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陶瓷的审美取向
中国瓷器在元明之前的发展,往往是名窑辈出,工艺水准大都在伯仲之间。从明代起,景德镇便成为名副其实的瓷都。虽然此时河北彭城(邯郸)、浙江处州(龙泉)、福建德化、江苏宜兴都有特色瓷器的大量生产,但都不如景德镇瓷器业发展全面。
明代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体现在全面继承了青瓷、白瓷胎釉的烧制技术,还把高温、低温色釉充分用于彩瓷的烧制之中,从明代起,各种彩釉瓷和彩绘瓷(其中以青花瓷占有主要地位)逐渐流行,彻底改变了明以前以单色瓷为主的局面;器形方面也丰富多彩,达到无物不备的程度。明代景德镇的民窑也兴旺发达,形成了官民竞市的局面。
明代官窑的艺术成就突出,如永乐官窑以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成化官窑仿哥窑五彩彩瓷,精妙绝伦,成化斗彩瓷则达到了历史顶峰,典型器物有鸡缸杯、高士杯等,以后各朝斗彩瓷望尘莫及,以致留下“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之说。弘治官窑的娇黄釉瓷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为历朝黄釉瓷所不及,并又出现了黄釉绿彩和黄釉青花等名贵彩瓷。万历官窑以品种丰富多彩,达到了“制作日巧,无物不备”的程度而著称,是明代瓷器的鼎盛时期。
下面我们以明宪宗朱见深时期的审美取向为例:
在276年明代历史上,明宪宗朱见深往往被认为是一个“不合格的皇帝”。与其先辈甚至其子嗣相比,他都显得懦弱而无所作为。但也有史学家指出,他的一些优秀特质被人们所忽略了,比如至情至孝、喜好读书、热爱艺术、宽恕而近乎无为而治。在他所统治的成化年间,社会与文化艺术领域中的诸多变化,推动明朝社会“从前期严肃冷酷到后期自由奔放的转型”。
若是对永乐、宣德、成化年间的中国瓷器发展有兴趣,你或许应该去一趟龙美术馆(西岸馆)。在那里,“朱见深的世界:一位中国皇帝的一生及其时代”特展汇聚了那个时代斗彩瓷器的重要代表、书画精品以及大量珍贵文献资料,结合现代影像,还原并走进明朝皇帝的思想世界,梳理其治下时期的中国在瓷器艺术、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变革。
景德镇自五代以来就是中国最重要的瓷器生产中心之一,明初承元制,继续在景德镇设瓷局,但尚无固定的御窑厂,官窑和民窑都为朝廷烧制瓷器。在永乐及宣德年间,宫廷瓷器在工艺上取得了非凡成就,红釉瓷、白瓷、青花瓷都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峰。永乐甜白瓷、永乐鲜红釉、宣德祭红釉、永宣青花,迄今仍是中国官窑瓷器中的珍品。宣宗登基后,开始在年号款前加上朝代,以强化皇权。同时,朝廷派人督造御用瓷器,御窑厂正式诞生,此举使中国传统的官窑制度变成一种前所未有的官窑与御窑并存的机制。
由于专供皇室,皇帝对瓷器的干涉控制更强,御窑厂的技术和生产力不断提升。宣德青花发色蔚蓝苍翠,线条间往往有晕散现象,效果如同水墨画。宣德青花上那些花卉、鸟虫瓷绘与宋人的花鸟风格存在诸多类似,显示出同期宫廷画家和皇帝本人绘画“以宋为宗”的艺术取向。此次展出的“明宣德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方烛台”正是青花精绝珍品,也是目前所知几件完整传世品之一。其青花纹饰,共有十一层,重重叠叠,绘画精细秀丽,线条优美清晰,笔意酣畅饱满,这些特质颇受异域文化影响的别致造型,象征了端庄规整、神圣正统、国力强盛的宣德时代精神。
在此背景下,明宪宗朱见深的即位可以说是中国御窑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在他治下,景德镇御窑厂成为了唯一的御窑,垄断了御器生产。皇帝的支持促成了各地制瓷技术和工匠向景德镇的汇集,当地瓷器质量由此飞速提升,推动成化时期的瓷器制造达到了顶峰,诞生了著名的成化青花和成化斗彩。
明朝历史前后呈现出截然的反差,前期的严肃冷酷到后期的自由奔放,令人印象深刻。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相信,导致这种转变的诸多关键因素,正是发生在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中叶,这也是自“唐宋变革期”之后由宋至清900多年历史中意义非常的社会变革期。而成化时期正是这一变化的起点。
从洪武到宣德,宫廷瓷器在材质、器形、纹饰方面的变迁,记录了一个严肃朴素的古典时代的逐渐远去。当蟋蟀罐、鸟食罐这些带有赏玩性特征的瓷器出现在宣德朝时,昭示着明代皇帝从重视外在事功到返回内心世界的转换,一个日益注重精致享受、倾心世俗趣味的新时代已经若隐若现。
然而,相比宣宗时代的允文允武,重视外在事功,明宪宗朱见深显然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丰富,喜好世俗生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谢晓冬表示:“按照现在的话来说,朱见深这位皇帝,更加‘接地气’。”也因而,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成化时期的瓷器似乎更具“现代性”。
终其一生,朱见深周旋于自我、家庭与王朝使命之间。他倦怠皇帝这个工作,退而回到内心世界。他痴迷于艺术和情感,通往世俗化的生活,执着于一个普通人的爱好。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的“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下面我们来列举一下明朝各个时期陶瓷的主要特征:
1.明初洪武时(1368年—1402年)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蕊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2.永乐(1403年—1424年)、宣德(1425年—1435年)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器形有盘、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形,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形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3.正统(1436年—1449年)、景泰(1450年—1457年)、天顺(1458年—1464年)三朝,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而且在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总的来说,此期器形主要还是瓶、罐、碗、杯、盘等几类。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苏青”。青花发色有的浓艳,与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与成化器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体较厚重。底足修削不细腻,有敦厚感,多见浅宽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现象,有的见火石红。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像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时相近。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画大片云气纹。瓶、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其蕉叶中梗留白,叶面较宽大,像小树一般。正统的款识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年—1487年)、弘治(1488年—1505年)、正德(1506年—1521年)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形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与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后期与正德器接近。花叶纹细而密,梵文图案增多,龙纹纤细柔和,人物洒脱。款识为六字、四字楷书款都有。正德仍用国产料,前期用平等青,发色灰蓝。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晕散。其器物的器形、胎质、釉质与弘治接近,气泡密集。深腹碗、带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见大器。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碗盘底心下蹋,碗出现鸡心底。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现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个别用“造”字。
5.明晚期的嘉靖(1522年—1566年)、隆庆(1567年—1572年)、万历(1573年—1620年)三朝中,以嘉靖的时间最长,故此朝的器物发色不尽相同,早期的与正德器相近,发色灰蓝。但此期独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纹饰除传统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加,如云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花组字为独具特色的纹饰。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图等。婴戏图的娃娃头前额突出明显。胎、釉均是小器细、大器粗。大器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圆下方式葫芦瓶等异型器多见,朝珠盒为此朝独特器形。款识“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书“金录大醮坛用”为祭祀用器。还有东书堂、东萝馆等堂名款。隆庆朝由于时间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带年款器则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厉害)。纹饰与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为主,胎、釉较细腻,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窑器的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不见“制”款;民窑器款有“隆庆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语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宁等,颂语款有富贵佳器等。万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纹饰除传统的外,还流行锦地开光纹饰;纹饰布局繁密,主题不清;另外福禄寿字纹饰的也多见。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工艺。器形除传统的外,新出现了壁瓶。胎质较粗,釉白中泛青。款识多见“大明万历年造”,也有“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造”;多伪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总的来说工艺水平较前退步。
6.明末天启(1620年—1672年)、崇祯(1628年—1644年)时由于政治动荡,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条冷清。天启十九年以后朝廷即未下令造官窑器,因此天启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民窑器中各种图记款、堂名款、吉语款、颂语款增多,如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多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伪托天顺款的唯有天启。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的纹饰较万历时少,画意粗率。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崇祯无官款器,器形不多,以钵式炉多见,此外还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发色粗者多晕散,精者稳定。纹饰图案除传统题材外,高士图尤其多见。婴戏图小孩头大脚小,比例不谐调。山水人物图(高士图)中秋草、括号云、小太阳等为典型特色,胎质粗疏,釉白中闪青,有的发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