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德]阿道夫·布伦内克:《档案学——欧洲档案工作理论与历史》,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油印本1985年版。

[德]梅尼克:《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孟钟捷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法]彼得·瓦尔纳主编:《现代档案与文件管理必读》,孙钢等译,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

[法]安东尼·德·巴克、弗朗索瓦丝·梅洛尼奥:《法国文化史Ⅲ:启蒙与自由: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朱静、许光华译,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版。

[英]马克斯·布尔:《回眸中世纪》,林翠云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英]迈克尔·库克:《档案管理——中小型机构和地方政府档案机构实用手册》,朱国斌、李宪译,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

[法]德拉克鲁瓦等:《19—20世纪法国史学思潮》,顾航等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法]古斯塔夫·佩泽尔:《法国行政法》,廖坤明、周洁编译,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法]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上、下卷),张绪山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法]皮埃尔·诺拉主编:《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黄艳红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法]雅克·勒高夫:《历史与记忆》,方仁杰、倪复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荷]克里斯·洛伦茨:《跨界:历史与哲学之间》,高思源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荷]斯·缪勒、伊·阿·裴斯、阿·福罗英:《档案的整理与编目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1959年版。

[美]查尔斯·蒂利、西德尼·塔罗:《抗争政治》,李义中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美]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T.R.谢伦伯格:《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黄坤坊等译,档案出版社1983年版。

[美]R.K.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下册),鲁旭东、林聚任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苏]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英]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汤因比论汤因比:汤因比与厄本对话录》,王少如、沈晓红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英]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从现代国家到世界主义治理》,胡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英]马克斯·布尔:《回眸中世纪》,林翠云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英]迈克尔·库克:《档案管理——中小型机构和地方政府档案机构实用手册》,朱国斌、李宪译,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

[印]戈帕尔等编著:《人类文明史:第7卷,第20世纪》,中文版编译委员会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

《傅振伦编译〈档案馆学论文译丛〉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国史馆档案,全宗号:三十四,案卷号:2079。

《国史馆顾问张圣奘翻译欧美档案参考书并介绍英国剑桥近代史例的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国史馆档案,全宗号:三十四,案卷号:196。

《毛坤〈档案行政学〉讲义》,四川大学校史馆馆藏毛坤手稿档案。

《张继等提议建立档案总库筹设国史馆提案及有关文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国史馆档案,全宗号:三十四(2),案卷号:1。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陈恒、洪庆明主编:《世界历史评论:01—政治认知与历史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陈建宪主编:《文化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兆祦主编:《三十国档案工作概况》,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

陈兆祦主编:《六十国档案工作概况》,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丁华东:《档案学理论范式研究》,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

丁华东:《档案与社会记忆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冯惠玲、张辑哲主编:《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宓浩主编:《图书馆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傅振伦:《公文档案管理法》,文通书局1947年版。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编:《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文件报告集》,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版。

国家档案局编:《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文集》,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版。

国家档案局政策法规研究司编译:《境外国家和地区档案法律法规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何振:《档案馆学新探》,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版。

胡鸿杰:《中国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胡鸿杰、吴红主编:《档案职业状况与发展趋势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版。

韩玉梅、张恩庆、黄坤坊编著:《外国档案管理概论》,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

韩玉梅主编:《外国现代档案管理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何鲁成编著:《档案管理与整理》,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黄坤坊编著:《欧美档案学概要》,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

黄霄羽:《外国档案工作纵横论》,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版。

黄彝仲:《档案管理之理论与实际》,南京德新印务局1947年版

姜之茂:《档案馆理论与实践新探》,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

李凤楼等编著:《世界档案史简编》,档案出版社1983年版。

李扬新:《档案公共服务政策研究》,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

凌金铸:《外国文化行政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刘明翰主编,孙锦泉、徐波、侯树栋著:《欧洲文艺复兴史·史学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秦翰才:《档案科学管理法》,科学书店1942年版。

覃兆刿:《中国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兼论过渡时期的档案思想》,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版。

石国亮、张超、徐子梁:《国外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年版。

孙晓莉:《中外公共服务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王改娇:《公民利用档案权利研究》,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

吴宝康:《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徐波:《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民族史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薛匡勇:《档案馆论》,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杨霞:《国家档案馆利用服务研究》,学苑出版社2012年版。

杨理威:《西方图书馆史》,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应松年主编:《英美法德日五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殷钟麒:《中国档案管理新论》,重庆私立崇实档案学校出版部1949年版。

赵静蓉:《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

赵屹:《档案馆的现在与未来》,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版。

郑家馨:《南非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周林兴:《公共档案馆管理研究》,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

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周毅等著:《政府信息公开进程中的现行文件开放研究》,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档案学会对外联络部、《档案学通讯》编辑部编:《外国档案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档案学会学术部、《档案学通讯》编辑部编印:《第九届国际档案大会报告集》,1982年内部出版物。

中国档案学会外国档案学术委员会编:《〈文件与档案管理规划〉报告选编》,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

中华图书馆协会执行委员会编:《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次年会报告》,中华图书馆协会事务所1929年版。

安小米、郝春红:《国外档案多元论研究及其启示》,《北京档案》2014年第11期。

曹航:《对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再思考》,《档案学通讯》2009年第1期。

陈磊:《英国公共档案馆馆制考(1838—1910)》,《档案学研究》2017年第1期。

陈艳红、罗凤:《试论我国公共档案馆发展中的数字鸿沟问题——与发达国家之比较》,《档案学通讯》2009年第3期。

陈永生:《档案可供利用情况的数据分析——档案充分利用问题研究之一》,《档案学研究》2007年第3期。

陈永生:《档案开放利用情况的数据分析——档案充分利用问题研究之二》,《档案学研究》2007年第4期。

陈永生:《档案已供利用情况的数据分析——档案充分利用问题研究之三》,《档案学研究》2007年第5期。

陈智为:《试论档案馆的教育功能》,《北京档案》1996年第5期

陈忠海:《公共档案馆理论研究述评》,《档案学研究》2010年第1期。

陈忠海、常大伟:《众筹模式在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档案学通讯》2014年第6期。

楚艳娜、谭必勇:《档案基金会资金筹集与运用策略探析——以美国国家档案馆基金会为例》,《档案学研究》2017年第1期。

丁华东:《论档案与社会记忆控制》,《档案学通讯》2011年第3期。

丁宁:《“民主政治”视阀下西方国家国家档案馆公共性的历史演进》,《档案》2014年第1期。

董慧珠:《美国国家档案馆核心职能与启示》,《北京档案》2015年第5期。

杜长安:《打造真正的“公共档案馆”》,《上海档案》2001年第3期。

冯惠玲:《开放:公共档案馆的发展之路》,《档案学通讯》2004年第4期。

冯惠玲:《论档案馆的“亲民”战略》,《档案学研究》2005年第1期。

傅荣校、盛梅:《我国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评估研究综述》,《浙江档案》2014年第6期。

傅荣校、余恺辛:《我国档案开放程度研究——基于Z省11市级综合性档案开放程度的实证分析》,《档案学研究》2015年第5期。

胡燕:《我国档案馆尚未走向公共的实证分析——基于六省、市城市居民的调查数据》,《档案学研究》2015年第1期。

华汝国:《美国国家档案馆基金会的经验与启示》,《中国档案》2015年第6期。

黄丽萍:《构建公共档案馆——以天津开发区档案馆为例》,《中国档案》2006年第3期。

郭红解:《析公共档案馆》,《中国档案》2007年第2期。

郭红解:《论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准备》,《档案学通讯》2008年第8期。

黄洋:《希腊城邦的公共空间与政治文化》,《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黄世喆:《走出中世纪:现代档案学的文艺复兴思想火花》,《档案管理》2008年第1期。

蒋冠:《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策略探析》,《档案学研究》2011年第5期。

蒋廷黻:《欧洲几个档案库》,《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馆十周年纪念文献特刊》,1935年

蒋永福,张淑贤:《社会记忆:档案馆与图书馆的共同历史基础》,《情报资料工作》2018年第1期。

蒋耘、蒋梅选辑:《张继等人提议建立档案总库筹设国史馆史料一组》,

《民国档案》2012年第4期。

姜之茂:《档案馆经费》,《上海档案》2000年第5期。

姜之茂:《让档案馆离民众近些近些再近些》,《档案学通讯》2004年第4期。

康蠡,蔡青:《网络环境下综合档案馆生态位优化的动力机制》,《兰台世界》2014年第32期。

康蠡、周铭、蔡青:《生态位调整:国家综合档案馆走向公共的应然选择》,《档案学通讯》2012年第2期。

李财富:《西方发达国家档案服务的实践及启示》,《档案学通讯》2016年第2期。

李财富、杨静:《中外档案服务社会化的比较研究》,《档案学研究》2013年第1期。

李刚:《美国档案学史上的双子星座——兼论早期档案学家的专业认同》,《档案学通讯》2010年第5期。

李刚:《美国档案工作专业化进程的历史考察(1909—1936)》,《档案与建设》2010年第7期。

李国庆:《对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理性思考》,《档案学研究》2007年第1期。

李国庆:《改革开放30年我国公共档案事业的发展及其憧憬》,《中国档案》2008年第12期。

李灵风:《从权力到权利——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基本价值取向研究》,《档案学通讯》2011年第3期。

李世洞:《美国历史档案的管理简介》,《档案工作》1981年第3期。

李祚明:《“国立档案总库”与“国史馆”》,《档案与建设》1988年第6期。

刘家真:《实现档案馆向公共档案馆的转化》,《档案学研究》2007年第1期。

罗贤春、黄俊锋:《面向政府信息公开的公共图书馆与档案馆合作机制研究》,《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年第5期。

吕元智:《我国公共档案馆服务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分析》,《档案学研究》2010年第2期。

马海群:《发达国家图书档案事业结盟与合作战略规划综述》,《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年第4期。

马学强、王伟:《加拿大公共档案馆社会文化功能分析》,《中国档案》2006年第5期。

毛坤:《档案序说》,《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1935年第7卷第1期。

聂云霞:《论档案信息服务均等化——以公共档案馆为视角》,《档案学通讯》2011年第1期。

潘未梅、楚艳娜、谭必勇:《加拿大公共档案馆思想演进历程简析——从“总体档案”到“档案系统”》,《中国档案研究》2015年第1辑。

潘玉民:《论公共档案馆的文化责任》,《档案学研究》2010年第1期。

覃兆刿:《我国档案工作早期学欧美及其意义》,《档案学研究》1998年第2期。

覃兆刿:《从“档房”到“档案馆”——关于中国档案事业近代化的文化反思》,《档案学研究》2004年第3期。

覃兆刿:《价值目标与伦理重构——关于档案馆社会化服务的功能与效能研究》,《档案学研究》2005年第5期。

苏君华:《公共档案馆的社会理想与现实困境的考量》,《档案管理》2007年第4期。

苏君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公共档案馆发展的政府责任》,《档案学通讯》2012年第5期。

孙大东、高旭:《我国档案馆尚未走向公共的深层次原因分析》,《档案学通讯》2013年第1期。

谭必勇:《如何拉近档案馆与公众的距离——解读西方公共档案馆公众教育职能的演变》,《图书情报知识》2013年第4期。

谭必勇:《从文化层面解读加拿大公共档案馆的早期发展模式》,《档案学通讯》2015年第4期。

滕固:《档案整理处的任务及其初步工作》,《行政效率》1935年第2卷第9—10期合刊本。

肖南:《中西档案馆发展史比较》,《档案学通讯》1996年第6期。

肖秋会、杨青:《欧洲档案利用限制的历史与现状》,《中国档案》2010年第1期。

谢玉兰:《美国公共档案馆动力机制探析》,《北京档案》2012年第10期。

徐拥军:《档案记忆观:社会学与档案学的双向审视》,《求索》2017年第7期。

薛理桂:《美国总统图书馆之发展与功能》,(台湾)《图书与资讯学刊》2000年第32期。

严永官:《“五位一体”的公共档案馆建设初探》,《档案管理》2013年第6期。

杨立人:《试论公共档案馆体系之构建》,《档案学研究》2006年第5期。

姚志强:《档案馆社会化动力机制研究》,《档案与建设》2006年第5期。

尹雪梅:《基于现代民本思想探寻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发展方向》,《北京档案》2010年第6期。

于桂兰:《塑造档案馆的文化事业机构形象》,《档案学通讯》1997年第2期。

王改娇:《我国国家档案馆公共性的先天不足——比较中外国家档案馆的产生背景和工作宗旨》,《山西档案》2008年第3期。

王英玮:《关于公共档案馆服务社会化的思考》,《档案学通讯》2005年第3期。

王玉珏、刘佳欣:《国外档案馆跨界合作模式及启示》,《档案学通讯》2017年第2期。

王玉珏、张晨文、陈洁:《美国国家档案馆公众教育服务的发展》,《档案学研究》2017年第5期。

王云庆、宁现伟:《谈档案馆公众教育的发展演变》,《档案学通讯》2014年第2期。

吴加琪:《公共档案馆改革与发展战略:从服务政府到惠普全民》,《档案学研究》2012年第4期。

张斌、黄建军:《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公共档案馆建设刍议》,《档案学研究》2010年第6期。

张斌、徐拥军:《档案事业:从“国家模式”到“社会模式”》,《中国档案》2008年第9期。

张芳霖、王辉:《公共档案馆文化空间的构筑——基于休闲学和公共空间论的思考》,《档案学通讯》2009年第1期。

张锐:《惠普与均等:公共档案馆履行职能的价值取向》,《档案学研究》2011年第2期。

张晓霞:《中美档案馆比较——以档案馆的公共性为切入点》,《档案学研究》2011年第4期。

张衍、林巧敏:《走向公众的档案馆:基于社会服务的地市级档案馆网站调查》,《档案学通讯》2016年第4期。

张郁蔚、孙云倩:《国家档案馆档案资源商业开发之初探》,(台湾)《图书资讯学研究》2016年第2期。

章燕华、金汐汐:《综合性档案馆在线教育服务研究:案例与启示》,《档案学通讯》2012年第5期。

赵爱国、赵珍珍:《公共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问题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4期。

赵力华:《以立法促进国家档案馆向公共档案馆转型》,《档案学研究》2010年第6期。

周林兴:《公共档案馆与制度公正——关于公共档案馆的制度视角研究》,《北京档案》2005年第8期。

周林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的公共档案馆职责研究》,《档案学研究》2011年第5期。

周毅:《试论公共档案馆的职能拓展》,《档案学通讯》2006年第5期。

宗培岭:《公共档案馆你从哪里来——写在上海市档案馆新馆开馆之际》,《浙江档案》2004年第1期。

宗培岭:《公共档案馆建设若干基本问题探讨(一)》,《浙江档案》2006年第8期。

Adam Kriesberg,“The Future of Access to Public Records?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US State and Territorial Archives”,Archival Science,Vol.17,No.1,2017,pp.5-25.

Ann-Sofie Klareld,Katarina L.Gidlund,“Rethinking Archives as Digital:The Consequences of‘Paper Minds’in Illustrations and Definitions of E-archives”,Archivaria,No.83,Spring 2017,pp.81-108.

Anne J.Gilliland,Conceptualizing 21st-Century Archives,Chicago: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2014.

Bernard Weilbrenner,“The Public Archives of Canada,1871-1958”,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vists,Vol.2,No.3,1961,pp.101-113.

Cheryl Avery,Mona Holmlund,Better off Forgetting?Essays on Archives,Public Policy,and Collective Memory,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2010.

Diantha Dow Schull,Archives Alive:Expanding Engagement With Public Library Archives and Special Collections,Chicago: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2015.

Douglas Brymner,Report on Canadian Archives(1881),Ottawa:S.E.Dawson,1882.

Douglas Brymner,Report on Canadian Archives(1882),Ottawa:Maclean,Roger & CO.,Wellington Street,1883.

E.Kenneth Timings M.A.,F.S.A,“The Archivist and the Public”,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vists,Vol.2,No.5,1962,pp.179-183.

Elizabeth Shepherd,Archives and Archivists in 20th Century England,Farnham& Burlington:Ashgate Publishing Ltd.,2009.

Elsie Freeman Finch,Advocating Archives:An Introduction to Public Relations for Archivists,Lanham:The Scarecrow Press,2003.

Eric Ketelaar,“Muniments and monuments:the dawn of archives as cultural patrimony”,Archival Science,Vol.7,No.4,Dec.2007,pp.343-357.

Ernst Posner,American State Archives,Chicago,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4.

Ernst Posner,Archives in the Ancient World,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2.

Friedrich Kahlenberg,“Democracy and Federalism:Changes in the National Archival System in a United Germany”,The American Archivist,Vol.55,No.1,Jan.1992,pp.72-85.

Gabrielle Blais,David Enns,“From Paper Archives to People Archives:Public Programm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Archives”,Archivaria,No.31,Winter 1990-91,pp.101-113.

Gavan J McCarthy,Joanne Evans,“Principles for Archival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the Public Domain”,Archives and Manuscripts,Vol.40,No.1,Apr.2012,pp.54-67.

Henry Hopper Miles,“On‘Canadian Archives’”,From:Transactions of the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Society of Quebec,Quebec:Middleton & Dawson,1871,pp.53-71.

H.G.Jones,The Records of a Nation,New York:Atheneum,1969.

Houston Gwynne Jones,The Public Archives of North Carolina,1663-1903,Ph.D.Dissertation,Duke University,1965.

Hugh A.Taylor,“Canadian Archives:Patterns From a Federal Perspective”,Archivaria,Vol.1,No.2,Summer 1976,pp.3-19.

Ian E.Wilson,“‘A Noble Dream’:The Origins of the Public Archives of Canada”,Archivaria,No.15,Winter 1982-1983,pp.16-35.

Ian Maclean,“Australian Experience in Record and Archives Management”,The American Archivist,Vol.22,No.4,Oct.1959,pp.387-395.

Isabel Schellnack-Kelly,“Role of Public Archivists in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Passive Custodians or Proactive Narrators”,Archives and Records,Vol.38,No.2,2017,pp.273-295.

Jennifer S.Milligan,Making A Modern Archive:The Archives Nationales of France,1850-1887,Ph.D.Dissertation,Rutgers,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2002.

John D.Cantwell,The Public Record Office,1838-1958,London:HMSO,1991.

John H.Slate,Kaye Lanning Minchew,Managing Local Government Archives,Maryland & London:Rowman and Littlefield,2016.

Judith M.Panitch,“Liberty,Equality,Posterity?:Some Archival Lessons from the Case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The American Archivist,Vol.59,No.1,Winter 1996,pp.30-47.

Laura Millar.The End of Total Archives?:An Analysis of Changing Acquisition Practices in Canadian Archival Repositories,London:University of London,1996.

Luke J.Gilliland-Swetland,“The Provenance of a Profession:The Permanence of the Public Archives and Historical Manuscripts Traditions in American Archival History”,The American Archivist,Vol.54,No.2,Spring 1991,pp.160-175.

Margaret Procter,“English Local Records:Problems and Proposals,1880-1920”,Archives and Records,Vol.34,No.1,2013,pp.27-42.

Michael Cook,“Myths of the Golden Age:English Local Record Office,1947-1962”,Archives and Records,Vol.34,No.1,2013,pp.9-14.

Michael Piggott,The Visit of Dr T.R.Schellenberg to Australia 1954:A Study of its Origins and some Repercussions on Archival Development in Australia,Sydney: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1989.

Nick Kingsley,“Perspectives and Priorities:The National Archives Vision for Sector Leadership”,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vists,Vol.33,No.2,Oct.2012,pp.135-147.

Paul Leaver,“‘Paid Eight Guinuyes for An Index’:The Origins of the Hull History Center”,Archives and Records,Vol.34,No.1,Apr.2013,pp.95-110.

Philippa Levine,“History in the Archives:The Public Record Office and Its Staff,1838-1886”,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Vol.101,No.398,Jan.1986,pp.20-41.

Randall C.Jimerson,“American Historians and European Archival Theory:the Collaboration of J.F.Jamerson and Waldo G.Leland”,Archival Science,Vol.6,No.3-4,Sep.2006,pp.299-312.

Rebecca Hirsch,“The Permanence of Provenance:The‘Two Traditions’and the American Archival Profession”,Journal of Archival Organization,Vol.8,No.1,June 2010,pp.54-72.

Richard J.Cox,“American Archival History:Its Development,Needs,and Opportunities”,The American Archivist,Vol.46,No.1,Winter 1983,pp.31-41.

Richard J.Cox,“Professionalism and Archivists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American Archivist,Vol.49,No.3,Summer 1986,pp.229-247.

Richard J.Cox,American Archival Analysis: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the Archival Profes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Metuchen,N.J.,London:The Scarecrow Press,1990.

Richard J.Cox,David A.Wallace,Archives and the Public Good:Accountability and Records in Modern Society,Westport:Quorum Book,2002.

Richard Harvey Brown,Beth Davis-Brown,“The Making of Memory:The Politics of Archives,Libraries and Museu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History of the Human Sciences,Vol.11,No.4,Nov.1998,p.17.

Sarah Tyacke,“Archives in a Wider World: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Archives”,Archivaria,No.52,Fall 2001,pp.1-25.

Sigrid McCausland,“Archives for the People:Public Libraries and Archives in New South Wales”,The Australian Library Journal,Vol.64,No.4,2015,pp.270-280.

Stefan Berger,“The Role of National Archives in Constructing National Master Narratives in Europe”,Archival Science,Vol.13,No.1,Mar.2013,pp.1-22.

Tarvo Kärberg,“Digital Preservation and Knowledge in the Public Archives:for Whom?”,Archives and Records,Vol.35,No.2,Aug.2014,pp.126-143.

Terry Cook,“Viewing the World Upside Down:Reflections on the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of Archival Public Programming”,Archivaria,No.31,Winter,1990-91,pp.123-134.

Terry Cook,“An Archival Revolution:W.Kaye Lamb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rchival Profession”,Archivaria,No.60,2006,pp.185-201.

Verne Harris,“Redefining Archives in South Africa:Public Archives and Society in Transition,1990-1996”,Archivaria,No.42,1996,pp.7-20.

Verne Harris,Exploring Archives:An Introduction to Archival Ideas and Practice in South Africa,Pretoria:National Archives of South Africa,2000.

Victor Gondos,J.Franklin Jameson and the Birth of the National Archives,1906-1926,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1.

Waldo Gifford Leland,“American Archival Problems”,Annua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for the year 1909,Washington,1911,pp.342-348.

William George Ormsby,“The Public Archives of Canada,1948-1968”,Archivaria,No.15,Winter 1982-1983,pp.36-46.

William Kaye Lamb,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Archives:Report September 1973,Canberra: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