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陶瓷的粗犷之美
元代在陶瓷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是一个从雅到俗的过渡时期。它基本保持了宋代文人们欣赏素洁的瓷器的审美观念。这一时期是蒙古族掌权,蒙古族是一个尚白的民族。恰好这时在景德镇由于采用二元配方,即在瓷石中引进高岭土,由于氧化铝含量和烧成温度的提高,使景德镇的影青瓷提高了白度,成为具有时代特点的卵白瓷。这是一种透明的晶莹如玉般的白瓷。它的出现受到了蒙古统治者的青睐,成为当时的贡瓷。同时又由于出口的需要,在景德镇开始引进从波斯来的青花料,生产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青花瓷。为什么说青花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呢?因为元代的青花的出现为明清时期彩瓷的发展开了先河。
13世纪初,蒙古族在中国北方草原崛起,铁木真统一诸部得到成吉思汗的称号,开始了征服欧亚大陆的战争。11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朝,1276年灭南宋。在此期间,还出兵西征,征服了直到俄罗斯的大片土地。1271年,忽必烈宣布建“大元”国号,元朝正式建立,结束了从五代十国开始持续了三四百年的多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由于元朝统治的疆域辽阔,国内各民族及外来民族的文化和商业交流的频繁,元代的陶瓷形成了富有自身时代特征的审美特点,而正是这一审美特点的形成开启了日后中国陶瓷审美以彩瓷为主流的先河。
从当时的美学追求来看,由宋代的追求阴柔之美和含蓄之美,转变为开始吸纳异族的粗犷之美和华丽之美,成为这一时期手工艺术的审美特征。为此,元代所生产的瓷器,也开始走向一个新的转折,成为一种新时期的文化和艺术的代表和载体。
就元代的陶瓷生产而言,一方面是海内外市场的需求增大,另一方面却是北方几个重要窑口的衰退,于是南方的窑口就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景德镇窑和龙泉窑。即使龙泉窑,质量也比以前粗糙,宋代青玉般的美丽和润泽的釉质少见了。唯有景德镇窑,不仅烧造的数量大于宋代,装饰手法和品种比前代丰富,而且在原料的配制、淘洗等方面更为讲究,烧成温度也有所提高。正因为如此,发展到明清时代,基本是景德镇窑独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