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发挥

孝的发挥

从广要道章到广扬名章是《孝经》的第三部分。这三章主要是对至德、要道、扬名的引申和发挥。

十二、广要道章

广要道章,言要道之理。这里,孔子提出了孝、悌、乐、礼四个概念。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教化百姓有爱心,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孝”;教化百姓讲秩序,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悌”;改变风俗习惯,使社会风气发生好转,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乐”;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礼”。这四个概念,孝悌是基础,乐礼是升华,“要道”由此点出。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敬是礼之本,所以,如果敬重其父亲,其子必然高兴;敬重其兄长,其弟弟们就会快乐;敬重其国君,其臣属也会以此为荣。敬一个人,而使千万人心里高兴,所敬的人少而受到益处的多,这就是所谓的“要道”。

孔子在这里突出的“敬”,其实是要说明国君要以上敬下,是礼的反向应用。卑对尊有礼,尊对卑也要以礼相待,上下尽之以礼,则尽得欢心。民间有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说法,也是在讲这种要道。

笔者听到过这样一件尴尬的事情:一个落后地区的县长来沿海某县考察,两个县过去有些干部交流上的联系,这个县的县长就亲率一干人来考察学习,没有想到的是落后地区县长的热脸却遇到了冷屁股,接待方对县长的到来很是冷淡,接待规格之低是县长从来没有遇到的。县长脸上不好看,随行的一干人脸上哪里有光?后来上级干部交流,沿海这个县的一位领导被安排去了这个落后县,双方在日后的交流中彼此总是隔了一层说不出的东西。我们不能揣测沿海县的领导有嫌贫爱富心理,但起码在接待中失礼是不应该的。国人有讲对等接待的习惯,在外事活动中,一些弹丸小国来我国访问,我们日理万机的领导人都要接待一下,当我们看到我国的领导人出访受到隆重热烈的礼遇时,我们会有一种喜悦情不自禁荡漾于心,这就是《孝经》所强调的“不敢遗小国之臣”的道理所在。

十三、广至德章

广至德章,言以身作则之理。君子以孝道教化民众,并不是家家指点,日日宣传,说出花来不如作出样来,要至德,必须从君子自身做起,身体力行。这是一个看上去很简单的道理,但现实中很难做到,孔子之所以强调它,也许是知道此事操作不易,需要进一步阐述之。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一种奇怪的现象:规矩,往往都是制定规矩的人破坏的,制定规矩的人要求别人守规矩,而自己却不受规矩的约束,这种规矩哪有不破的道理?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这一章译成白话是这样的:君子教导百姓实行孝道,并不是每家每户都要走访,每天都要见面。教人以孝,所用的办法就是自己尊重天下人的父亲;教人顺从兄长,所采用的办法就是自己尊重天下人的兄长;教人忠于君王,所采用的办法就是自己敬重天下的国君。《诗经》中有诗说:和蔼平易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如果没有孝这种最高的德行,又怎么能顺应人心,产生如此巨大的效应呢?

文中引诗,是《诗经·大雅》。这是一首写周公、召公、康公告诫周成王息民的诗。

十四、广扬名章

广扬名章,本章进一步阐述君子的优良品德。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君子奉侍父母尽孝,所以转而奉侍君主能够尽忠;奉侍其兄恭敬,转而奉侍其他兄长就会有礼;在家能把家庭治理好,其理家的思想就会用于治政。所以德行养成于自身,而树立的美好的名声却可以传世。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读出孔子“家国一理”的主张,这也是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思想的体现。扬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从基础做起,从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做起,孔子认为“行成于内”就是这个道理。古人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典故,也是在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家中不孝不悌,却跑遍四大佛教名山烧香拜佛,甚至为了一炷头香,不惜花费千金,这绝不是孔子所赞扬的做法。俗语讲:在家敬父母,何须远烧香。一个人只有事亲以孝,再移诚于佛,以天下人为亲,他才算达到了佛家“度”人的要求,否则,连生之父母都不“度”,何谈“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