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求今说儒学》简介
《探古求今说儒学》这本书是由滕贞甫创作的,《探古求今说儒学》共有58章节
1
序言
这本书早在七年前已有缘拜读。那是2008年3月在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间隙,前往人民出版社黄书元社长办公室聊天,老朋友相见,自是兴致盎然。临别时,他指着堆满书架的人...
2
提纲挈领看儒学
...
3
引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儒家文化是主流,是旗帜,正因为有旗帜的飞扬和主流的激荡,中国才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文化传承唯一没有间断、文化基因保持独立...
4
儒家思想的梗概
儒家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其代表性原著有儒学十三经,经典著作是后人所说的“四书五经”,也就是: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 《诗》《书》《礼》《易》《春...
5
儒家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那么,儒家思想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呢?也就是第三个问题。 儒家思想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必须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儒家思想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原则,就是对自然有限索取的...
6
管窥孔子
如何认识孔子,是研究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不可回避的问题。几千年来,关于孔子的著述可以说是汗牛充栋,难以尽览。一般的读者,不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考究古籍,只能从现...
7
中庸不折中
孔子提倡中庸,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却把中庸理解为折中,这就是对孔子学说的误会了。 关于中庸,《论语·雍也》篇是这样解释的:子曰:“中庸之为德也...
8
爱美之心,圣人有之
人们有一种观点,认为圣人就该像柳下惠一样是坐怀不乱的君子,就不该有什么儿女情长。圣人嘛,不与众不同还是什么圣人?在这些人的眼里,圣人已经被神化了。其实,我们从孔...
9
孔子缘何获麟垂泪
据《史记》记载,鲁哀公十四年(前481)春天,管理山林的虞人在鲁国的西面大野狩猎,一个车夫捕获了一只奇怪的野兽。车夫的主人叔孙氏看到这个怪兽,认为不吉祥,不敢要...
10
饮食非小事
孔子有一著名的论断,被不同需要的人都引为佐证。这段文字内容如下: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
11
多能鄙事亦圣贤
孔子的童年境遇并不好,他三岁丧父,母亲颜氏带着他离开陬邑纥家,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城内的阕里。因为颜姓在曲阜是望族,颜氏不是生活所迫,是不会孤儿寡母回娘家的。心境...
12
学习的方法
孔子开始注重学习时年龄并不小,已经十五岁了,用现在的年龄标准看,已经是初中或高中阶段的年龄了。但是,为什么起步并不很早的学习,却能有如此之好的效果,取得后人难以...
13
圣人不吃眼前亏
很多人都以为孔子是个很迂腐的老头儿,是个办事认死理的人,这实在是对这位圣人的误解。从孔子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许多事情来看,孔子是一个非常讲究策略的人,是一个从...
14
圣人面前人人平等
研究孔子,不能不研究孔子的学生。孔子一生,弟子颇多,数量大概有三千之多,其中历史上有记载的就有七十二人,被后人称为七十二贤人,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弟子盖三千焉,...
15
祭祀的目的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当弟子季路向孔子请教人死之事时,孔子说了这样一句名言:“不知生,焉知死。”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理解孔子这样的回答,因为从小就非常注重祭...
16
君子不为酒困
对于酒,孔子的态度相当宽容,在谈论饮食的时候,他对肉类提出了限制,但对酒却开了“唯酒无量”的口子,说明孔子很清楚社交的规律,因为酒这个东西是很难限制的,与其限制...
17
圣人非完人
人们喜欢说这样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话反推一下就是说,圣贤是不会犯错误的。其实,圣贤也是人,也是会有过失的,有着圣人之称的孔子,一生中也有许多瑕疵,但这...
18
《易》之两扇门
孔子对《易》的研究是从何处下手,又是怎样来思考的呢?首先,我们从他所作的《系辞传》来分析一下。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
19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孔子所作《序卦传》是很值得玩味的,读后,看不出占卜的意思,好像在就事说事。那么孔子为什么要作《序卦传》呢?依孔子对易理的把握,他不会偏离“道”去解易,原来,孔子...
20
点墨析要义
在孔子为《易》所做的七种传中,《杂卦传》最短,只有区区几百字。但这短短的一篇《杂卦传》却起到了一言以蔽之的作用,读后,给人一种顿悟的感觉。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
21
文言中的人生哲学
《文言传》是解释乾坤二卦的。孔子在该文中始终贯通着一种思想,这种思想就是他的人生哲学——尊卑论。他认为阴柔在下者纵然具有美德,也只是隐含不露地用来辅佐君王大业,...
22
占卦的方法
占卦的方法有很多,随着对《易经》研究的深入,还会发现一些新的方法来起卦,这里,出于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体验和把玩,列举几种比较传统的方法,请有兴趣者不妨一试。 一、...
23
孝之标准
《孝经》中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卿大夫章第四、士章第五和庶人章第六可以构成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也就是朱熹认为是“经”的部分。 一、开宗明义章 开...
24
孝与治国
三才章、孝治章、圣治章、纪孝行章、五刑章共五章为第二部分,主要讲孝与治国的关系,强调孝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三才章 三才章,讲天、地、人之孝道。三才,是指...
25
孝的发挥
从广要道章到广扬名章是《孝经》的第三部分。这三章主要是对至德、要道、扬名的引申和发挥。 十二、广要道章 广要道章,言要道之理。这里,孔子提出了孝、悌、乐、礼四个...
26
孝的辨证
从谏诤章到最后的丧亲章,是《孝经》的第四部分,该部分相互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主要是对前三部分的内容的发挥和补充。但本部分却揭示了孔子的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对孝道...
27
圣人并非无杀心
笔者认为,少正卯还是被孔子所杀,理由可以梳理出以下几个: 一是荀子和司马迁没有杜撰的理由 荀子是继孟子之后出现的大儒,他生于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
28
孔子之仁非妇人之仁
对孔子诛少正卯一事提出质疑的人,主要是对孔子的仁政观点的理解出了问题,他们把孔夫子想象成是一个宽厚敦仁、不愠不火的老人。这是不正确的。孔子倡导仁,把仁作为其学说...
29
是可忍孰不可忍
孔子在谈到季氏时,对他用六十四人的乐队舞队在自家庭院里表演,感到非常震怒。于是他说了“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名言。 一场家宴中的歌舞表演为什么令孔子大动肝火呢?...
30
孟轲与邹衍
孔家店的二掌柜是大名鼎鼎的孟轲。说孟轲大名鼎鼎,其实是他死后的事情,他在世时境遇并不怎么好。与比他小许多的邹衍比起来,孟轲过于寒酸和窘迫,因此,把这两人拿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