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陶瓷的造型

第一节 明代陶瓷的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总体上说可分为三类,即日常生活器皿、文房娱乐用品以及仿制与古代礼器相似的陈设祭祀用器。明代早期还流行一些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器形,如双耳扁瓶、天球瓶等,可能与当时中外交流密切有关系。

明代瓷器的形态设计,有不少器物如梅瓶、盖罐、高足杯等,仍沿袭着元代的造型,不过总的倾向是改变了元代器形钝重、稚拙的风格,而趋向于比例相称、轻巧别致又不失平稳的感觉。

永乐、宣德时期,常见的造型有鸡心碗、葵口(菱花)式盘和碗,长圆腹执壶、扁腹绶带葫芦瓶、僧帽壶等。永乐时,一般盘、碗类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圈足较元代放大并向外稍撇,显得格外稳实。尤其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精美,轻重适宜,如纯白釉脱胎带暗花的碗、盘器皿和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等。宣德时,瓷器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祭红莲瓣卤壶等。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则微削。

成化时,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大器形不多,代表性器物有扁腹敞口高足杯、鸡缸杯、高士杯、天字罐(器底有“天”字款)等。弘治时,瓷器以黄釉双耳罐、碗最有名。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器物,多在腹部留有一圈明显的制作接痕。

嘉靖、隆庆、万历时,瓷器制品的烧造数量十分巨大,种类愈来愈多,器形甚为复杂。大型器物有龙缸、坐墩、花瓶等;典型器物有模仿植物样式的葫芦瓶、细长颈高圈足的扁腹执壶、提梁壶、方形器、镂空瓶、各种文具及仿古礼器等。此时期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乐、宣德、成化时期的作品来未免显得粗率。明代末期,许多民窑烧制的碗、盘类器物的底部常见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俗称“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不多见,此亦可作为鉴别民窑所产瓷器年代的一个依据。

明代瓷器装饰,已发展到基本上以图案彩绘为主流的阶段,而结束了元明以前主要是运用刻、划、印花的方法来装饰瓷器的时代。

明代瓷器的彩绘图案装饰,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图案的构成、纹样的内容等方面还或多或少保留有前代的一些传统。瓷器的图案往往由主题纹样和辅助纹饰组成。常见的主题纹样有植物,如牡丹、菊花、莲花、牵牛花、灵芝、仙祧、石榴、葡萄、松竹梅等;有动物,如龙、凤、麒麟、狮子、海马、鱼、鸳鸯、鸳鸶等。其他有八宝(法轮、法缧、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杂宝(卷轴书画、鼎、元宝、锭、珠、犀角、磬、方胜、珊瑚、灵芝等)等。辅助纹饰有缠枝花草、锦地、回纹、钱纹、云纹、理洛、波涛蒸叶、莲瓣等。

明代瓷器还流行写梵文、阿拉伯文以及“福”“寿”之类的字,作为装饰性图案附加在瓷器的画面上。

嘉靖时因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八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瓷器装饰。有一种称为“暗八仙”的图案,所绘的是八仙手中的持物,即汉钟离的扇子、张果老的渔鼓、韩湘子的笛子、铁拐李的葫芦、曹国舅的阴阳板、吕洞宾的宝剑、蓝采和的花篮、何仙姑的笊篱。

明代瓷器图案中,也有以人物故事为主题的。常见的题材有元曲、三国故事、仙山楼阁、高人逸士、闺阁妇女和琴棋书画等内容。

明末年间,一些民窑瓷器的图案装饰题材丰富多样,各种花果禽兽虫鱼无不入画,配诗的写意山水画也较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