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功过董仲舒

千秋功过董仲舒

对于儒学来说,董仲舒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如果没有董仲舒,很难说儒家学说能有两千年的辉煌。因此,研究董仲舒,是研究儒学发展的一块敲门砖,有了这块敲门砖,儒学的户牖就会洞开。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少年时专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潜心钻研孔子学说。曾任江都(今江苏扬州)相和胶西王(今山东高密西南)相。

汉武帝时,举贤良文学之士,他以“天人三策”相对,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要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二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

他的学说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他将天道和人道“相与”,论证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其主要著作收集于《春秋繁露》。

本文并不是综合概述董仲舒的全部理论学说,而只是就大家熟知的一些观点做些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