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礼如法

祭礼如法

祭礼的制定本意在于缅怀前人的功德,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因此,祭礼的制定标准极为严格,不能有含糊的地方。

《礼记》中对祭礼的规定突出了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性。

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从这段文字看,祭祀的对象除了许多神祇外,再就是以上五种有功德的人。即有功德于人民的人;为国家捐躯的人;是开国元勋的人;能抗御重大自然灾害的人;保护庶民不受祸患的人。这五种人都可以称为英雄,称为仁人志士。祭祀这样的英雄,就是希望人们以这些人为榜样,成为对国家社稷有贡献的人。

但是,祭祀毕竟是一种象征,不可不祭,又不能繁琐,要恰到好处。所以,《礼记》中要求: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褅秋尝。秋,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乐以迎来,哀以送往,故褅有乐而尝无乐。

意思是说,祭礼不要频繁,频繁就会疲劳,疲劳了就会失去恭敬的心情。这一点说得非常好。我们在参加一些重要的场合时,本来是满怀恭敬和喜悦的心情而去,但因为久等某位领导或明星,往往在疲惫的等待中坏了心境。一些会议也是如此,短而紧凑的会议总是能得到与会人员的好评,而再重要的会议如果冗长拖沓,都会引起一片牢骚声。

祭礼不能稀疏,稀疏了就会使人怠慢,怠慢了就会使人淡忘。所以有才识的人就把祭礼和自然运行的法则相配合:春天和秋天进行祭祀。

秋天,霜露已经降临大地,有才识的人走在上面,就会产生凄凉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因为寒冷,而是因为思念故去的亲人。

春天,雨露已经滋润大地,有才识的人走在上面,就会有警醒的心情,好像逝去的亲人又要重返人间与其相见。人们用欢快的心情迎接亲人的到来,用悲哀的心绪送别亲人离去,所以春祭用乐舞,而秋祭没有音乐。

这样对春秋两祭进行大致的规定,并说明祭祀的节气原因,就避免了祭祀的随意性和人为的繁琐。否则,不分节令进行祭祀,祭祀时又配以鼓乐舞蹈,不仅耗费太多,而且也太牵扯人的精力。

不仅如此,《礼记》中对什么人祭祀什么也做了规定。对天帝,只有圣人才可以祭祀。而大多数百姓,只能祭祀自己的亲人,即“唯圣人为能飨帝,孝子为能飨亲”。所以,我们在民间,看不到老百姓祭祀上天的祭礼,这也避免了百姓在祭祀上的负担,而祭天这样的大祭奠,只能由帝王去承担。

至于具体的祭祀活动及意义,《礼记》规定也比较明确。

孝子祭亲,主要是追念先祖。祭祀前,要“虑事不可以不豫,比时具物,不可以不备,虚中以治之”。就是说,孝子将要举行祭祀,一切事情都要预先考虑好,到时候所需要的器具物品,要预先备全,要心无杂念、专心致志处理这件事情。

祭祀时,要“尽其悫而悫焉,尽其信而信焉,尽其敬而敬焉,尽其礼而不过失焉”。就是说,孝子在举行祭祀时,要竭尽诚心而表现出心诚的样子,竭尽信念表现出确信有神灵的样子,竭尽敬意表现出敬事鬼神的举动,竭尽礼节而没有过失。

天子祭天,主要是回报大自然的恩赐。祭祀的主要对象是太阳,以月亮相配。这是因为天下之礼,其意义主要有以下五点,即“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致义也,致让也”。意思是说,天下之礼,一是使人报答上天;二是沟通鬼神;三是财用丰足;四是建立伦理;五是辞谢谦让。

报答上天是为了“以厚其本”;沟通鬼神,是为了“以尊上也”;财用丰足是为了“以立民纪”;建立伦理是为了“上下不悖逆矣”;辞谢谦让是为了“以去争也”。“合此五者,以治天下之礼也,虽有奇邪,而不治者则微矣。”是说兼备这五种意义可以用来治理天下的礼,那么,既然出现奇异邪恶,不能治理的事情就很少了。这便是天子祭天的主要目的。

祭祀的意义在于“十伦”,即“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此之谓十伦”。

这十伦译成白话是:一是可以看到奉侍鬼神的道理,二是可以看到君臣的要义,三是可以看到父子关系,四是可以看到等级差别,五是可以看到亲疏关系的递次降减,六是可以看到爵赏施与,七是可以看到夫妻的区别,八是可以看到政事的和谐,九是可以看到长幼的秩序,十是可以看到上下的分界。这就是祭祀的十种意义。

对祭祀意义的理解表现出一个人是否有贤德。《礼记》中阐明了这样一个观点:在所有的礼中,没有什么比祭礼更重要,因为祭礼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举动,不是一种例行公事的活动。所以,君子在将要举行祭祀的时候,要斋戒,要整齐身心,停止嗜欲,不听音乐。这样做的目的是摒弃一切杂念,至诚至信,安定心志。

遵守祭祀的礼数是对一个君子的考验,所以古代没有哪一个士大夫敢对此草率敷衍。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留给读者深刻印象的除了人物的刻画外,再就是祭祀场景的描写,在孔子时代过去了两千多年以后,鲁迅先生能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这样的场面,足以说明幼时的他没少亲历这种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