雄大。东汉陶塑,以四川陶俑最为典型,造型生动活泼,手法简洁洗练,具有浓厚的生活与时代气息,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四川汉代陶俑多为泥质红陶,火候较低,胎较粗松。

我国带釉陶器早在商周时期即有发现,但生产少。西汉宣帝以后,在关中、河南等地较多出现,东汉普及全国,数量大增,成为汉代一个非常重要的陶器品种。这种釉陶器,胎体是陶,釉是以铜和铁的氧化物作呈色剂,铅的氧化物作助熔剂的釉。铅釉陶烧成温度低,大多为700℃,所以叫低温铅釉陶器。铅釉陶器的特点是釉的熔融温度低,高温下粘度小,流动性较大可以比较均匀地覆盖在器物表面,冷却后的釉清澈透明,平整光滑,玻璃质较强,指数较高,光彩照人,有很高的装饰作用。由于烧成温度低,胎体不结实,釉中铅含量高,所以不大作食器,大多作装饰器和明器,汉代几乎全部作明器,器形有鼎、盒、壶、仓、灶、井、水碓、磨、楼阁、池塘等等。

秦汉时期的建筑陶,烧造技术和质量较前一时期有显著提高,生产规模有所扩大,花色品种也更加丰富,后人常用“秦砖汉瓦”来代称,形容其遗物多而精美。我曾用“秦汉建筑用陶艺术化”来概括此时建筑用陶品种繁多、图案花纹精美、烧制工艺先进的盛况。此时的砖、瓦、瓦当等都有美丽的纹饰图案,空心画像砖、四川筑墓用画像砖已成极其珍贵的艺术品。

(3)东汉陶俑

东汉时期,社会富庶,名门、望族、豪富兴起,厚葬之风盛行。陪葬品中出现许多陶俑,川俑为汉陶艺术的奇葩,制作题材非常广泛,包罗万象。此时期的俑追求神韵的塑造,注意神情的把握与刻画,体现了东方艺术的精髓。东汉陶俑善于表现人物神态、肢体动作,常常于嬉笑游乐间颠覆了前代随葬陶俑端雅乃至木讷的传统。

东汉时期,成熟青瓷已烧造成功。浙江上虞窑场的东汉青釉、黑釉制品已具备成熟瓷器诸要素。如东汉时期的褐釉堆塑动物五联罐,五联罐造型始烧于东汉,多出土于江南地区,是随葬用的明器。早期器形简单,很少见有堆塑。后来,装饰日渐繁复,堆塑很多人物、动物。到了西晋演变成谷仓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汉代铅陶俑

汉代铅陶的大量烧制成功,不仅是汉代陶器的一大成就和特点,开我国低温釉陶大量生产之先河,而且对我国汉以后陶器生产影响深远,唐代的三彩陶、宋明的琉璃釉陶均是其发展。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三国时期

三国战乱时期,瓷业生产发展处于一个相对停顿的状态。但因东南一带瓷场相对较为稳定,一些瓷场仍在持续生产,也烧制出一些精彩的产品。釉面仍以青黄色或黑色为主。制瓷工匠们较为注意产品的外观装饰,运用了多种手段来美化产品,有的器物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三国时期婺州窑所烧的陶瓷多属一般民间用瓷,胎色普遍呈浅灰色,釉色一般呈淡青色,也有呈青灰或青中泛黄的。

青釉堆塑人物罐 三国(吴)

婺州窑青釉堆塑人物罐 三国(吴) 浙江省武义县出土

这件婺州窑堆塑人物罐,主体仍为两节葫芦形。其上的五联罐不再是一般型制的罐,五个罐化身为五个大腹的人物造型,浓眉大眼,鼻梁高耸,腮下蓄大胡子,人物罐之间及其下有数位乐伎,或吹奏乐器,或闻歌起舞。尚有一些动物、飞禽绕行于罐腹。

这些人物、动物形象生动有趣,说明胡人至少在三国时期已和中国往来,而且胡人的歌乐在民间还十分流行。

(2)两晋时期

两晋瓷器造型上多取自汉代铜器、陶器,壶、罐一类器物造型比较矮胖。装饰上也借鉴铜器,多用于壶、罐、碗等器物,在其肩、腹部饰一条带状印纹装饰,如铺首衔环、兽纹等。

鸡首壶,又称鸡头壶、天鸡壶,以鸡首作流而得名。浅盘口,矮直颈,平底微凹。器形规整,瓷胎坚致,白中略带灰色。器身满施青灰色釉,釉层厚而均匀。上腹部模印带状网纹一周,其上堆贴模制的无颈尖嘴鸡头,相对处贴鸡尾,两侧各置泥条形系。此壶鸡头无流,纯作装饰之用。器形娇小,当为明器,从整体来看,该器典雅秀丽、温润沉静,其质地、造型、装饰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青釉鸡首壶 (西晋)

虎子是魏晋南北朝墓中常见的青瓷随葬品,其用途一说是水器,一说是溺器,以其形似伏虎而得名。此件虎子器,身躯肥大,中腰微束,前端上部有一斜直圆形口,后端圆平微凹。背上有一兽形提梁,浮雕于器口之上,其状昂首张嘴,圆目上视,姿态生动,形象逼真。器底贴跪卧兽足,腹两侧刻画飞翼纹。通体施青釉,滋润光亮。

青釉虎子 (西晋)

辟邪是古代传说中一种神兽,似狮而带翼。

青釉狮形辟邪 (西晋)

此器塑成狮头兽,作蹲伏状,腹部两侧刻画双翼,四肢有力,肢体强健。狮仰首挺胸,器身刻画和模印直线纹、斜线纹、圆点纹、弧线纹,刻画细致生动,背塑一直筒形流口。釉青黄色,釉面光洁匀称。这是一件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工艺技巧和艺术价值很高的作品。

文房四宝之外还有“第五宝”,便是“水盂”,又称水丞、砚滴,在古代则直呼为“水注”。其主要作用是为了给砚池添水,更多的是带有观赏性的陈设。

青釉蛙形水盂 (西晋)

此水盂,青釉,胎体较厚,扁腹,圈足,在水盂腹上部塑蛙形头尾和四肢,利用水盂为蛙体,设计十分巧妙,蛙头栩栩如生,四肢动感十足。

青釉镂空熏炉由矮圆钟状香笼、承盘组成。香笼镂雕四层齿状弧形孔,下三层的齿状弧形孔间隔一小三角形孔,中间有一齿状三角形大口。顶端小圆柱,香笼下塑三兽足,承盘底下也堆贴三足,施青黄釉。

釉镂空熏炉 (西晋)

由东汉后期发展起来的五联罐,演变到西晋时,瓶的上部器形出现塔式楼阙,下部是罐身。环绕罐腹有贴塑、浮雕、纹刻,常有团龙纹、铺首纹、狮兽纹等,甚至出现人物画像如乐伎奏乐、人物骑马像。

青釉堆塑楼阙人物罐 (西晋)

堆塑罐形制意味为亡者的灵魂归所,实际上是对当时建筑模样的宗教化改造。堆塑罐上塑造的形象十分丰富,有人物、动物、神兽、楼阙等等,这些内容大多与佛教有关。从堆塑罐出现及延续的时间看,其出现时间与分布的范围基本上与佛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播的情况相一致,可以说是佛教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佐证之一。

青釉褐彩蛙形罐 (东晋)

高12.8厘米,腹径14.7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0厘米。胎质灰白,釉色青黄,口沿加酱褐色斑块。东晋时期盛行青釉加褐彩,这是多量氧化铁所造成的。

德清窑在浙江省德清县,故名。烧制黑瓷、青瓷,以黑瓷为主,是浙江地区最早发现黑瓷的产地之一。

德清窑黑釉盘口壶 (东晋)

黑瓷胎中铁、钛含量较高,黑釉是利用多量氧化铁(含量在4%以上),以还原焰烧制而成的,釉层较厚,呈黑褐色或黄褐色,佳者釉面滋润,色黑如漆。此壶具有明显的东晋瓷器特征,是早期黑釉瓷器中的佳品,充分证明了至晚在公元4世纪,中国黑釉瓷的烧造已进入了一个成熟期。

(五)南北朝时期

两晋以后,瓷业生产持续发展,生产技术有了很大地提高,特别是白瓷的发明更是南北朝瓷业的一大成就。虽然此时的白瓷白度并不高,但已充分说明当时的工匠们已初步掌握了减少胎釉中铁元素含量的技术,为中国瓷器生产的全面发展特别是釉下彩瓷的诞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同时南北文化、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在瓷器的装饰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代表佛家的莲花被普遍用来装饰瓷器,各类胡服陶俑也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通常南北朝瓷器仍主要由东南各窑场生产,普遍胎底较为粗松,多呈灰白色或褐色,气孔明显。釉面仍以青黄色为大多数,胎釉结合不甚紧密,易开片,故许多器物留存至今其釉面大多已脱落。装饰方面仍以器物造型变化为主要手段,但已开始做多种新的尝试如刻画花、贴花、贴塑等等。

瓷质文房用具在三国已开始流行,西晋至南朝产品数量逐渐增多,所见器形主要有砚、水盂、水注等。

青釉刻花缠枝纹棒槌形水注 (南朝)

此器胎质坚硬细腻,通体釉色滋润明亮,呈青黄色。其形似茄子,一端圆鼓呈腹,另一端为细管状流,腹部有一鸡心状小开口,造型小巧玲珑。器身刻卷枝纹,线条自然流畅。从传世实物看,南朝流行的刻花纹样主要是莲瓣纹和忍冬纹,像这样以双线刻画而成的卷枝纹,实为罕见。

南朝青釉瓷器的整体烧造质量不如晋瓷,但精致的作品比前代更具特色和韵味。此器制作规整,刻画纹饰精细流畅,是南朝青瓷中的上品。莲瓣纹的出现与东汉佛教传入有关,这一时期其他器形如盘、碗、罐等也饰有莲瓣纹,形成了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

青釉刻花莲瓣纹六系罐 (南朝)

罐直口,溜肩,肩部有四个方形系,腹下渐收敛,假圈足,平底。系部及上腹部各刻弦纹一周,腹部刻下垂莲瓣纹。器身施黄色透明釉,胎质洁白,造型工整。莲瓣纹为佛教艺术装饰题材。

青釉刻花莲瓣纹四系罐 (北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