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礼如诗
关于学习方面的礼数,是一个人在成长中必须掌握的内容。儒家注重学习,对学习之礼也就格外重视,《礼记》从诸多方面对学习之礼做了阐述,这些阐述都围绕着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千方百计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素质教育。
因此,说儒家是死读书、读死书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是对儒学之礼的不了解,如果说在宋以后存在一种死记硬背“四书五经”的表现,也只能说是科举制度的不良后果,并非儒家经典理论使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现在倒是不乏死读书的现象。针对当前的教育现状,有的教育学家曾形象地说现在的中考和高考,出题者和应考者就像两者在捉迷藏一样,一方在拼命地躲和藏,一方在拼命地找和掘,至于这些偏题、怪题对学生的素质提高有何益处,则全不在乎。翻开《礼记》看看,这样的做法早在古代就已经遭到批判。不幸的是,我们现在很多学校的学生还在遭受这种无礼之学的煎熬。
《礼记》中学习之礼的描述充满诗意,给人以不尽的联想。就教育的作用而言,认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说教育是国家大事,移风易俗,转变民心,必须从教育入手,通过教育使人民知书达理。因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美玉不经雕琢,不会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学习,不会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圣明君主在建国后的诸多大事中,把教化和学习放在首位。
为了进一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礼记》中列举了四个事例:“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意思是说,不练习指法,就不能弹好琴瑟;不学习比喻修辞,就写不好诗章;不学好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就不能尽到礼节;不喜欢学习技艺,学习的兴趣就不会高。
《礼记》不仅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还就学习的方法有所阐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是说大学的教育方法,在学生不正当的欲望发生前就加以制止,这叫作防患于未然;抓住最恰当的时机进行教育,这叫作合乎时宜;不超越正常的顺序进行教育,这叫作循序渐进;学生相互观摩,取长补短,这叫作切磋琢磨。这四条是教育成功的方法。应该说,这四条教育方法,没有一条是僵化的,是教条的,每一条都充满灵性,体现出了制定者的智慧。
不仅如此,《礼记》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说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加以引导,而不是拉着逼他前行;对学生要多加鼓励,而不是使他沮丧压抑。讲解问题时,要善于启发,让学生多自我感悟,不要一下子都讲出来。这是因为,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不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应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独立学习。正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礼记》还对老师中存在的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批评:“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是说那些只知道记诵不懂得领会的人,不配给人家当老师。因为这样的老师不仅不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且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礼记》又提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作为教育者,就是要培养、发扬学生的优点,挽救他们的过失。这样的要求仍然是我们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是人才的浪费、社会的悲剧、教育的失败。
在对老师提出了要求之后,《礼记》对学生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里着重强调尊师的重要。因为,老师得到尊敬,老师所传授的道艺才能受到尊重,道艺受到尊重,人们才能更加注重学习。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是一种引导。
正因为这一点,古代的君主只有两种情况对臣子是敬拜的,一种是当臣子做祭祀时的“尸”时,一种就是做老师时。古代太学礼制规定,老师给君主授课时,不必面北居臣位,就是为了突出对老师的尊重。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天地君亲师”相并列,也说明这种尊师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传统。
学生也不是天资一致的,好的学生对老师所讲知识领会快,这是善于学习的学生,能起到“师逸而功倍”的效果,这样的学生往往还把学习的成绩归功于老师。而不善于学习的学生往往“师勤而功半”,就是说老师很辛苦,可教学效果却只有一半,而且还把责任推到老师身上。这应当是做学生的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