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公共档案馆思想的源流与演变

第一章 中外公共档案馆思想的源流与演变

“一个国家在保护过去历史遗迹方面的负责程度也许会成为衡量该国文明程度的尺度。”一个国家主要的历史遗迹就是它的档案,所有的文明国家均已认识到,对档案进行保护是政府的一项自然而正当的职责。[1]

——沃尔多·吉福德·利兰(1912)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公共档案馆思想,是指公共档案馆创设、运行、管理、服务等过程所形成的基本理念,是公共档案馆在不同时代和国家多元化映射的深层次产物,也是人们解读不同公共档案馆发展模式的“解码器”。尽管18世纪末期法国国家档案馆的成立和全国档案馆网络体系的创建被国际档案学界誉为世界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开端,但公共档案馆思想的萌芽、产生、深化却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公共空间、开放理念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就已萌生于神庙档案馆之中,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再到法国大革命,在人文主义以及自由、平等、人权等资本主义思潮的冲击下,档案利用由统治阶层给予的一种“恩赐”逐步扩大到学术利用,进而成为面向全体公民的一项法定权利,公共档案馆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公共档案馆服务精神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由此推动了延续至今并深入到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档案馆思想大发展。由于文献获取和语言等方面的限制,笔者尚未见到专门阐述全球范围内公共档案馆思想发展史的论著,因此,本书以英文文献和中文文献为参照,选取公共档案馆思想演变进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深入阐释,以初步勾勒出中外公共档案馆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