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尚简约

文采尚简约

诗是凝练的,这句话最好、最早的证据就是《诗经》。读《诗经》的确能给人一种读经的感觉,因为它的高度凝练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古代没有现在这样的纸和笔,大量的文字需要用刀刻在竹简上,这就要求在记录文字时不能拖沓冗长,不能像现在的公文,动辄洋洋万言,废话像失控的自来水的龙头一样,不计成本地流个没完。

《诗经》的简约程度完全可以称为经典,该多用文字的时候,

毫不吝啬;不该用的时候,又惜墨如金。我们不妨以《唐风·葛生》来举例说明。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裘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这是一首悼亡诗,妻子哀悼自己早亡的丈夫,痛苦悱恻,同时又感叹自己独守空房,凄凉悲苦的境遇,读来令人感动。其比兴的写法也收效甚好,渲染了一种葛蔓缠绵、茔冢荒芜的氛围。葛生蒙楚,蔹蔓于野。葛是葛蔓,楚是“荆”的别名,是一种丛生落叶灌木;蔹即白蔹,是一种类似野葡萄状的草本植物。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葛蔓丛生,已经爬满了荆棵;白蔹遍地,长满了荒野。这种荒凉的心境用景物表现出来,带有很浓厚的感染力。

紧接着,本诗的诗眼出现了:予美亡此。美,不是美人,而是指好丈夫。翻译过来就是,我的好人啊,就这样走了。

“谁与?独处!”多么简洁的文字,又表达了多么深厚的夫妻情意。谁能与我陪伴呢?我独自一人顽强地活下去。

诗中,女子三次呼喊“谁与?”,并不是渴望新的爱情,而是对亡夫的一种往日眷恋。这如同失去了伴侣的孤雁在湖畔凄惨的悲鸣一样,声声叫人揪心。

第二段的景物发生了一些变化,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由远拉近。葛生蒙棘,蔹蔓于域。葛蔓丛生遮住了荆棘,白蔹的枝蔓爬满了坟地。前段是“于野”,这里是“于域”,一字之别,远近不同,文字简约到如此经济的地步,又能收到诸多文字才能表达出来的意境,可见《诗经》的魅力。接下来的三句是:我的好人就这样走了,谁能与我相伴呢?我只能独自一人长长的叹息。

第三段的景物由近拉到了眼前,几乎是脸可贴,手可摸了。但其语言仍然简洁。“角枕”和“锦裘”都是夫妻床帏之物,女子睹物思人,更添一份凄楚。角枕粲兮,是说当时两人共枕的角枕还是那么好看;锦裘烂兮,是说两人同眠过的锦被依然色彩鲜艳。可是,物是人非,爱人早逝,此情此景让人倍加伤感,所以,女子发出了内心的呼喊:我的好人就这么走了,谁能与我同伴呢?我只有一个人独自到天明!

后面的两段文字就更加简洁,它是用反复加深的写法来表示女子对亡夫的深情。夏之日,应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冬之夜,是一年里夜晚最长的,人们长说,欢娱嫌夜短,愁苦恨日长,女子一个人生活的艰辛和独守空房的寂寞与苦闷可想而知。但作者在这里并没有更多的笔墨,只是用了一个夏之日和冬之夜,两个漫长的时间概念,把生活对女子的煎熬活脱脱表现出来了。

接着,就是两句令人落泪的誓言: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这里的居和下面的室,都是指丈夫的坟墓。女子是说:等我熬到百年之后,我就到你的坟墓里与你为伴。这里女子用了一个“归”字,可谓用得极妙。在古代,归不仅有归宿、回归之意,还有女子出嫁之说,所以这里的归字,表达了女子一种至死不渝的爱情观。

从全诗来看,三种常见的植物——葛、棘和蔹,两个日常用品——角枕、锦裘,还有两个时间概念——夏日、冬夜,就这么简单的几个物象,竟变化出音乐一般动人心坎的诗章,这不能不令人叫绝。因此,精通古文的孔子喜爱《诗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再看一首《召南·何彼秾矣》:

何彼秾矣,唐棣之华?

曷不肃雍?王姬之车。

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

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这首诗非常简短,是写贵族女子出嫁时的盛况。贵族女子出嫁其豪华场面可想而知,但该诗没有泛泛地去描述,只是抓住了最关键的东西——婚车去写,捕捉十分到位。

诗的大意是:那车幔多么的艳丽啊,难道不像盛开的唐棣之花?怎能不大气雍容?这是王姬出嫁的婚车。那车幔多么的艳丽啊,难道不像怒放的桃李之花?平王的孙女要把齐侯的儿子嫁。钓鱼该用什么线?用丝做的钓线最好用,齐侯的公子,当然要娶平王的孙女。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简约文采的魅力,那就是勾画一点,留出空间,其艺术的效果往往比大篇幅的描述要好。婚礼的场面让人眼花缭乱,怎么去写才能传神?把笔墨泼在婚车上不失是个好办法。新郎、新娘所乘的婚车是婚礼招摇过市最大的亮点,古代如此,今人亦如此,再清贫的人家,婚礼时也要想办法弄辆婚车来装点一下门面。这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因为车是官之仪,那么以官本位为观念的国人有这样的习俗也在情理之中了。

诗中最后一章写了钓线的道理则更是言简意赅。我们常说的“金龟婿”你用麻绳钓得来吗?有了金刚钻,才能揽到瓷器活,这是门当户对思想的最早根据。平王的孙女、齐侯的公子,可谓丝线钓金鱼,是十分般配的结合。这里,作者没有讲其他道理,只是用了在当时渔猎生活中十分平常的一个细节,就道出了一个千年不变的大道理,堪称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