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与治国

孝与治国

三才章、孝治章、圣治章、纪孝行章、五刑章共五章为第二部分,主要讲孝与治国的关系,强调孝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三才章

三才章,讲天、地、人之孝道。三才,是指天、地、人。《正义》:“天地谓之二仪,兼人谓之三才。”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这是曾子在听了孔子的一番讲述后发出的感慨,就是说孝道,是多么伟大不寻常啊。孔子接着又进一步对孝道作了扩大化的阐述: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孔子认为,孝乃天经地义之法则,是人的行为标准,人的行为标准来自对天地法则的效法。这里指明了天、地、人三才的关系。曾子曰:“夫孝,天地之大经也”;吕览曰:“义也者,万事之纪也。言事事适合于众也,故曰地之义也。”现在我们常说的天经地义原来在这里找到了出处。既然是天地之常理,那么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就是十分正确的了,因为孝道是基本的理论根据。君主效法天的光明正大,利用地的丰富利益,来治理天下,因此能教化不严格却可以取得成效,政令不严厉却实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笔者读《孝经》至此,常常对“教不肃而成,政不严而治”的提法玩味不已,由此想到了“严肃”二字的由来,以及毛泽东为什么要在严肃的后面加上活泼两字。其实,只要弘扬孝道,以孝治天下,政教自然不严而严,不肃而肃,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说“以顺天下”,而不是说以治天下的道理。要知道,顺,所体现出的是一种水到渠成,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而治所体现的则是一种干预,必有一方是被动的,因为有治,就存在被治,这是一对矛盾。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先王发现教化可以移风易俗,改善人心,所以就率先提倡博爱,于是百姓就没有人遗弃自己的双亲。君王的行为对国民的影响是不可比拟的,君王爱其亲,百姓怎敢遗其亲?

陈之以德义,就是宣传德义之美,让百姓产生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这样人们的行为就能规范。

先之以敬让,也是说君王要先行敬让之礼,那么百姓自然就学习敬让,不会相互争夺。孔子的这个观点很好,值得我们效仿,比如说我们的城市司机有时常闯红灯,使交通管理麻烦很多。可是倘若彼此能以让敬让,交通秩序一定会有很大改观。

导之以礼乐,就是用礼乐来熏陶,于是百姓就能和睦相处。礼是规范外在行为的,乐是端正内在心灵的,以礼乐来引导大众,就如同今天我们所说的以正确的思想教育人和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一样,其作用虽然是潜移默化的,但一旦收到成效,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示之以好恶,就像我们今天所举办的各种展览一样,展示好的,引导大家学习;展示恶的,使大家去批评杜绝。现在一些学生看了戒毒展览,对吸毒望而却步,就达到了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的效果。这里,孔子并没有说是通过执法赏罚来达到民知禁的目的,而是通过“示”,就是把好的恶的给百姓们看,让他们自己来“知禁”。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此句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这是一首斥责周代尹太师为政不公任用小人的诗,身为三公,理应协助天子以孝化民,但尹太师的所作所为却令国人失望,所以有了这首指责他的诗。该句的大意是:声势显赫的尹太师啊,老百姓对你都在注目而视。这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监督,十目所视已经令君子不安,现在国人都在看着你尹太师,你该怎么办呢?

八、孝治章

孝治章,言以孝治国的好处。孔子在这一章中讲了昔日贤明之君以孝治国的经验,指出这样做可以“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就是活人和亡灵都各得其所,于是怨恨不生,天下和平。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所谓明王,并不是具体所指,是泛指贤明的君王。小国之臣,是地偏位卑的小国臣仆。诸侯国的大与小,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大往往欺小,强容易凌弱,就像台湾地区一些政客骂新加坡是“鼻屎小国”一样,其实,这是一个心理问题。如果以孝治国,就不会这么看问题了。国不分大小,人不分贵贱,皆以礼待,这是以孝治国的重要方针。这一段是说:过去,圣明帝王用孝道治理天下,对小国之臣尚待之以礼,何况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与大臣呢?这样做能够得到各个诸侯国的欢心,从而使先王的事业得到发扬光大。

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现在的一些外事活动,为什么对一个大洋中的小国元首,人不足我们一个乡,地不如我们一个县,可是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要在天安门广场搞个仪式,也要放二十一响礼炮。原来,这不仅仅是个外交礼节的问题,《孝经》此处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此处的国是诸侯之国,因为君王所治是天下,天下是由许许多多诸侯国构成,这是二者区别所在。用孝道治理国家的诸侯,不敢欺侮鳏夫寡妇,何况是士和百姓呢?鳏夫寡妇是弱势群体,执政者对他们尚且以礼相待,那么对其他人当然也不会无礼,所以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护,并继承和发扬先祖留下的事业。生活中,每到节日,都有各级领导去穷苦人家慰问走访,这不是走形式,这是表明政府的一种姿态,少许米面油盐虽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却向社会传递了一个要关心弱势群体的信息。政府有了举动,就有一些公办或民营的企业家相效仿,一种节日时尚由此而形成。

卿大夫用孝道治家,对臣仆、侍妾都不敢失礼,何况对待妻室儿女呢?所以能得到家人的欢心从而侍奉好自己的父母。这是以孝治家的原则——家庭和睦。怎么样才能做到和?孔子说过,礼之用,和为贵。这就是说需要用礼,对臣妾用礼,则无恨出;对妻子用礼,则无怨生,无怨无恨,家庭自然和气。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正因为尽到了孝道,所以生能享受安乐,死能享受祭祀,因此天下和平,灾害祸乱没有理由而生,这是因为圣明君王以孝道治天下,所以才能够如此。文末的诗句引自《诗经·大雅》,该诗是卫武公讽刺王室借以自励之诗。这里的觉,是大、正直之意,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就是说如果有伟大的德行,四方八方的国家都会归顺。这里的德行,就是前文所讲的孝道。

九、圣治章

圣治章,言圣人之孝和圣人以孝治国的道理。此章主要讲圣人之孝与他人之孝的区别,这是通过圣人之孝来进一步阐述孝之要道。圣人,是指德行修行到一定程度的君子,并不是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孟子认为人皆可为尧舜,就是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这与佛教所讲的众人皆可成佛是一个道理。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曾子在老师讲了上至天子,下到庶人的孝道后,便提出了圣人之孝的问题,因为在当时,圣人之德是最高标准,圣人之言不可不畏。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冒昧地问老师,圣人的道德没有比孝道更好的吗?

曾子的问题很刁钻,因为孔子把孝道提高到天经地义的高度,那么圣人之德如何来解释呢?这一点也说明了孔子治学的民主,他完全是相互探讨式的教学,没有一点大师的架子,不像我们现在一些教授,有了点名气便不再进教室了,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实际也等于断了一条很重要的灵感、信息的来源渠道。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首先,我们要搞清文中的几个概念,即“严父”“配天”“郊祀”三个现在很少用的词。严父,这里的严是尊敬之意。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之说,同此解释。所谓严父,就是尊敬父亲,古代人们认为:万物始于天,人伦始于父。所以对父,要像对天一样尊敬。

配天,是古代祭天时的一种仪式,就是在祭天的时候也把祖先的灵位摆在配位一同祭奠。这就使祭天的内容具体化了,也使宗祖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郊祀是在城之外举办的祭祀活动,有时候为了体现一种时空上的距离感,帝王把祭祀活动选择在郊外,现在北京城的天坛、地坛,建设之初都不是城内的建筑,是后来城市发展扩大了,才形成了城内公园的样子。

把上段话译成白话是这样的:天地之间万物,唯人最为宝贵。人的德行中,没有比孝道更为重要的。孝道中最关键的是遵从父亲,遵从父亲的最主要表现就是在祭天时使父亲能配天享祭,在这一点上周公就是一个表率。当年,周公在郊外祭天,请始祖后稷配享;在明堂中祭祀上帝,请父亲周文王配享。因此,四海之内的诸侯,都携带各自地域所产的方物前来助祭。所以说,圣人的道德有什么比孝道更重要的呢?这里,孔子推出了一个他十分崇拜的人物——周公。孔子之所以崇拜周公,原因就是周公以孝治天下,孔子把周公作为孝治的榜样来宣传,使周公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大幅提高。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这段文字相对长一点,但读起来很流畅,也不难理解,孔子在这里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圣人用孝的尊亲之义来教导天下人敬爱其君,因而“其政不严而治”;二是从反面强调如果不以爱亲敬亲教导人民,就会出现“悖德”“礼悖”之事,人们将失去行为的道德规范。应该说孔子的讲述抓住了圣人之孝的关键,一个圣人兴孝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来引导天下人兴孝,则孝道可兴;一个人敬君不是难事,教导天下百姓敬爱其君,则德教成矣。孔子强调“以顺则逆,民无则焉”,这是对教化内在规律的把握,所谓教化,是顺应人心、顺应天性的,不能违背人心、违反礼义,如果总是强调一些远离百姓、虚无缥缈的抽象说教,那么将“民无则焉”。这一观点对于今天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把这段文字通俗地表达出来,就是:子女对父母之爱产生于孩提时代,随着年龄增长在父母的教育下对父母日益尊敬。圣人就顺应子女这种对父母的尊敬教导人们应该广敬,顺应这种子女对父母的亲爱教导人们应该博爱。圣人的教化虽不严厉却成效显著,政令虽不猛烈却可以天下大治,这就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本性。父子间的道德是自然本性,又具有君臣关系的意义。父母生育子女,生命的继承比什么都重要,父母像君主一样照管子女,恩情深厚没有什么能比得上。所以说,不爱自己的父母却爱其他人,叫作违背道德;不尊重自己的父母却尊重其他人,叫作违背礼义。教化本是顺应人心,如果违背人心、逆反礼义,那么百姓就无所效法了。不追求敬与爱之善,却一概追求与之相反的不良品德,即使一时成就了些所谓事业,也是君子所不推崇的。君子不会那样做。君子说话,要考虑符合道义;行为,要使人快乐;立德行义,使人尊敬;做出事情,要使人效法;仪容举止,要美观大方;进退动静,符合法度。君子用这种态度来治理百姓,因此百姓既敬畏他又亲近他,向他学习并以他为准则,所以,能够成就其教化,推行其政令。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此句引自《诗经》(《曹风》),这是一首赞美君王贤德才能的诗,该句的意思是:我们理想中的淑人君子啊,他仪表端庄,办事公道。

十、纪孝行章

纪孝行章,言孝子必须具备的品德。孔子在这一章里讲了一个孝子必须具备的五项标准,就是对父母日常、供养、生病、丧葬、祭祀五个阶段应做到的尽孝标准。孔子所强调的主要是精神上的快乐,如果不能让父母在精神上愉悦,就是天天用牛、羊、猪三牲来供养父母,也不能算是尽孝。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文中的居,是安居、住处之意,与父母在一起居住,父母是住正房还是厢房,是住东侧还是西侧,这里有个恭敬的问题。现在一些年轻人和父母在一起居住,自己占着大而亮的房间,却让父母挤在潮湿阴暗的耳房里,这就不是居则致其敬了。

“养则致其乐”,这里的“乐”很有学问。养就是平时供养,供养不仅仅是个物质的问题,还要让父母高兴,这就需要有精神上的食粮了。我们现在有一些老板,赚了大钱后对父母看上去很照顾,在城市繁华的地方花大钱买了房子,说是让父母到城里享清福。老人虽然吃用不愁,但摆脱不了的是寂寞,水泥结构的城市,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少乡下邻里间的温情,这样也算不上“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就是人间常理了,不要说是个孝子,就是一个稍有良知的人,在父母生病的时候都会忧虑焦急,总不会这里父母在医院生病,你那里还莺歌燕舞,去什么卡拉OK。所以“病则致其忧”的要求其实标准不高,也不难做到。

“丧则致其哀”和上句一样,标准也不高,都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尽管是基本的要求,还是有很多人以种种借口不能做到这一点,有人的理由看上去很冠冕堂皇,什么工作忙,什么忠孝不能两全,在父母病危和去世之时没有“致其哀”,这是不应该的。一个在部队里任过连长的朋友向我说过这样一件事,说和他共事时的一个连指导员,在南方农村的父亲患了尿毒症,家里拍了病危电报来,他把电报给我的朋友看了,却没有向上级请假。朋友劝他还是回去看看好,省得以后心里不安。他说团里最近要搞国庆歌咏比赛,我一个指导员怎么能现在离开?朋友也不好再说什么,这个指导员就没有回家看望父亲。团里的国庆歌咏比赛搞完了,他的父亲的病逝电报也到了,朋友说他看到指导员在办公室偷偷流泪。朋友问我,说这事怎么看。我说如果说仅仅是个国庆歌咏比赛,你这位指导员的做法就值得商榷了。我的朋友点点头说,是这样。从这件事以后,他对这位指导员的印象有些改变了。

“祭则致其严”是说祭祀父母要庄严,要恭敬斋戒。祭祀是一种对前人的缅怀纪念,在进行这样的活动时必须诚心敬意。孔子说过“祭如在”,就是说祭礼祖先就像祖先在跟前一样,要有一种亲临的庄重,不能马马虎虎,认为是搞形式就不认真。如果那样做,对死者、对神灵都是一种不敬。以上五者达到了,才能称得上是奉侍父母。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做到了前面五点还不算,还有三条附加标准在后面。即“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就是说在上位时不要骄纵,在下位时不要作乱,在众人中不要争强斗狠(此处的丑,是众人之意,不能理解为丑恶)。

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骄、乱、争三种恶习,都可以导致丧身之祸,如果此三种恶习不除,父母整天为你提心吊胆,就是天天美味佳肴,又哪里会高兴起来?所以有此恶习,是为不孝。社会上有些黑道上的人,出入前呼后拥,好不威风,父母的生活条件也弄得标准很高,可是,他们的父母很少有幸福感的,因为有两大恐惧一直在他们心上压着:一是政府的法律制裁;二是黑道间的争斗。这两条随时随地都会要了所谓“黑老大”的命。整天让父母生活在恐惧和担心之间,这不仅不是尽孝,简直就是造孽了。

十一、五刑章

五刑章,言不孝之罪。所谓五刑,这是《尚书·吕刑》中规定的,是指墨、宫、劓、剕、大辟五种刑罚。墨,就是在脸上刺字,像水泊梁山里的林冲一样;宫则是阉割,此刑对男子来说是大辱,汉代的司马迁就是遭此刑罚;劓,是割去鼻子,使人从此说话不清,脸面丧失,商鞅就是用这种刑法割去了公子虔的鼻子;剕是砍去膝盖骨,古代的孙膑就是遭受此刑,从此只能在轮椅上行走;大辟就是砍头死刑。五刑具体条款不一,墨、劓各款一千条,剕刑的条款五百条,宫刑的条款三百条,大辟的条款二百条,故有“五刑之属三千”之说。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孔子说:五类刑罚的条款有三千条,没有任何罪行比不孝罪更严重。因为要挟君主的人是犯上,否定圣人的人是蔑视法律,不孝顺父母的人是心里没有父母,这些都是一切罪过的根源所在,所以说不孝之罪罪大恶极。

这里孔子意在说明不孝之罪的严重危害,如果一个人不孝,那么他就可能犯下五刑之罪,因为不孝之人对君主也会不敬,完全能够做出以其势要挟君主的事情;不孝之人可以目无圣贤,蔑视圣人,践踏法律,铤而走险并不奇怪;不孝之人对父母不亲,已经丧失人伦要道,什么违法的事情作不出来?所以孔子说“此大乱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