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陶瓷的造型

第一节 宋代陶瓷的造型

南窑是一处以烧造青瓷为主的窑场,酱黑釉瓷占据第二,另外还有素胎瓷,以及各类彩绘瓷。青釉瓷釉质温润、清澈,釉色分为青黄、青灰、青褐、黄褐、蟹壳青等,其中蟹壳青釉占绝大多数,部分釉面有冰裂开片现象。胎骨坚致,深灰胎居多。器物造型端庄,器形丰富,青釉瓷器的器形有双系瓶、小瓶、执壶、盘口壶、大罐、中罐、小罐、大碗、中碗、小碗、盘、灯盏、钵、盏、瓮、水盂、器盖、盒、盆、腰鼓等,其中以碗为大宗;酱釉器以罐为大宗,此外还有执壶、贯耳盖罐、罐盖、盆、钵、炉、碗、盏、灯盏、腰鼓等;素胎器有瓶、网坠、炉、碾轮。常见双系瓶、小瓶、壶、盘口壶、罐、碗、盘、灯盏、钵、盏、瓮、水盂、盒盖、盆、网坠、腰鼓等,以碗、盘、双系瓶居多。彩绘瓷器分为素胎褐彩、青釉涩胎褐彩、青釉釉下褐彩三种。素胎褐彩器只见罐类;青釉褐彩瓷有大碗、罐、水盂、碗、钵等。青釉釉下褐彩器形主要是罐、碗、水盂。另外在窑址还发现了人面埙、瓷权、砚滴、茶碾等罕见器物。

南窑产品的釉色、种类、装烧工艺与近年发现的余干黄金埠窑基本相同,但是瓷器釉色更滋润,瓷器质量更高档,所烧腰鼓的类型较黄金埠窑多样。装烧工艺较黄金埠窑更为先进和丰富,高档器物多采用匣钵装烧。青釉碗、盘、罐类器物的形制,装烧方法与湖南长沙窑、江西洪州窑、浙江越窑同时期的同类器物类同,尤其是夹耳盖罐、穿带壶、横柄壶、模印方形系罐、大块褐斑壶、釉下褐彩瓷等与湖南长沙窑的作风雷同,制作工艺如出一辙。南窑遗址出土的玉璧底碗与浙江慈溪市上林湖窑址出土的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玉璧形底足碗类似;玉璧底中孔挖足较浅,与福州怀安窑址带贞元纪年款的玉璧底特征相近;所出土的青釉贯耳钵与江西黄金埠窑出土的“贞元”纪年款青釉罐造型一样。南窑产品的器形、胎釉、装烧工艺上受到长沙窑、洪州窑、越窑、黄金埠窑等的影响,但同时又有自身工艺技术特色。

这是青白瓷质量最高、产量最大的辉煌时期,表现在器物品质空前增多,造型丰富多样,常见器形有碗(常见高圈足斗笠碗、敞口斜弧腹碗、墩式碗)、盏(高圈足斗笠盏、侈口盏)、盏托(托盘托杯合体式盏托、托盘式盏托、覆杯状盏托)、杯(喇叭足小杯、直口高圈足杯、直口平底杯)、执壶(直口执壶、喇叭口执壶、盘口执壶、敛口执壶)、盒(褐斑盒、花果形盒、扁圆形盒、褐斑盒、子母盒)、钵(折肩钵、直口深腹钵)、碟(花口碟、圆唇碟、芒口碟)、盘(花口式盘、敞口盘)等,另外还有柳斗纹罐、堆塑瓶等,器形规整精致。这个时期器物形制多样,有常见的圆形,也有金银器的痕迹,另外还有仿生形,以自然界植物形态为基础,加以概括变形,组成象生造型,如瓜棱壶、梨形盒等,或者在盘口的折沿,碗、盘、碟等口部多用花口、荷叶边,或在内壁饰五至六条凸起的出筋纹,这样既美观又能起到掩盖器物变形的作用。

器物的装烧采用一匣一器的垫饼仰烧法为主,由于垫饼置放圈足内,用以支撑器身,所以碗盘类器物的圈足变高且变小,底部变厚,器物腹壁上薄下厚,器体增高。这种变化与仰烧工艺正相适应,可以加大器体的承重能力而不致变形。

与此同时,这个时期开始出现盘式垫钵覆烧法,占总烧造量的10%~20%左右,故采用这种装烧工艺烧制的器物,口沿露胎,并且口沿开始增厚,腹中下部变薄,底足变矮变薄,不易变形,产品以直口弧腹碗、斗笠碗为代表。

(一)碗

北宋中晚期,青白瓷碗大量出现,新出现了很多造型,碗的品种多样。北宋中期至整个南宋生产的碗类要比当时各名窑的同类产品更为挺劲,器壁也要薄腻得多,器物的转折处如外壁与足,内壁与底心的交接处都十分规整,显得极其利落而又严谨。有的内底边缘与腹壁相交处有一圈凹弦纹。按圈足来分,有高足碗和矮圈足碗;按腹壁分,有弧壁、斜壁(通常为斗笠碗);按碗沿分,有花口碗、撇口碗、侈口碗、直口碗、芒口碗等,其中侈口碗、撇口碗为北宋中期新出现的器形,而且产量比较大。墩式碗在北宋中期继续烧制,但器形趋高、趋瘦。另外,高圈足、厚唇口、器壁多作六出花瓣式碗是北宋中期流行的风格。

由于时间跨度长,装烧工艺既有仰烧,又有覆烧,但还是以仰烧为主,占总烧造量的80%左右,故该时期器形丰富。器形的演变规律:器物变高,腹部变深,圈足窄高,高圈足,有的高圈足呈八字,微外撇,器物的唇口改成一道窄窄的线边或微微外撇的式样,器物由矮浅向高深发展,碗壁由上至下逐渐加厚,底部变厚,这类器形占总量的80%左右。与此同时,由于启用了覆烧工艺(占总烧造量的10%~20%),20%左右的器物圈足和腹壁向低矮发展,器物口沿出现芒口。所谓芒口碗,即指内外满釉唯有口沿露出一线骨胎的碗。仰烧工艺以撇口碗、墩式碗、侈口碗为大宗,覆烧工艺以直口弧壁碗为代表,下面五种碗为该时期的典型器物:

1)高足墩式碗:流行于北宋中期,产量大,整体形状敦实,腹壁外弧鼓呈墩子式,均圈足。这类碗的圈足比五代的小而高,圈足很高,腹深,足底厚,有的圈足微呈“八”字,圈足内底有一酱褐色垫烧痕。此类碗胎质灰黄不精,釉色土黄,挖足草率,没有纹饰。但其显著的特色还是在圈足与器底上。高足墩式碗是北宋中期的一种较为成熟的典型造型,也是与五代差异较大的造型。这种造型是随着装烧工艺的更替而逐渐演变的结果。

2)撇口碗:数量较多,唇沿外撇,腹壁斜直或弧腹,圈足较北宋早期高,足内里露胎。按腹部特征分为2型:

①腹壁斜直式:宋青白瓷斗笠碗,尖圆唇,深腹,足墙平直,有的足墙外直内外撇。

②弧腹壁式:尖圆唇,腹上部外坦,中间曲弧。北宋青白瓷刻花大碗,碗内刻画花卉纹,尖圆唇,口沿刻六出花瓣缺口,施青白釉。碗宽20厘米,碗高7.8厘米,足宽5.7厘米,足高1厘米,北宋时的这种大碗,比较少见。

3)花口碗:口沿呈花瓣状,腹外壁压印凹痕或内壁出阳筋,弧腹壁,内底宽平或圆弧,圈足。江苏溧阳县竹箦公社北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李彬夫妇墓出土,口沿外撇,尖唇,为六瓣口,镶包银边,高圈足,足内无釉,胎土细腻、胎体很薄。“两碗内壁亦有仿金银器出筋纹样。”北宋仁宗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纪年墓出土青白釉碗两件。其中一件已残,高5.8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6.8厘米,敞口,斜壁,圈足,白胎,釉色青中泛黄。另一件残高3.6厘米,底径7.2厘米,通体施青白釉,内底饰一道弦纹。浙江省武义县北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纪年墓出土的青白瓷器,荷叶形碗五件,形制规整,五件完全一样。高3.6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3.2厘米。侈口,尖唇,折沿,碗的口沿做成五出荷花形,曲腹,平底,圈足较高,足沿尖薄。胎体很薄,胎色洁白,胎质很细。碗的口沿部分釉层极薄,碗底部分釉层较厚,开片,釉色极淡,釉薄部分几乎是白颜色,釉厚部分青色明显,圈足的里壁不施釉。底心有垫烧痕迹。

4)侈口碗:数量最多,超出其他碗类的总和。侈口碗在整个宋元时期器形变化不大,圈足都很低矮。侈口碗与撇口碗的区别在于其口部不外撇;与斗笠碗的区别在于腹壁曲弧或斜弧。内外满施青白釉,唯底足露胎。在江苏境内出土过景德镇窑青白瓷碗:“一种为江苏镇江南郊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章岷墓出土,口沿微敛,鼓腹,圈足较高,口部包镶银边,足内无釉,底部有垫烧痕迹”。

5)直口弧壁碗:流行于北宋末到南宋初年。这类器形碗底薄,矮圈足,口沿部位稍厚,即所谓的“倒桩式”。该时期是采用多级垫钵覆放置碗坯,由于垫钵内的垫阶依次由小而大,它适宜装烧(由小而大的)直口弧壁碗,故造成这类碗的流行。

(二)盏

北宋中期以来,盏的式样较多,按口部分,有葵口、侈口、敞口、花口等形式,按腹部来分,有弧腹、瓜棱腹、斜璧等。产品以侈口斜璧碗为常见,该器形于北宋后期至整个南宋都流行,由于该产品像一个覆转过来的斗笠,所以又称为“斗笠碗”。

据口、腹特征可分四种类型:

1)敞口盏:又称斗笠盏,按腹部又可分为斜直腹或斜弧腹,腹部较深,小圈足,圈足高,有的盏内底心有圆形凸起,挖足较同期器形浅,但器足厚,足内无釉。它和五代与以后各时代的斜壁碗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口径与底径的比例增大(五代的约为1∶0.49,该时代的约为1∶0.26),圈足特别小,器壁显得斜而高,形象秀丽挺拔。

2)葵口盏:葵口,有的口部向外延展呈平折沿状。按腹部又可分为:弧腹(有的作斜弧腹),圈足微内敛,器腹呈六棱或八棱状,柳家湾窑址生产该种器形;斜璧,圈足。青白釉六出筋花口盏,花口,尖圆唇,唇沿外撇,口沿有六个小缺口,整个器物如一朵怒放的花朵,为典型的北宋中晚期器物。

3)侈口盏:按腹部又可分为:斜弧腹,腹部较斗笠碗浅,圈足比斗笠碗的低;腹壁曲弧,内底平坦,小圈足;圆弧腹,高圈足,胎体由口沿以下到腹壁至底心越趋厚重,柳家湾窑址生产该种器形。北宋青白瓷高足盏,口沿外撇,曲弧腹,圈足高直。宋青白釉侈口盏,斜弧腹壁,圈足较高,且成喇叭状,盏口沿直径与盏高近乎相等,该盏一般与六孔盏托相配套。

4)平折沿盏:口沿平折或外卷沿,高圈足,足墙微外撇,尖唇,深弧腹,内底宽平。

(三)盘

该时期除了生产北宋早期的圈足盘外(圈足盘为大宗),另有平底盘。盘相比前期造型演变趋势为圈足变窄,口沿敞口,或略微往外撇,腹部为斜弧腹,也有折腹。按装烧工艺分有仰烧盘和覆烧盘。该时期流行如下样式:

1)敞口窄圈足盘:侈口(有的作花口),斜弧腹(有的为直腹壁),腹壁较薄,但由口部至下部渐厚,底部最厚,浅圈足,圈足较窄,外足墙较直。

2)敞口折腹圈足盘:敞口,腹部微折,圈足宽矮,足底部较厚重,内足墙斜,厚胎。辽萧府君墓的10件盘当中有一件是镶婆金铜片,另有一间足底墨书“西”。宋青白瓷折腹圈足盘,尖圆唇,六出花口,斜弧腹壁,下腹内折收,内底较平,内底与腹壁相交处有一周旋削痕,圈足,圈足矮且窄,足内露胎,施青白釉。

3)折沿浅腹盘:平口,尖圆唇,唇沿外撇,曲弧腹壁,下腹圆折,内底宽平,高圈足浅挖,外足墙直,内足墙外撇。白胎,青白釉,见光胎体有通透感。

“江苏镇江南郊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章岷墓出土有两种样式:一种为六瓣葵口形,镶银边,矮圈足,盘内划缠枝菊花;另一种为六瓣葵口,包银边,浅腹,矮圈足,足底有垫圈烧制痕迹。”[1]

(四)碟

碟在北宋中晚期大量烧制,发现数量最为丰富,造型小巧玲珑,有平底碟,圈足碟,卧足碟。从装烧工艺来分有仰烧碟和芒口碟。按口沿来分可以分为侈口碟、撇口碟、花口碟、唇口碟等,如下类型常见:

1)花口碟:口沿为六出或十出乃至十二出花瓣口,以六瓣花口为常见,十瓣、十二瓣花口出现略晚一些,十瓣较少见。该器物口沿外撇或敞口,平底,或为卧足,造型精美。如北宋青白釉葵口小碟,尖唇,口沿十二出葵瓣口,内壁塑十二出阳筋,腹壁浅,斜腹壁,内底较平,卧足小而内凹。施以青白釉,釉色晶莹。

“北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纪年墓出土葵口碟1件,高3.3厘米,口径12.5厘米,侈口,葵口分六瓣,圈足,胎色泛黄,施青白釉,有开片,内腹饰弦纹一道。”[2]

“1972年江西省彭泽县湖西公社出土北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青白瓷葵口碟。高2.1厘米,口径11.2厘米,底径3.6厘米。器呈十瓣花形,造型别致,制作精巧。每瓣之间以直线阳纹相隔,犹如一朵成型的葵花。釉色晶莹,开冰裂细片。整器素面无纹饰。卧足,垫饼匣钵装烧,底部无釉,胎质洁白细腻,胎薄见光,具有明显的仿金银器物特征。”[3]

2)唇口碟:尖唇或圆唇,口部无装饰。底足为平底、圈足或卧足(卧足指器物底心内凹,以器壁充当圈足,故称卧足)。

3)敞口碟(撇口碟):该种器形口沿敞开或外撇,平底,装烧工艺既有仰烧又有覆烧,故口沿分为有釉与无釉(即芒口)两种。青白瓷敞口碟,此为北宋时期典型器物,圆唇,弧腹较浅,卧足,底足露胎,碟子内心刻画简单花卉纹。浙江省武义县北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纪年墓出土的青白瓷器。芒口小碟二件,口径9厘米,高1.8厘米。直口,尖唇,直壁,平底,胎质粗松,色白略红,胎体中有黑色小点。釉层极薄,釉色很淡,芒口。

4)撇口碟:该种器形为圆唇,唇沿微外撇,宋青白瓷撇口碟,唇口,口沿外撇,腹壁较直,与内底交接处有一凹形弦纹,内底宽平,底心落有窑渣,卧足,足外露胎,有褐色垫烧痕迹,施青白釉,釉面开冰裂纹。也有将口沿刻成花口状的,且腹部较浅。

(五)执壶

这个时期的执壶,制作较精巧,器身一般瘦长,流与柄的变化较为明显,由短小向细长发展,弧流变得微曲细长,而且从流底到流嘴逐渐由粗到细,富于变化和向上运动感。壶柄变得细长扁平,线条弯曲有致,口上多配有盖,北宋晚期,执壶普遍流行蹲狮形、蹲狗形、蘑菇形盖。壶体多呈瓜棱形,圈足普遍较高,流与柄,一般低于或略低于壶口。

北宋中期的执壶,多为盘口,直短颈,长腹上鼓下收;北宋晚期的执壶多为长颈壶,是由早期的喇叭式壶演变而来的,器物颈部高度增高,体长,长曲流,柄细长为其特点,器形显得高秀劲挺。

1)直口壶:北宋中后期继续烧制,口为圆形或六棱形。肩部有溜肩和折肩之分,球形腹或瓜棱腹,执柄扁平呈带状。北宋青白瓷堆雕直口壶,流及执柄均残,方唇,直口,斜溜肩,圆腹。肩部一侧镂流孔,对应处残存执柄根。圈足外撇,足沿留有支烧痕。腹部贴塑对称的缠枝花叶纹。灰黄胎,釉呈青白泛黄色,底足露胎。口径4厘米,腹径13厘米,足径74厘米,高16厘米。

2)喇叭口壶:出土数量最多,主要集中出土于北宋时期。喇叭状口,瓜棱腹(也有弧腹),隐圈足或平底,肩部一侧置弧状圆管流,对应的颈肩处贴塑扁平执柄,柄顶端有一圆管状系,柄上划竖条纹。浙江省武义县北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纪年墓出土的青白瓷执壶一件,高16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8.5厘米,侈口,圆唇,直颈,丰肩,腹圆鼓,腹部呈瓜形,比较短粗,平底,肩部安管状流,另一侧安扁形柄,柄上有一小环。白胎,胎质坚细,胎体厚重,釉质莹润,釉色青蓝色调较重。[4]

3)盘口壶:出土较多,盘口,束颈,斜折肩或圆溜肩,肩部一侧置流,对应处置扁平把柄,两侧的颈肩处安对称的半环系。流弯曲较短,有的流基部有蝴蝶结装饰。如浙江省武义县北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墓出土的执壶。该执壶为侈口,圆唇,直颈,丰肩,腹圆鼓,腹部比较短粗,呈瓜棱形,平底。肩部接管状流,另一侧接扁形柄,柄上有一小环。白胎,胎质坚细,胎体厚重,釉质莹润。高16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8.5厘米。“1966年3月,江西德安出土北宋中期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纪年墓出土青白瓷执壶两件,壶口平折,似盘口,壶流低于壶口,与把手对称,腹椭圆,圈底无釉,高14.5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6.5厘米”[5]

(六)温碗

该时期,温碗的样式较之前期丰富,普遍造型为圆腹、直腹或弧腹,内底宽平,圈足开始变高,腹部较深。北宋中期的温碗壁近直,外腹壁有的光素无纹,也有刻画花卉纹装饰,或者腹部压印出筋纹,对应于碗沿的花式口;或呈多瓣瓜棱形,上刻花卉,或整体呈莲瓣形。江西南城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陈氏六娘墓出土的温碗,外腹刻牡丹纹,该温碗配有壶盖刻棱形几何纹执壶一把。

北宋晚期注碗装饰复杂,多集刻、划、贴、捏塑工艺于一身。注壶通体多呈瓜棱形,折肩。温碗则多为花口式,高圈足,圈足上贴塑倒立莲花瓣纹,壶身、碗体乃至套盖、颈部和流嘴基部均贴、刻画花卉纹,壶钮塑成蹲狮纽或狗首形。如江西铅山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墓出土的温碗,外壁刻复线莲瓣纹,瓣间刻垂头花蕊纹,足壁贴重瓣莲纹,该温碗配有蹲狮钮盖执壶一把。

青白瓷执壶(注子)多配注碗,为宋代景德镇窑北宋后期的样式。注壶作八瓣瓜棱腹,长流,曲柄,配有蹲狮形纽,狮昂首引颈,挺胸翘尾,神气活现,狮座呈覆盆形,盖边刻重瓣覆莲瓣纹。注壶颈部及流嘴下部各塑印莲瓣纹一周。注碗呈深腹莲荷状,外壁沿边划复线弦纹,瓣间刻画垂头花蕊纹,足沿饰重瓣覆莲纹。全器像一具精美绝伦、亭亭玉立的莲苞。

1965年,江西省南丰县李营出土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青白瓷注碗。通高24.1厘米,注子高15.6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7.6厘米,注盖高9厘米,注碗高12.8厘米,口径15.6厘米,底径10厘米。瓷注直口,细长颈,溜肩,圆鼓腹,矮圈足,肩部有两泥条捏的扇平曲柄,与柄对称处有弧形流。口上配以圆筒形盖,盖顶塑有坐狮纽。狮为泥条捏成,形态逼真、生动。盖筒上划有莲瓣纹,靠柄的一方镂有一对小孔,作系绳护盖之用。器内、盖内壁、底部均无釉,注子腹中部刻有凹弦纹一周,弦纹以上是水波纹,以下为明显的瓜棱纹。注碗呈六瓣荷花形,像一朵初绽的荷花,高圈足,足略外撇。花瓣口沿下和腹下部各有一道弦纹,两弦纹之间划有水波纹,画面清晰淡雅。

(七)盏托

北宋中期和晚期流行使用盏托,与盏或杯配套使用,墓葬中一般同出执壶。在前一章节将盏托分为三种,即第一种的杯盘连体形,第二种的覆杯形,第三种的盘形。

杯盘连体形。出现于北宋中期,该时期盘沿多呈六瓣花口式(也有圆口),斜弧腹,高圈足,足底露胎。盘中心内凹置杯形托台(即托杯),该托杯为直口或敛口,腹近直,或腹微鼓,然后在托杯上再放置盏,故适用于承托足径大小不一的盏碗。从制作工艺上考察,托盘与托杯分制,托杯制好去底,与盘粘接,借盘作底,故成连体式。北宋晚期的盏托,托盘之圈足日渐变高,且略向外撇,盘中心也微内凹,托杯由高直腹向矮圆腹演变,有的杯腹还镂多个心状孔,上面再放置盏。

“江苏镇江南郊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章岷墓出土一批文物,其中带托茶盏有两种,一种为托圆形如盘状,托边向上翘起,镶银边;中连半球形盏,圈足较高,足底有黄褐斑;盏直口,口沿包镶银边;腹下胎较厚,口都渐薄,胎质细腻洁白,釉色莹润,隐现冰裂纹,足内无釉,有垫烧痕迹。另一种托圆形,托口高起,沿边下垂,圈足较高,胎白质薄,有冰裂纹,圈足内有垫烧痕迹,盏直口,口部包金边,腹微鼓下部内收成平底,底无釉,有垫烧痕迹。”[6]

指覆杯形。该种器形在景德镇窑为大宗产品,在窑址遗迹中屡有发现。北宋中期的盏托,圈足渐高且外撇,形似浅腹盘,口沿平展或外卷,有的做成花口。盘内置托台,呈一倒置的杯形。托台比前期明显增高,台面周沿有一道凸起来的圆圈,以便承稳杯、盏,杯盏置放其上,与圆圈吻合,即为一套。北宋晚期的盏托,仍以覆杯形为常见,根据内置覆杯状托台的高矮,又可细分为两种:第一种,托台高于盘面,托体浅腹似盘,盘内壁多呈二层台阶状,唯圈足更高而外撇。与高圈足小杯配套使用。浙江海宁县东山宋墓出土的六件盏托均为此型,并配套出土了六件小圈足或喇叭形高圈足小杯;第二种就是从中期的低台柱式演变而来,即托台与盘面基本持平,或托台低于盘面,仅微凸出于托盘中心。托盘内底有一圆形通孔,圈足依然作矮喇叭状,但有的呈多瓣花形,上有棱形或心形镂空。有的足端还做缺口,形成花式足,十分美观。南宋后,该覆杯形不再生产了。

指盘形。盏托形似高足盘,盘沿平折或向外翻卷,或作六出花瓣式。盘中不设杯形台,直接用于置放杯、盏,该器形数量较少,主要在北宋中晚期使用。“江苏镇江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章岷墓出土一件盘盏,托为浅盘宽沿,沿边外翻,高圈足外撇,圈足内底有垫烧痕。盘中另外置盏(盏能随意拿放),盏为直口,腹微外鼓,至下部内收成小平底,口部包镶6毫米宽的金边”[7]。“除江苏镇江章崛墓出土的托与盏是套合在一起的以外,其他四个墓葬发现的盏托仅仅是单独的托盘,没有放置相配套的小杯,但是都有能够与之匹配的,与章眠墓相类似的小杯或小盏同出,因此推测其功用应该是盏托。此外,朝阳西上台辽墓也有2件高圈足卷沿托盘与2件高圈足小杯同出。”[8]

(八)杯

该时期常见直口杯、平口杯。直口杯器形为直口,尖圆唇,弧腹,高圈足外撇。杯子大多素面无装饰,以釉色取胜。杯盏上面的直口杯,圆唇,上腹部较直,下腹部内收。内底较平,圈足,足墙外撇呈喇叭状,施青白釉泛绿色。平口杯,内底圆弧,圈足,足墙外撇,白胎,青白釉泛湖水绿色,釉面开冰裂纹。另外还有一种饼足杯,圆唇,直口,腹壁微曲,下承一细圆柱形把柄,柄下接一饼形底足,杯外壁刻画莲瓣纹。

(九)罐

罐是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中常见的生活用器之一,属于盛储器,圈足,平底或内凹假圈足。有的配盖,有的无盖。数量丰富,品类齐全,造型各异,有瓜棱罐、八棱罐、圆腹罐、扁腹罐、竹节罐、子口罐、直径罐、小罐、带盖罐、四系罐、储钱罐、双唇罐和柳斗纹。

(十)渣斗

北宋晚期器形,盘口变浅,宽沿大敞口,圆肩,束颈,鼓腹。

(十一)盒

北宋中期以后,青白瓷盒的器形和种类明显增多,形制异常丰富,各式单体盒、联子盒、子母盒应有尽有。单体盒丰富多彩,常见有石榴形、花瓣形、竹节形、四方形、多边形、浅腹盒,设计巧妙,写实性强。盒盖部多隆起呈馒头形,盖顶塑有瓜蒂形、圆柱形、石榴花、梗茎、纽扣形钮,形态逼真。器底多平底或矮圈足,制作精巧细致。此时期的子母盒制作精美,一般母盒内套三个小盒,三小盒直接捏塑人物花卉等。颇具特色的是出土了不少褐斑点彩装饰盒,这是一种用含铁元素的矿物质在器物上饰绘图案,再罩以青白釉的装饰技法。只是此时的褐彩图案多以圆点为主,圆点不太规则,可见随意性较强。

北宋晚期,尤其是南宋时期,出现了专烧盒子的作坊,并在瓷盒底印戳作坊铭文,典型的有“汪家盒子记”“段家盒子记”“张家盒子记”“汪家记正”“吴家合子记”“潘家合子记”“叶家盒子”等。盒面多采用刻、划花装饰,北宋晚期印花纹饰逐渐增多。盒面装饰纹样基本为花卉,有折枝花、缠枝花、小朵花。北宋中期盒面也流行褐斑点彩装饰。这些盒的盖与底的边沿上往往都有一个剔釉露胎的记号,如把记号对齐,底和盖便可紧密扣合。

“北宋仁宗天圣三年纪年墓(公元1025年)出土青白釉点彩瓷盒一件,高8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5厘米,盖正中平顶,子母口,盖口沿及盒中腹稍内凹,圈足,施青白釉不及底,有细小开片,盖上饰十处褐斑点彩。”[9]

1966年3月,江西德安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纪年墓出土青白瓷盒两件,盖身呈竹节弦纹,盖面饰褐彩五点,施青白釉,色微淡泛黄,胎白质细,平底露胎,造型新颖,全高6.6厘米,子口径11.2厘米,母口径11.5厘米。

北宋中期开始流行琢器装饰,即在盒内堆塑人物,如1978年,在江西德安北宋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的刘氏墓出土印花扇盒1件,通高6.5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0厘米。盖扇平,平底。盖上印缠枝牡丹、卷草纹饰。盒内堆塑一双髻侍女、一小罐和四朵莲花荷叶。此类盒造型精巧,纹饰逼真,施青白釉。底部露胎,俗称“子母盒”。

“1972年,江西鄱阳县发掘了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龙图阁待制熊本妻施氏墓,出土了青白釉印花盒1件,盒呈六瓣花形,子母口,平底,盖面印珍珠地花卉纹样,内外施青白釉,口沿及底部露胎,胎质洁白致密,底部竖印正楷‘汪家记正’阳文款识”[10],此为制盒作坊之名号。

1038年的刘氏夫人墓出土的子母盒堆塑制作别出心裁,小巧可爱,为景德镇窑生产。湖田窑在这一阶段也有相似的子母盒出土。

(十二)钵

北宋中期的钵为敞口,卷沿,束颈,折肩,腹下收至底,平底,这种样式比较流行。“1966年3月,在江西德安,宋景祐四年(1037年)的纪年墓出土青白瓷钵一件,敞口折沿,束颈,折肩,肩以下紧收,胎白质腻,釉色晶莹,开纹片,平底露胎,造型别致。高9.9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8.4厘米。”[11]

北宋晚期钵的形制变化不大,仍为敞口,平底,肩由折肩变为斜溜肩,仅器身变矮而已。整体看来,钵的体型具有从高型钵到低型钵,从平口到敞口,从折肩到溜肩的演变趋势。南宋以后,这种钵类基本不见。

(十三)枕

北宋中期以后,瓷枕形体变大,长度约在20厘米左右,形制多样化,从整体造型来看有人物枕、植物形、动物枕、镂空枕、长方形枕、元宝形枕、兽头形、荷叶形枕、建筑雕塑形等。

人物瓷枕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孩儿枕。孩儿枕,又名娃娃枕,枕身为单个或双个孩童背向交体,孩儿呈俯卧形,枕面多塑造童子手持荷叶或灵芝的形象。湖田窑出土的一件单个孩儿枕,枕面已残失,只有基座保存完好。孩儿侧卧于椭圆形扁平的底板上,虎头虎脑,高绾双髻,腹前戳印圆圈纹,双目紧闭,作沉睡状,嘴微张,面露笑靥,屈腿,左手枕头,右手横置胸前,握一灵芝,灵芝绕腹至右腿,左右腿交叉相叠。孩童眉清目秀,满脸稚气,神态天真可爱,整体器物造型逼真写实,设计巧妙。

动物形枕,为塑造各种动物,底置一椭圆形扁平底板,上置如意头形枕面,枕面边沿下垂,底板中空。常见的有龙虎枕、虎形枕、狮形枕、象枕、龟形枕等,总体把握对象的神韵。如湖田窑的象形枕,塑一大象趴卧于地上,四肢着地,尾巴斜撇于后腿左侧,头侧向右方。大象长鼻微卷,神情逼真,瓷质细白,在青白釉上点施褐彩斑,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四)梅瓶

北宋中期景德镇的梅瓶变化不大,主要承袭早期橄榄状风格,溜肩,最大径在腹中上部,平底。如湖田窑出土的青白釉梅瓶,盘口,短直颈,溜肩,椭圆腹,平底内凹,通体施釉,青白釉泛白色,但釉层较稀薄,腹壁满刻弦纹,全器丰满挺拔。

(十五)瓷塑

“湖田窑的影青瓷塑有人物肖像,还发现不少西洋人头像,鹰目钩鼻,形象逼真;动物肖像如猪、狗、马、狮子等。此外还有细致入微的春宫图等,这些都反映出湖田窑匠师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富有创意的想象力以及高超娴熟的技艺”[12]

(十六)砚滴

砚滴,又称为水注,文房用具,该类器形为文人士大夫所钟爱。造型小巧可爱,随意变化,小口矮身,细长流曲柄,盖与柄上端常有小系。

北宋的青白瓷砚滴,短流,流上捏一鸟饰,执手呈环形,圆形,直壁,平底,通体施青白釉。

北宋中后期的凤形砚滴,背部、凤翅、颈部及凤嘴处施褐色点彩,背部及尾部刻画羽毛纹,左侧背部下方开一圆形孔用于注水,在右下腹偏后处另有一略小的圆形孔。凤首微昂向右,栩栩如生,做工精细。

北宋的多边形砚滴,砚滴平面呈六边形,顶隆起,顶面斜直,盖面一侧装流,流残,盖顶装一把柄与流呈一条直线,柄旁穿一小圆注孔,平底。盖面模印圆点纹。灰白胎,外壁施釉不及底,釉为灰白色。

狮形砚滴,狮子侧卧在一长方形底座上,尾巴上卷成执柄,狮头上昂,嘴大咧,狮头下侧装上翘圆管状流。湖田窑出土过该类器形,狮嘴大张,头顶贴塑朵花及双角,背部柄残,平底。白胎,外壁施釉不及底,底面露胎,有黑褐色痕,釉呈青白瓷,长6.8厘米,高5.7厘米。

蟾蜍砚滴始于汉代,多为铜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流行青瓷蟾蜍砚滴。宋代蟾蜍砚滴源自汉代神兽形砚滴,蟾蜍形象由四足向三足的转变始于北宋,其与道教神话刘海戏金蟾故事的传播密切相关。宋邵雍《梦林玄解》卷二十“虾蟇吉”谓“若三足者为月宫之蟾,书生梦之,登第羽;士梦之,成仙”。因此古人常以“蟾宫折桂”比喻考取进士,宋人文房用具去三足蟾蜍形,这层寓意十分明显。故米芾《入境寄集贤林舍人》诗谓“便捉蟾蜍共研墨,彩笺书尽剪江波”,这显然指的也是蟾蜍砚滴。

(十七)香炉

香炉是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造的一种焚香用器,为开敞式,无盖,以专门的香事活动如香道、宗教祭祀中使用为主,也用做生活燃香用具,另外可作为陈设之器。宋元比隋唐时增多,元代又比宋代的装饰美观,景德镇窑从北宋中期才始见香炉。

香炉分有座炉、圈足炉、三足炉、四足炉、饼足炉、八棱炉、兽背炉、盒式炉、异形炉等。

该时期,以有座炉、饼足炉、盒式熏炉居多,或素面,或装饰较为简单,多为刻花缠枝菊花纹、缠枝牡丹花纹、仰莲瓣纹,兽背炉则多为捏塑装饰,配合以点褐彩。

(1)有座炉,基本造型为香炉,由炉体、承柱、底座三部分组成。数量最多,造型最丰富,又可细分为三种器形:

①炉座的承柱中部有一道球形、圆柱形或扁圆形凸棱(以球形凸棱常见)。香炉口沿为平折沿(有的为侈口、直口),腹壁有深直腹杯形、深弧腹壁之分。宋青白瓷刻缠枝花卉纹香炉,尖圆唇,外平折沿,内折敛口,微弧腹壁,腹深,内底圆弧,下有屋檐状出檐,下接承柱,承柱中间有一个球形凸棱,再接底座,座足墙为直壁高圈足(有的器形为喇叭形高圈足)。腹部花缠枝牡丹。白胎,青白釉泛绿色。口径11.5厘米,底径6.6厘米,高12.5厘米。

②多棱座炉,器形较第一款复杂,炉柄上饰多道凸棱,喜将炉体、凸棱和底座塑成莲花瓣状。香炉口沿为平折沿、斜折沿或侈口,腹部多为直腹,也有微弧腹、弧腹、圆鼓腹。腹壁较第一款变浅,内底较平。宋青白瓷香炉,尖圆唇,平折沿,直腹壁,覆莲瓣状出檐但外撇呈喇叭形,下承覆莲瓣状底座,中间凸棱刻画竖条纹。白胎,青白釉泛绿色。

③无棱座炉,直口或侈口,折沿,腹呈筒状或弧状。器形由矮胖变瘦高。由炉身、巧柱、底座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均独立成件,可装拆。

(2)圈足炉

按装烧工艺分,有仰烧圈足炉和覆烧圈足炉。圈足炉基本造型为直口(或平折沿、敛口),直腹,圈足。宋青白瓷圈足炉,尖圆唇,内底较平,圈足,足墙较直。白胎,施釉白釉,内外满釉,炉体外腹壁刻画四瓣朵花纹,叶脉以篦划纹点缀。

(3)三足炉

该时期主要生产直口三足炉。宋青白瓷三足炉,尖唇,平沿,束颈,圆鼓腹壁,平底,外腹壁近底处附三个兽形足。白胎,除外底处,内外满釉,釉呈青白色,色泽偏青。宋代景德镇湖田窑出土的刻缠枝花卉纹香炉,为北宋晚期的产品,口沿及外至底足施青白泛绿釉,釉色莹润如玉,玻璃质感强,器形圆润周正,比例协调,圆腹壁,尖圆唇,唇沿外折,束颈,圆鼓腹,直壁高圈足的底承中间呈圆鼓状的底座,腹部两组弦纹间刻画缠枝花叶纹。

(4)八棱炉

腹部成八棱形,八棱边,八棱状圈足。直口,直壁(或弧腹壁),深腹,内底较平。宋青白瓷刻字八棱炉,残存器物中下部,但外腹壁上刻的“府”字清晰可见,外腹每棱面饰两竖条纹,八棱状足,足墙削成花形缺口。白胎,胎厚重,胎薄质细,外璧满施釉,釉呈青白色,内底较平,内底有垫圈痕,外底露胎处有垫饼垫烧的黑褐色痕。

(十八)香薰

香炉从汉、晋以来就较为流行,宋元时期香薰造型多样。北宋中期景德镇窑青白瓷薰炉,盖与器以子母口相合,盖多半球形,且多镂空,一般镂雕成香草纹,全器小巧精致。北宋中晚期的薰炉,造型更趋丰富,雕镂更趋精致,盖有半球状的,也有做成山形的,炉底有花瓣式高圈足、喇叭形圈足和三矮蹄足等。熏炉为封闭式,有盖,为古时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以日常生活中使用为主,熏炉总的体型比香炉小。

1)有座熏炉

以子母口相扣合,下承竹叶状高圈足。盖面隆起,饰镂空网状纹。胎质细腻,色洁白。内外施釉,釉色白中泛青,光洁莹润。

2)盒式熏炉

盒式熏炉,按足部特征分2型。

A型平底:香熏分为盒与盖上下对称两部分,上为穹隆式,顶部平缓,镂雕一朵菊花,其四周围绕着缠枝叶脉,下为子口,弧收为平底。灰白胎,质地坚硬。在子口部位以外,皆施微微泛黄的青白釉,开小片纹,内壁釉较薄。底部的边沿釉五个不规矩扁条形的支烧痕。

B型浅圈足:圆形腹。熏盖母口,直沿,直腹壁,弧拱顶,盖面缕孔。熏子口,内敛,斜直腹,内底浅弧,浅圈足。熏旁边粘一个有座炉,炉内置鸟食罐。除底足有垫饼痕,露胎,余施青白釉。

(十九)堆塑瓶

堆塑瓶始于北宋,盛于南宋,衰于元朝。其造型经历了由简→繁→简的变化过程。堆塑瓶是“江西和周边少数地区宋元时期广为流行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一种随葬明器。器形特点为形体修长、高大,大者通高可达一米以上。高腹长颈带盖,颈部塑有神仙人物、瑞兽祥禽,还有云朵、日、月衬托四周。圆鼓腹,矮圈足外撇,一般成对出土,有的出土时留存有谷。北宋时的堆塑瓶,盂口,长颈,丰肩,圆鼓腹下收,圈足外撇,颈长与腹长基本相等,肩腹相交处多饰荷叶边形,附加堆纹一周,颈部饰多道凸弦纹,堆塑简单稀疏。饰有龙虎、云气、日月和鸡犬等,配笠帽形飞鸟盖,盖低矮”[13],北宋中期,堆塑瓶的颈部还有3个半弧形的把,到北宋后期时,这种弧形把已渐趋消失。北宋中晚期,青白瓷堆塑瓶逐渐流行,颈长和腹长相等,整个体形显得修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