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

孔子在谈到季氏时,对他用六十四人的乐队舞队在自家庭院里表演,感到非常震怒。于是他说了“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名言。

一场家宴中的歌舞表演为什么令孔子大动肝火呢?原来这里有个违犯政治纪律的问题。

周礼规定:天子才能用六十四人的乐队舞队,叫八佾。一佾为八人,这样八八六十四人组成一个方阵进行表演。这种规定已成定制,而且这种定制规范了包括天子在内的种种仪仗,不像现在,为了排场,搞的广场表演动辄上千人。而诸侯的仪仗就低一个档次,最多用六佾,就是四十八人。大夫只能用四佾,就是三十二人。

季氏在家里搞“八佾舞于庭”,孔子从这种舞蹈表演中看出了舞蹈后面季氏的狼子野心。所以孔子断言,季氏连这样的事情都可以作出,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这里的“忍”,不是忍让的忍,而是忍心的意思。

孔子的观察是准确的,季氏即当时鲁国的三权臣之一季孙。鲁国当时的国君鲁哀公其实很可怜,他的国家里有仲孙、叔孙、季孙三大家族,把国家都操纵在手里,什么大事都需要他们同意才能行得通,连国君也奈何不了他们。当时周天子的国乐叫《雍》,类似现在的国歌。《雍》不是随便场合能演唱的,只有天子出席的祭祀场面,才能很庄重严肃地演唱它。但是,鲁国的三权臣,在自己家里祭祖撤除祭品时,竟然演唱《雍》,孔子的担心果然变成了现实。后来,季氏去泰山祭祀,其野心就更加昭然若揭了。孔子那个时代,泰山象征天意,所以有天子封禅一说,大夫去泰山祭祀显然不合礼制,因为只有天子才能秉持天意,你一个大夫,去泰山祭祀,用心不是很明显吗?这样的事情,别人不在意,但孔子在意,因为孔子毕生都在维护礼制的严肃性。孔子已经预料到,少正卯今天有惑众之心,明天就会有叛逆之举,对于这样一个大夫,还是不留为好。

有人说孔子是出于对同样办私学的少正卯的嫉妒才杀了他,这可是冤死了孔夫子。少正卯办学和孔子虽然对街竞争,但他与孔子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孔子在出道之前,已有一定的知名度。鲁国大夫孟厘子在临终前就嘱咐儿子要向孔子学习,他认为孔子必成“达者”。那个时候孔子才十七岁。如果说孔子有私仇,应该杀的是季氏家臣阳虎,但孔子并不是个官报私仇的小人,他杀少正卯是因为少正卯违犯了政治纪律,是为了鲁国的长治久安,因为以孔子的礼制标准来看,少正卯是个不折不扣的“乱政者”。

当然,孔子绝不是一个动辄起杀心的人,他的人格当中,爱心是占有很大比重的,有些时候还像个老小孩一样充满天真气。孔子的弟子颜渊去世,孔子悲痛欲绝,大呼:“天丧予!”他为了在卫国能实现自己的施政理想,不惜忍受别人的误解去拜见帏幕后的卫夫人。所以,孔子有刚毅果断的一面,也有质朴憨厚的一面,诛杀少政卯,使他的人格特点更加立体,也正是这样,孔子才不失为一个有血有肉、充满魅力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