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礼如谱
礼是用来制定人际关系、判断事情嫌疑、分别物类同异、阐明道理是非的。尤其是在制定亲族的关系上,礼的作用不可或缺。一部《礼记》,使人们的伦理关系有条不紊,疏朗明晰,如同悬之于中堂的族谱一样,人人寻得自己的位置,不可越位半步。
《礼记》中说道:鹦鹉虽能说话,终究是飞鸟。猩猩虽能说话,终究是禽兽。现今之人如果无礼,虽能说话,不也是禽兽之心吗?因为禽兽无礼,所以父子同妻。因此,圣人要出来制定礼仪,用来教化人类,使人有礼,知道自己区别于禽兽。
亲礼的重要性在于规定了晚辈对长着应有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其实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因为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都是长辈的晚辈,所以规定了晚辈的义务,亲情的礼数就明确了。
对于人子来说,怎么样对待父母?《礼记》中的规定很耐人寻味。比如: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醒,在丑夷不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为子女的礼节,冬天要使父母温暖,夏天要使父母清凉,晚上要服侍父母安寝,早晨醒来后要问候请安。与平辈的人相处要和谐,不发生争执。
这个要求似乎很简单,但常年做到并不易。有些人不理解,认为冬温夏清昏定都很有必要,而晨醒这样的程式化的举动是否有必要?其实,对于老年人来说,儿女早晨请安是很有道理的,在医疗条件几乎是原始状态的古代,老人去世的时间大都在黎明时分。老年人睡眠轻,如果早晨卧床不起,很可能是身体不适,分室而居的子女过来看望一下,一旦有意外,会处理得更主动一些。由此看来,古人制定得这些礼数,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得来。
还有一条对儿童的礼数规定也很有教育意义,我们现在的幼儿园都应该有所借鉴。
幼子常视毋诳,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倾听。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不要用谎话教示儿童,儿童不穿裘皮和裙子。站着时一定要端正,不要歪着头听话,长辈和自己拉手,要用双手来握。长辈俯身耳语时,要用手来掩口回答。
这样的要求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好处。谎话示儿不利于孩子的诚信品德,人们很好接受;而儿童不穿裘皮和裙子的要求,现在许多家长很难理解,裘皮可以使孩子少受寒,裙子夏天穿着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为什么要禁止呢?其实,这样的规定是古人在对孩子进行一种俭朴教育。俭朴,是儒家提倡的一种美德,这种美德修养需要从孩子抓起。裘皮,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种奢侈品,而裙子也不是一般家庭孩子能穿的,用现在的说法,裙子当属于品牌服装。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过早地被名牌服装所包裹,对于孩子的成长绝不会是一件好事。因此,《礼记》中才有了这样的规定。可惜的是,我们现在的一些家庭不明此礼,孩子们比阔斗富心理日盛,导致了孩子们过早的去体验成人的生活,乱了人生的谱系,这种现象对于孩子、对于社会,都是无益的。
古人没有现代的医学知识,但从生活经验的积累中得出一些教训和结论,把它用礼的形式规定下来,避免了一些问题的出现。比如说娶妻不娶同性的规定,这是很有必要的,避免了近亲结婚的后果。大概是生活中同姓人的一些结合,出现了后代痴呆的问题,因此才有这么一条规定。
《礼记》中关于父母有疾病,儿女该如何行事的规定也很有道理。
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复故。
父母病了,做儿女的当然要费神操心,一个心情忧虑的人,怎么能有闲心把自己打扮得溜光水滑?走路又怎么能兴高采烈?这个时候说话要小心谨慎,不要让父母有不安的想法,不能再弹奏琴瑟,吃肉也不能狼吞虎咽,尝尝味道也就罢了,喝酒也不能满脸涨红,笑的时候不能开怀大笑,生气发怒的时候不能骂人。这种情况要等到父母康复之后再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今天,一般的人不难达到这一要求,而且也不会认为这种要求过分,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我们在观看韩国、日本等国一些热播的电视剧时,常常看到有这样的镜头,就是下班或放了学的子女,一进家门就喊一声:我回来了。这个礼数其实是我们古人在《礼记》中规定的,原文是“夫为人子者,出必告,返必面”。只不过日本、韩国等国学习了儒学后,一直坚持了它的传承,这让我们看来很是亲切。一段时期以来,韩国电视剧在中国的流行,从某种程度来讲,其实是国人对儒家家庭伦理观念的一种回归。
亲礼的规定尽管有时候多一些,有的连衣服的颜色、说话、赴宴的一些细节都做出规定,但只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规定,并找不到有什么难为人的地方。这说明制定者还是能做到以人为本的,这是儒家思想中很让人感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