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老字号”货真价实
既然是老字号,就应该有传世的东西,而且这东西还应该是独家所有。那么孔家店这两千多年都在卖些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孔家店两千多年一直是以免费超市的形式存在,每个顾客都可以在这里各取所需,这就很难几句话概括出它的家传秘方的名称。但是翻一翻孔家店的账簿,我们还是不难理出头绪的。
第一等秘方:修身之术
作为儒家的始祖,孔子对修身问题是相当看重的,他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要求“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那么,他们所提倡的修身之道具体都有哪些内容呢?
首先是学习。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君子是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才赢得社会的认可。他对孔鲤的教诲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可见他对儿子的爱是通过督促儿子的学习来体现的。通过学习使弟子们知书达理,立身立言,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孔子办学的宗旨,所以他强调“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其次是弘道。所谓道,是孔子所有学说的高度概括,用现在的语言讲,就是规律性的东西,是真理。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君子应该志向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游习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正因为孔子把道作为第一要义提出来,才有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名言。修身不能不弘道,否则志向就不会高尚,就不能跻身君子的行列。是否真正弘道,这是孔子格外强调的问题,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译成现在的文字就是:如果一个读书人有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差、吃得差为耻辱,这种人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了。
再者是正己。孔孟强调正人先正己,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子正是通过正己,使自己具备和达到君子应有的品德及修养,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庸》有这样的一段话,令今人不乏感慨: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个有修养的人根据现在所处的境地去做事,不抱不切实际的想法,现在处于什么境地,就按什么身份去做。君子无论到哪里,没有不能够怡然自得的地方,处在上级的地位而不欺凌下级,处在下级的地位而不攀附上级,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就没有怨恨,上不埋怨天,下不责怪人。所以君子立足于现实而等待机遇,而小人则靠冒险以求侥幸的收获。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读出,在人的发展上,儒家是偏重强调内因的。
此外是慎言。孔子认为,君子要“讷于言而敏于行”。所谓“讷于言”并不是要求一概的少言,而是要“慎言”,讷本身是迟钝,是思忖再三才做表达。为什么要“慎言”呢?主要是因为儒家学说比较注重诚信,反对言过其实,认为“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吹牛在古人看来是很丢脸的事,君子要耻其言而过其行。当然,慎言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还有对对象的审视,在孔子看来,“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就避免了对牛弹琴现象的出现。关于慎言问题,孔子的要求并不是没有边际的,他本人是做到了“四不语”“两逊”。四不语即“怪、力、乱、神”,也就是孔子从不谈论怪异、暴力、叛乱和鬼神。两逊即“邦无道,危行言孙”和“辞达而已矣”,前一句是说国家腐败黑暗时,说话要谦逊,因为能因言致祸;后一句是说言词能够表达意思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卖弄辞藻。慎言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对言者的态度审慎,即不“以言举人”,又不“以人废言”。应该说这种对己对人的态度是科学的,是修身之道融会贯通的结果。
第二等秘方:齐家之本
维系家庭的稳定,促进家族的发达,这是儒家学说的一大特色。那么孔家店里还有一个不能不提及的镇店之宝,那就是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的齐家之本——孝悌。孝悌的观念是人类不分种族共同崇尚的道德观念,不论出于什么理由,不孝不悌总是很难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和孔家店千年如一日的贩卖“孝悌”思想不无关系。孝是儒家学说的重心,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做人原则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前提,人格的大厦就会倾斜。
孝悌是齐家之本,是因为孝悌是维系宗法观念的经脉,因为有了孝悌,家长的地位和权威才能有理论的根据,而忤逆则是对孝悌的反叛,是对宗法的蔑视。孝悌是齐家之本,更因为孝悌是由己及彼,进而影响社会的一种道德观念。儒家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主观上就是由此及彼,推而广之的。这是一种积极的处世哲学,对培养一个人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是有益的。孝悌是齐家之本,还因为孝悌本身没有消极的副作用。儒家的孝悌是在大义之下的孝悌,不是愚孝。大义之下是可以灭亲的,这是国与家的关系所决定的,为了整体的利益,牺牲局部的利益不能也不该受到谴责。
孔家店这一秘方后来被人掺了假,给本来很灵活的东西套上了许多枷锁,使孝悌变得面目可憎,这实在是砸千年老店牌子的蠢事,但孔孟早已作古,传人们又被唬的噤若寒蝉,有谁还会去上法院打这个官司?所以黑锅只能有孔孟两位儒学的开山鼻祖来背。
第三等秘方:治国之策
孔家店能两千多年顾客盈门是一件奇事,而这形形色色的顾客中历代政要占多数这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究其原因,是因为孔家店里有治国之策可以信手拈来。读书人都知道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半部《论语》治天下”,能精通领悟《论语》的要旨,简直就可以做宰相了。
儒家的治国之策主要有这样几个药方:一是仁政。仁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以人为本,哀公问政,孔子是这样说的: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孔子这段话的大意是:文王、武王的政令,都记录在书籍上。贤能的人在位,这些政令就能施行;贤能的人不在位,这些政令就会废止。人事中变化快的是政治,地上生长快的是树木。作为政治,就像蒲草一样生长变化很快。所以推行政治就在于当政的人,取用当政的人要靠自身修养,修养自身要靠道德,修养道德要靠仁心。仁,就是注重人,以亲爱亲族最为重要;义,就是适宜,以尊敬贤能最为重要。孔子这段话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注重人和尊重人,以亲爱亲族和尊贤用人为最重要。齐家治国,大同小异,如果能行文武之道,省刑薄赋,举贤任能,爱民如子,国家何愁不治?国君怎能不受爱戴?
二是德政。为政以德和仁政是一副方子里的两种药,是复方。德,是要求统治者要具备品格、智慧、宽容、礼仪和勇敢等方面的素质。以德治国,首先是对君主的要求。孔子认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就是说智慧、仁爱和勇敢是天下通行的德行。儒家之所以非常推崇舜,就是认为舜具备了这种德行。众所周知,舜是以孝著称的,他对于一再谋害自己的父亲和兄长采取了难以想象的宽容和忍让态度,赢得了好的声誉。在他登上帝位之后,仍然以德报怨,善待自己的瞎眼老爹,而没有像汉高祖刘邦那样,衣锦还乡了还不忘去奚落一番曾挖苦过自己的父亲。孔子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圣人,但他一直把舜当作是大圣人,从舜所施的德政上,孔子得出了“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的结论。德政的具体方针有“九条”,就是孔子所说的“国家九经”: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这九条方针在治国上是统一的,就在今天看来,这一治国之策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是节用。节用是儒家的重要治国之策,孔孟都可以称为经济学家。“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这一观点不知影响了多少政治家。对财富,孔子从来都不回避自己的喜爱,他说: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求得,纵使拿着鞭子做车夫,我也去干。如果不可以求得,那么我还是干我喜欢干的。君子爱财,但必须取之有道。孔子正因为能正确看待财富,他才主张对财富不能挥霍,要节用惜财。鲁哀公和有若的一番对话,就体现了儒家节用的思想。哀公问有若:“年成歉收,国家费用不够怎么办?”有若回答道:“何不实行十抽一的税率呢?”哀公说:“十抽二我都不够,怎么能十抽一呢?”有若回答说:“如果百姓费用够,您怎么会不够?如果百姓费用不够,您又怎么会够?”有若的话无非是希望鲁哀公能够节用。有若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三岁,因长相酷似孔子而一度被同学们捧上孔子的师位。有若的观点很显然就是孔子的思想。亚圣孟子的观点更为直接,他认为那些挥霍民脂民膏的残暴君主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孟子主张对人民要省刑薄赋,应该“使民以时”,要让民有恒产,藏富于民,不能做与民争利的事情。
四是足兵。一个国家要想不被消灭,不加强武备是不行的。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征战频繁,而发起战争的理由则五花八门,正所谓春秋无义战。孔子审时度势,提出了“足食,足兵,则民信之矣”的观点。保一方平安,使民安居乐业,这是立国安邦之本,而要做到这一点,加强国防建设是前提,仅仅靠正义是不够的。后来的秦灭六国,并没有什么理由,灭就是为了灭;今天的美伊之战,其理由也不无莫须有之嫌,尽管美国打的旗帜有很多,但迟迟没有查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些旗帜在乌黑的石油的映照下,都成了令人生疑的幌子。
五是用贤。鲁哀公曾经问孔子:怎样做才能使老百姓服从?孔子回答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意思是说,你提拔正直的人安排在邪恶的人之上,百姓就服从了。若是提拔邪恶的人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会服从。可见,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遵循正确的用人之道至关重要。孔子主张用君子,反对用小人,因为“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果“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那是对人才的怠慢,也是对国家利益的损失。
第四等秘方:交友之道
儒家学说认为,“天下之达道”有五,即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朋友,作为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伦,对其加以规范是十分必要的。孔子曾经说过一句令后人莫衷一是的话:“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引起歧义的是“无友不如己”,很多学者解释为君子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仅仅从文字上看,这样的解释也说得通,但是,孔子作为一个以仁义敦厚著称的人,恐怕不会这么绝对,他既然能和“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的原壤保持了几十年的交往,他就不是个在交友上只是眼光朝上的人。孔子此话的意思应该是要看到朋友身上的长处,因为每个朋友身上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这和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是一个道理。
儒家认为交友之道,要义在于诚信。君子每日要三省的一件事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今天我们打造诚信社会、诚信政府,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儒家已经把这个问题提到不能再高的位置了,可惜我们在烧毁孔家店时一切都付之一炬了,直到今天,信用问题成了困扰每个人、每个单位的顽症,我们才回过头来重找诚信,令人感慨不已。
儒家认为环境对人影响很大,所以交友要有所选择。孟母三迁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而晋人傅玄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成语也是人人尽知。这都源自孔子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之说。孔子认为,有三种朋友是有益的,就是讲直话的朋友;比较宽厚、能原谅人、善解人意的朋友;知识渊博的朋友。还有三种朋友是有害的,就是脾气怪僻、思想偏激的朋友;懦弱不堪、逢迎谄媚的朋友;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朋友。益与损,不可不慎,所以儒家有择交不败的说法。
孔家店里的货色可谓琳琅满目,林林总总,以上只是大宗的东西,作为秘方简要展示于此,其他不再一一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