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礼如炉

官礼如炉

好的社会风气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官方作出一些强制性的规定,加以引导和规范。《礼记·曲礼》有这样一段文字: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铸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以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道德仁义不通过礼就不能有成效;教育纠正习俗要依据礼才能完备;判断纠纷诉讼如果不依据礼就不能决断;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如果不依据礼就无法确定名分;学习做官,研习六艺,侍奉老师,没有礼就不能得到亲授;确定朝官品级,治理军队,担任各种职务的官员到位执法,不依据礼,威严就不能树立,法令就不能实行;祭祀祖先,向神祈福,上供还愿,等等,不依据礼就显得心不诚,不庄重严肃。所以,君子用恭敬、谦抑、退让的精神来显示礼。

这段文字的最后两个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我们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在《纲要》屈指可数的20字中,就有“明礼诚信”的要求。那么如何明礼?在上面这段文字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无论是思想道德领域,还是社会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礼的规定作用,如果没有礼的约束,社会就会乱成一锅粥,那么每个人的利益也就无法得到保障,所以说,礼是约束每一个人的,也是保护每一个人的,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就是通过“明礼”的程度来体现的。

《礼记》中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的说法,其目的不仅是避免出洋相,而且也是安全的需要。孔子周游列国,对这样的规定应该最有体会,国与国之间法律不同,风俗不同,如果不问清楚就贸然行动,受到责罚是小事,弄不好还会掉脑袋。俗话说“入乡随俗”,也是这个道理。你在国内乱吐口香糖,最多受到众人的鄙视,如果你到了新加坡还这么做,恐怕就要挨鞭子抽了。在中东和非洲一些国家,男子可以一夫多妻,而我们国内的一些女子不了解这一规定,等嫁过去才傻了眼,只能给人家当妾,连归国探亲都没有了颜面和勇气。到别人家做客,不问清楚民族饮食等方面的忌讳,就容易惹麻烦,出现尴尬局面。

《礼记》中还对国君、大夫和士应该为什么献身提出了要求:“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意思是说,一国之君,应该为江山社稷而献身;一个大夫,应该与士卒共存亡;而一个士,应该为执行国君的政令而鞠躬尽瘁。

这样的要求,就否定了那些“冲冠一怒为红颜”,而置江山社稷于不顾的国君。历史上不乏贪恋美色而误国的国君,对这样的国君,无论当朝还是后代的史家在评价他们时观点不会有大的出入,原因就在于《礼记》早已有了这种规定。

大夫是具体指挥士卒的将领,一个将领如果不能和自己的士卒共存亡,那么他又怎么来带兵征伐?无论在古代还是现在,临阵抛下部队自己逃命的将领,恐怕都会被军法惩处。

士是最基层的官员,所以他的使命就是不折不扣地贯彻国君的政令,就是要为工作而献身,做到了这一点,就是做到了尽职尽责。

不同级别的官员,都能执行官礼,那么,国家才会健康发展。因此,《礼记》中有“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的说法。为什么要求大臣守法,而小臣廉洁呢?这是因为大臣位高权重,一旦不守法,就会酿成大祸;而小臣是低级官吏,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如果小臣不廉洁,直接受害的是穷苦百姓,所以危害会更重。

现在的情况也是如此,一个高官目无法纪,就会卖官鬻爵,独揽工程,干预司法,贪污公款。而一个乡村干部如果不廉洁,那么遭殃的则是农民,因为他无公款可贪,也无官职可卖,更无工程可包,所以他只会挖空心思去搜刮农民。

官职相序,君臣相正是说官职安排合理,君臣相互监督,这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官职安排过多过滥绝不是国家、人民之福,因为官要靠民来供养,官职越多,人民负担越重,这个道理不难理解。现在有的县市,一个局竟有七八个副职,美其名曰,叫“加长板凳”,这样做,板凳是加长了,可是,纳税人的负担也就随之加重了。君臣相互监督是更有必要的,所以,古代设御史、设谏官,可以直接指出皇帝的过失。能做到以上四点,国家就会健壮强大,就会天下大顺。

《礼记》中还有些影响甚广的说法至今被人们所接受。如关于人生大体几个阶段的规定: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这段文字似乎简易,却规定了人生每个阶段最为重要的事情。十岁以前,是幼儿阶段,称为“幼”,开始学习;二十岁,称为“弱”,要举行加冠之礼,冠礼是成人的标志,头发束起来,戴上了帽子,就不能再像小孩子那样无拘无束地撒野了。所以,儒家用一个帽子来标志人的成年,要比那些用割包皮方式举行成人仪式的习俗文雅了许多。

三十岁,称为“壮”,既然已经是壮年了,当然要娶妻生子,担当起一家之主的责任。一个人,如果具备条件而年过三十还不成家立业,是一种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因为人生还有一个责任就是生生不息,如果都图自己潇洒快活,不去为社会为家庭尽一份责任,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出现很多问题。

四十岁,称为“强”,是身体和经验都比较好的人生阶段,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

五十岁,称为“艾”,艾是头发花白的形象比喻,说明身体已经走下坡路。这个阶段,可以做领导大夫的工作,也就是说不再是具体的机关工作,这也是男儿五十愁封侯的道理所在。

六十岁,称为“耆”,这个阶段只能是指使别人,不能自己再去做什么事情了,我们今天公务员六十退休的规定,最早应该出于此处。

七十岁,称为“老”,到了这个阶段你就是有天大的事业、亿万的家财,也该向儿子交接班了,因为人生到了老的阶段,如同瓜熟了一般,不知何时就会有蒂落的危险,为了不出现什么意外,还是早做打算为好,哪怕身体再结实,也不能违背这种责任规律。

八十九十岁的时候,称为“耄”,幼儿七岁称为“悼”,把耄和悼相提并论,是说这两个阶段有相同之处,人老到一定的阶段,智力、反应、记忆等等都会退化,所以有“老小孩”之说,应为这个因素,他们即使犯了罪,也不能加以刑罚,要予以区别对待。

一百岁称为“期”,这样的寿星就需要人来奉养了。因为这么一条规定,古代历朝历代都有国家奉养老叟的规定,有的皇帝为了彰明此礼,还举办“百叟宴”,以倡导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

由此看来,从官方的角度制定一些礼的规定是极其必要的,这种官方礼制对百姓是一种陶冶,是保持社会明礼有序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