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异”说的合理因素
“灾异”说是董仲舒学说的一个重要方面。“灾异”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天人感应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是“天谴”“天怒”的表现形式。董仲舒因为妄议灾异而获罪实在是冤枉,其实,如果刘彻接受了董仲舒的三策,那么他就应该理解董仲舒对灾异的说法。更何况灾异说并不是董仲舒的独创,只是对前人阴阳学说的一种发展而已。
董仲舒因议论灾异而获罪的问题其实是一个误会,也是小人主父偃的陷害。当时,董仲舒从研究天人感应和五行变化的角度,对一些非人力所能为的灾害做了记录,并进行了推测,这就是很有名的《灾异之记》。此书尚在草稿之时,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董仲舒在书中记录并评论了这些灾异之事。
陷害之事往往来自身边的人,董仲舒的朋友主父偃到他家中做客,趁董不在,偷看了这本尚在写作中的《灾异之记》。本来偷看也就罢了,可是这个主父偃偏偏对董的学问十分嫉妒,就把这书偷出上奏给了皇上。
皇上还算民主,没有自作主张给董仲舒定罪,这一点汉武帝要比清代搞文字狱的康乾二帝大度和民主了许多,他召来当时有些名气的知识分子,把这本《灾异之记》交给大家,让大家发表意见,这很类似现在的评论鉴定会之类的场面。
事情也该董仲舒倒霉,诸儒中有一个他的学生叫吕步舒,因为不知道这书是自己老师写的,就对该书进行了好一番抨击,此头儿一开,对诸儒产生了一个不好的导向作用,儒生们纷纷批评此书,认为该书有讥讽朝政之意。
吕步舒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各类审定、评判之类的会议上,第一个发言的不可忽视,他抛出一块玉,引出的可能是金银;他抛出的是石头,引出的就可能是一堆板砖。
诸儒的意见就如同现在专家学者的意见,刘彻怎会充耳不闻?于是,就把董仲舒交给法官论罪,法官依律判了他死刑。
刘彻归根结底还是不想杀董仲舒,因为天人三策给他的印象太深了,更何况他在董仲舒的理论影响下,对灾异之说也有某些思想上的默认,于是就又下诏赦免了董仲舒,使这个王佐之材、清官巨儒免遭杀身之祸。
但遗憾的是,董仲舒从此再不敢研究灾异之说,我们的历史中由此少了一门人与自然如何才能和谐相处的学问。
那么灾异之说就是没有根据的迷信吗?用迷信来对董仲舒这样的大儒下结论未免草率。董仲舒所崇尚的孔子都提倡敬鬼神而远之,作为苦读《春秋》的董仲舒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他为什么对灾异之说的研究产生了兴趣?
这正是董仲舒举一反三治学方法的运用。他在研究《春秋》时,对《春秋》中所记载的灾异之变进行了归纳,发现这些灾异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都是某种规律性的表现,于是他把这些灾异之变和阴阳变化的规律做了对比,从中发现了结论性的东西——应该遵循的中庸之道。
他把这一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可以说是屡试不爽,这就更加坚定了他对天人感应理论的坚信。班固在《汉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现在来看也是十分科学的,我们的人工降雨不是这个道理吗?如果我们打到云层里的不是凝聚水气的炮弹,而是烈性TNT,那么别说是降雨,连云彩也早就炸飞了。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所细数的求雨、止雨的办法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所致,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但从其“闭诸阳,纵诸阴”的思路和“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的实践效果来看,他的做法值得揣摩,比如春旱求雨时“无伐名木,无斩山林”的要求就很有道理。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董仲舒的灾异之说合理的成分很多。比如我们生活中的山洪暴发、泥石流,这是自然灾异,看上去这是天灾,但与自然联系起来一看,这些灾异就不是独立的自然灾害了,其背后往往有“人祸”的成分。
如果不是过度的滥砍滥伐,如果不是无限制的破坏自然植被,这些灾祸也许就会避免。即或不是滥砍滥伐破坏植被所致,那么你在居住地的选择上也是失误的,古人讲风水,就是防风防水,你把住房建到河床上、山坡下,这就违背了孔子“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告诫。孔子有“贤者辟世,次者辟地”的说法。所谓辟世,就是逃避恶浊社会而隐居;辟地,就是择地而居。
再比如宫殿因火而毁的灾异,看来是雷电所致,但仔细分析也会发现问题。建筑避雷之术古已有之,应该不成问题。
作为皇家宫殿,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只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官方对建筑工程疏于督管;二是工匠故意捣鬼,这两个问题都是人为的因素。所以说灾异的背后还是有人祸存在。
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认知目前还是有局限的,生活中至今有些问题尚不能早下结论。济南有个五龙潭据说就有预测灾异之功能。该泉自古就有“天尤怒,潭自危”之说,史书上对此有所记载。然而,此泉为什么会浮现宫殿、飘出古书、天大旱潭水面临竭泽之时大量潭中的鱼龟遁至何处?这还是个未解之谜。
古代有“黄河清,圣人出”一说,恐怕也不是空穴来风,圣人出世,天降祥瑞,这是历史上无数次被证实的事情,一代又一代的史官出于文人的操守,是不会以讹传讹,胡乱杜撰的。
佛经里讲释迦牟尼诞生之时,天现五彩,这与周代的历史记载恰好相一致,难道杜撰的事情会如此巧合?
明熹宗天启六年五月初六(1627年5月30日),北京王恭厂发生了一起神秘的大爆炸,方圆十几里的建筑被夷为平地,造成数万人死伤,从乾清宫跑出来的皇帝差一点被空中落下的瓦砾击中,皇帝躲过了劫难,他当时身边唯一的内侍就不那么幸运了,一块飞瓦正巧砸中了他的脑袋,当时就把他砸得脑浆迸裂。
据明朝司礼太监刘若愚记载,当时的死伤者不论男女,尽皆裸体。令人奇怪的是大街上一顶轿子尚完好,轿里面的女子也没有受伤,其身上却一丝不挂。还有人看到有红色火球飘于京城上空,降落后又升腾而去。这一大爆炸被后人称为人类历史上三大神秘爆炸疑案之一,对此解释众说纷纭,似乎都有道理,又似乎都解释不清。
如果用董仲舒的灾异说检讨一下,明王朝当整顿朝纲、整饬吏治,因为当时的朝政被魏忠贤搞得一塌糊涂,内忧外患此起彼伏。明熹宗朱由校是个“至愚至昧”的皇帝,整天和一帮太监做木匠泥瓦活,朝政就交给大太监魏忠贤。魏忠贤凭借权势,制造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阉党专政”。一个从小不务正业、因欠赌债走投无路的文盲混混,靠阉割自己混进宫中,通过巴结皇帝的奶妈爬上了大太监的高位,得势后到处建生祠,甚至配祀孔子,在朝中大搞结党营私,惩罚异己之事,他把持的东厂特务遍及朝野,官民人人自危,山西、陕西因大旱赤地千里,已经出现了“人相食”的悲剧。
这样的恐怖统治,这样的违背天理之事,哪有不遭天谴之理?可惜的是这场灾难并没有让明王朝警醒,大爆炸的当年,熹宗便一命归西,崇祯上台后,便纵有千般勤勉,也支撑不起这将要倾覆的大厦。结果不过十几年,这个千疮百孔的朝廷就在李自成的马蹄下灭亡了。
再以火山、地震这样的灾异之事来看,董仲舒的观点并不是说要改变这种人类无法避免的灾害,他意图在于这种灾害对统治者的警示必须高度重视。火山、地震对于统治者来说自古至今都是个严峻的考验,因为这两种自然灾害最容易引起社会的动荡。
作为统治者以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来高度重视这种灾异之变,进而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以此来保住社稷江山,这是最科学的选择。
2004年末发生的南亚印度洋海啸灾难,如果预警机制健全的话,恐怕不会有那么多的人葬身海底,从这一角度看,天灾危害的同时,也有人祸的因素存在。因为从古到今,关于海啸的记载并不缺少,这种灾害摧毁性的破坏力量令人闻之色变,但南亚沿海诸国并没有重视海啸的危害,似乎这是离自己国家很遥远的事情,结果海啸真的来袭时,还有许多游客竞相跑去海边看光景。
董仲舒认为,天心是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是“欲扶持而全安之”,因为天的规律是和谐平衡的。灾害是对失道的谴告;怪异是对失道又不自省的警惧,做到这两点,说明天已经仁至义尽了,无道之君再倒行逆施,那么只能是一个灭亡的下场。关于灾异以及如何对待灾异之说,董仲舒有段原文可供欣赏:
五行变至,当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则咎除;不救以德,不出三年,天当雨石。木有变,春凋秋荣,秋木在,春多雨,此繇役众,赋敛重,百姓贫穷叛去,道多饥人;救之者,省繇役,薄赋敛,出仓谷,振困穷矣。火有变,冬温夏寒,此王者不明,善者不赏,恶者不绌,不肖在位,贤者伏匿,则寒暑失序,而民疾疫;救之者,举贤良,赏有功,封有德。土有变,大风至,五谷伤,此不信仁贤,不敬父兄,淫泆无度,宫室荣;救之者,省宫室,去雕文,举孝悌,恤黎元。金有变,毕昴为回三覆,有武,多兵,多盗寇,此弃义贪财,轻民命,重货赂,百姓趣利,多奸轨;救之者,举廉洁,立正直,隐武行文,束甲械。水有变,冬湿多雾,春夏雨雹,此法令缓,刑罚不行;救之者,忧囹圄,案奸宄,诛有罪,蓃五日。
《五行变救第六十三》
这段文字大致的意思是:五行变化到极点,应当用德行去救助它,再将德行布施到普天之下,罪过就免除了。不用德行救助,不过三年,上天就会落下陨石。
木发生变化,就会春季凋零而秋季开花,秋季树木结冰,春季多雨。这是因为徭役繁重,赋税太多,百姓贫穷背离家乡,道路上到处是饥荒灾民。救助的办法是简省徭役,减轻赋税,开仓赈民。
火发生变化,就会冬暖夏寒。这是因为君主不明察,对好的不奖赏,对坏的不惩罚,无能的在位上当政,有才能的隐退,就会寒冷暑热失去常序,百姓多疾病瘟疫。救助的办法是举贤任能,奖赏有功的人,授给有德行的人以称号。
土发生变化,大风就会到来,五谷受到伤害。这是因为不信任贤能和仁爱的人,不尊敬父兄,荒淫过度,宫室豪华。救助的办法是减省宫室,去掉雕饰彩绘,举拔孝悌,抚恤好人。
金发生变化,天上的毕宿、昴宿就会发生回旋,两宿多次相覆盖,有战事发生,多战事,多贼寇作乱。这是君子抛弃正义、贪图财物、轻视百姓性命、重视财货,百姓只知追逐利益、多犯法作乱的结果。救助的办法是举拔廉洁公正的人,确立正直的人,停息战火多行文明之事,把刀枪入库。
水发生变化,冬季潮湿多雾,春夏两季下冰雹。这是因为法令失之于宽,刑罚不能执行。救助的办法是要研究监狱之事,查办犯法之人,诛杀有罪之人,进行拉网大搜捕五天。
读罢这段文字,我们会发现董仲舒实在是用心良苦,他知道无法直接来劝诫号称天子的皇帝,就只好利用这种自然现象来时时提醒皇帝要施仁政。
比如:“木有变”,这本是自然中常有的事情,本来是气候因素所致,但董仲舒却由此联系到了“徭役众,赋敛重”,因此要省徭役、薄赋敛,开仓出谷,济困救穷,以防百姓贫穷叛去,背井离乡。自然之变四季皆有,如果每每都能使统治者反省自己的施政问题,从而避免与天道不和谐的做法,大同社会何愁不来?这大概就是董仲舒研究灾异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