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比较
孟轲(约前372—约前289),邹国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他弘扬了孔子的学说,是儒家的又一大宗师,被后人尊为“亚圣”。孟子的思想在孔子的基础之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他对后人产生较大影响的思想体系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德政”的思想系统化。他游说列国,“乃述唐、虞三代之德”,主张施“仁政”,“仁者无敌”。他对梁惠王劝说的王道仁政,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要“省刑罚”,王道应以仁义为本,不可太苛重;二要“薄税敛”,藏富于民,民富则国强;三要“深耕易耨”,注重农业生产。在此基础上,再让“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为此,他还勾画了一幅理想社会的图景——一种黎民不饥不寒,人民安居乐业,鳏寡孤独有所养,老者安享晚年之乐的小康景象。
二是“民贵君轻”的观点。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民事不可缓”,对某些统治者虐民的做法提出批判。他认为:“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就是说对于祸国殃民的“独夫民贼”,人人可得而诛之,这是一种义举。他甚至对君王的个人权威表示否定:“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孟子的这些名言,在孟子之后人们只能在心里默默叫好,公开则不再敢说了。
三是“性善说”的提出。孟子主张人性生来都是善良的,都具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就是说人人都具有仁、义、礼、智的天赋道德意识,人人皆可成尧舜。
四是对尊严和人格修养的重视。他鄙视依附权贵,他说:“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保持高尚的人格和大义凛然的精神,绝不为势力所动。他强调人的精神作用,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矣”的著名观点,这观点使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生存与发展的自信。
五是“兼爱”之情的提倡。孟子认为:如果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对于执政者,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忧愁的,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乐与天下同乐,忧与天下同忧,做到爱民如子,天下就可以得到归附统一了。
除了以上这些思想成就之外,孟子在文学上的建树也是空前的,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的文学性最高,他散文的一大特点是磅礴大气,其势如虹,给人一种不可阻挡的浩然之气。《孟子》中一段不妨摘录如下: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吾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吾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驰骋田猎,后车千乘,吾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吾所不为,在吾者,皆古之志也,吾何畏彼哉?
《尽心》
把孟子的这段话译成白话,是这样的:“游说诸侯,就要轻视他,不把他的高高在上放在眼里,殿堂高数丈,屋檐数尺宽,如果我得了势,我不这么做;美味满桌,妻妾成群,我得了势,我不这么做;歌舞美酒,纵马打猎,随从的车子上千,我得了势,我可不这么干。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我所不肯干的;我的所作所为,都是符合礼制规定的,我为什么怕他们呢?”这是诗一般的文字,感染力极强,令人读之不忘,这是孟子散文的独到之处。
邹衍(前305—前240),是“齐有三邹子”中的老二。他的学说体系“闳大不经”,包罗万象。他从儒家学说起步,后来成为阴阳大家。由于文献缺略,对这位大师级的人物的生平只能从《孟子荀卿列传》《平原君列传》以及《吕氏春秋》《别录》等书中去探询。他的学说也难以系统的梳理,因为他所著的《邹子始终》计五十六篇,均已失传。
邹衍的学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谈天衍”。这是邹衍在当时得到的称颂,是说他对天论有独到的见地。他对天的研究一直上推到天地没有产生以前的混沌状态,可谓云山雾罩,玄之又玄,深不可测。
二是“大九州”说。这是邹衍对地理学的一大创新。他认为儒者所说的“中国”,不过是天下的八十分之一。中国,他称之为“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这是《禹贡》中所说的九州。在赤县神州之外相当于赤县神州大小的州还有八个,就是大九州。每一个大州的四周,有裨海环绕,大九州的四周有瀛海环绕,再往外,就是天地的边际。
三是五德始终论。邹衍著有《主运》一书,阐述其“五行”“阴阳”之说。他用五行相生说来解释自然现象,改相生为相胜,然后附会到社会现象上,叫做“五德”。五行相胜,就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应用到社会现象上,就如同邹衍所说的: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蝘大蝼螻。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吕氏春秋》
这段文字译成白话是这样的:古代凡有帝王要兴起的时候,上天必定先向地上的人们显示征兆。黄帝的时候,上天先显示出大蚯蚓大蝼蛄。黄帝说:“这象征土气旺盛。”因为土气旺盛,所以黄帝时的颜色以黄色为尊贵,做事情取法于土的颜色。
到了夏禹的时候,上天先显示出草木秋冬时节并不凋落的景象。夏禹说:“这象征木气旺盛。”因为木气旺盛,所以夏朝的颜色以青色为尊贵,做事情取法于木的颜色。
到了汤的时候,上天先显示出水中有刀剑出现的事情。商汤说:“这象征金气旺盛。”因为金气旺盛,所以商朝的颜色以白色为尊贵,做事情取法于金的颜色。
到周文王的时候,上天先显现由火演化的红色的乌鸦衔着丹书落在周的太庙上。周文王说:“这象征火气旺盛。”因为火气旺盛,所以周朝的颜色以红色为尊贵,做事情取法火的颜色。代替火的一定是水,上天将显现水气旺盛的景象。因为水气旺盛,所以下一个王朝应该以黑色为尊贵,做事情应该取法水的颜色。水气到来了却不知气数已经具备,那么,气数必将转移到土气上去。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邹衍的五德始终,即五行相胜说,是依照土、木、金、火、水的顺序循环转移,王者代兴,统治者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制订相应的祯祥制度,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