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魅力,儒家典范

人格魅力,儒家典范

董仲舒的人格魅力对后来的儒生影响很大,他的人生轨迹成了众儒仿效的榜样,究其原因,大致可罗列出以下几点:

一、治学专一,成就非凡

董仲舒在《春秋》公羊学方面是公认的大师,这是因为他在研究中悟出了《春秋》的真谛,成就了一家之言。他精心治学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竟三年“不观于舍园”,可见他研究《春秋》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他流传于后世的著作有很多,“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说《春秋》得失,闻举、玉杯、繁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跟随他学习的弟子褚大、殷忠、吕步舒等也都学有所成。

二、为人廉直,政绩卓著

与董仲舒同为学人的公孙弘是个善于逢迎的斗筲之辈,他嫉妒董仲舒在研究《春秋》上的学问,就向皇帝建议把董仲舒派往胶西王那里为相。胶西王是个骄横的皇兄,给他做相无异于与狼共舞,但董仲舒凭自己的学问和人品赢得了胶西王的信任。在任中,他“正身以率下,数上书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卸任后,他“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这样的官吏,就是在今天也称得上是好干部,在位鞠躬尽瘁,卸任潜心治学,不为名利所惑,不受世俗所扰,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三、赤胆忠心,报效国家

从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到他灾异之说,他关心的是天下大事,这看出了一个儒学大师的胸襟。他辞官后并不像很多人那样有一种天塌下来与我无关的思想,而是尽量使自己的学问用于国家的治理。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可见,他没有囿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儒家教条,做到了学以致用。

总之,对董仲舒的研究是研究儒家学说的重要途径,其研究价值不仅仅在于历史,从这位改变了历史的大儒的思想深处,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值得珍惜的东西,这是一些曾经被我们很不负责的抛弃过的东西。千百年过去了,不管人们把它置于何等污秽之所,只要捡起来擦拭一下,它仍然熠熠闪光。

##今人当识古礼

孔子有句名言,叫克己复礼。是说一个君子,必须时刻要求自己的言行要符合礼制。孔子的要求自然是有道理的,否则,这句名言也不会影响这么深远,成为古往今来众多儒者的座右铭。

那么,在与时俱进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了解古代礼制的一些规定呢?这种识古礼的要求是不是在白白地浪费时间和精力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今人要了解古礼,这不仅是文化学习的需要,而且是传统传承的需要,更是保持民族文脉的需要。中华民族之所以保持强大的影响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我们所共同遵循的礼制起了很好的凝聚作用。仅以春节、中秋等节日为例,很难想象一个华人会不过春节和中秋这样的节日。

中华民族如此,其他民族也是如此,世界很多发达国家,仍然在沿用一些明显落伍于时代的旧礼,而不是以改新的名义将一切旧礼统统埋葬掉,其用意当然也是在保持一种文脉,保卫一种民族文化的安全。因此,一个对自己民族有感情的人,是不会对民族的传统无动于衷的,这反映了一种文化上的责任感。

本文以《礼记》为例,就古礼的合理因素作一些解析,期望以此引起人们对两千多年前古代礼制规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