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的通病
在了解了一些神仙的来龙去脉之后,我们不难发现道家所造的神仙都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求长生不老
道家谱书中的各路神仙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寿命超长甚至长生不老。那么,为什么道家要编造人生可以不死的谎言来作为自己的理论呢?这是因为,道家深谙人最关心的是什么。作为难脱宿命的古人,无论贵贱贫富,都要面对死亡这个自然法则,于是,那些人生有了辉煌成就的人就渴望自己能够免俗,能够不受这一自然法则的约束,这种普遍的追求使道家的长生不老之说应运而生。
客观地说,老子在他的著作中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事物内在的规律,而并不能把它套用到一个具体的肉体。道家的后人为了吸引信徒,对老子的学说进行了加工。结果,老子本身也成了天上神仙,这大概是老子本人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出现这一说法的原因是老子的故事很有些传奇色彩,这个原本在周廷管理档案的守藏史,学识非常渊博,对社会、对人生有着非同寻常的见地。后来,他大概看到周室没落,于是辞官到函谷关外去旅游。因为关外的世界对于善于学习的老子来说太有诱惑力了。老子除了在函谷关应守关人尹喜之请留下《道德经》外,出关后的事情就无人所知了,于是有了多种猜测,有的说他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有的则说他活了二百余岁,他也就由一个哲学家变成了道教的超级神——太上老君。
有了这样一个榜样,后来出现的神仙们就一个比一个长寿了。为了给他们的长寿找到一个根据,这就出现了“炼丹术”和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举动,尽管没有谁看到真正的长生不老之人,但强烈的长生欲望还是令很多人宁可信其有,绝不信其无。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对此也不能免俗,遍访名山大川,希望能与神仙相遇。
他的这一嗜好被一心想发迹的齐人徐福洞察了个仔细。徐福便投其所好,上书秦始皇说海上有三座神山,即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上面住着众多的神仙,如果带些童男童女入海,就能求到仙药。秦始皇被徐福说动了,花费了大量资财,用了九年时间,积累了数不清的民怨,结果仙药也没有寻到。徐福最后一次骗说是因为鲨鱼挡了海上之路后,又在秦始皇那里拐了些武士、工匠,随之东去不返。后来人们认为,徐福正是靠着这些人力开辟了东瀛,自己当然就成了现在日本人的老祖宗。
秦始皇被骗,后来的帝王并没有吸取教训,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汉武帝,到了晚年尤其酷信方士之言。一个叫李少君的方士甚至被汉武帝封为文成将军,因为李少君说自己已经几百岁了,说自己能招鬼神、能会神仙。直到他患病死了,汉武帝还认为他说的话是真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方士都能像李少君那么幸运,有个叫齐少翁的方士就因骗局被戳穿而遭杀身之祸;还有个叫栾大的虽然连皇帝的女儿长乐公主都骗到了手,终因没有弄来不死之药而被武帝斩首。
帝王们热衷长生不老,对民间的影响就可想而知,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种社会风气使道家的造神活动有了社会氛围,加之长生不老这样诱人的目标,更增添了人们对成神成仙的向往和追求,如此一来,神坛上的香火就不能不旺了。
长生是神仙的最大特征,这是很明显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汉字“仙”的释义中看出端倪:《说文》中对仙的解释是“长生”;《释名·释长幼》中说“老而不死曰仙”。可见,道家在塑造神仙之初,就已经这么定位了。
二、多避世远俗
逍遥应该是神仙的又一特征。所谓逍遥,就是避世远俗,就是一种超脱。因此,没有哪一个神仙被世俗所累,他们要不归隐山林,要不置身海岛,给人一种逍遥自在、无拘无所的感觉。
著名的纵横始祖——鬼谷子,是苏秦和张仪的老师,他的名字本身就很有意思。鬼谷,据说是他隐居的山谷名,所以他被称为鬼谷子;还有一种说法,所谓“鬼谷”乃是“归谷”之意,这两种说法都说明了这位培养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弟子的神秘人物肯定是山中之人。
三国时期的方士费长房不仅避世远俗,而且干脆就有了隐身术。费长房是曹操的手下,据说他能治疗百病、役使鬼神。费长房的功夫得于仙人的指点,这个仙人就是壶公——一个会符咒的仙人。因为费长房的职业是管理自由市场,类似现在的工商干部。一次,他发现有个卖药的老人很奇怪,每到天晚收摊时,老者就跳进摊前的一个壶中,费长房马上就明白这是一个奇人。于是,他就备酒备菜,去和老人套近乎。老人收了礼,第二天,就带着费长房一起跳进壶里。在壶里,费长房看到了一个奇妙无比的世界,原来这个老者是个在天上犯了点错误的神仙,被贬到这里卖药,马上就要回去了。老者在和费长房分手时,教他隐身术,并给了他一张能役使地上鬼神的符。
费长房的故事说明道家遁世远俗的愿望是多么强烈,把美好的洞天福地都设计在了壶里,真所谓“壶里乾坤大”了。可惜的是,费长房并没有成为真正的神仙,他远离了世俗,却落入了恶鬼的包围。由于他自己不小心把那张符给丢了,那些被他鞭笞过的恶鬼就施行报复,费长房就被恶鬼们杀死了。
我们从道家划定的洞天福地中,不难看出道家这种避世的情愫。道家为了让信徒们感受到理想的真实,在名山大川中划定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
十大洞天是:第一王屋山洞,号小有清虚天;第二委羽山洞,号大有空明天;第三西城山洞,号太玄物真天;第四西玄山洞,号三玄极真洞天;第五青城山洞,号宝仙九室洞天;第六赤城山洞,号上清玉平洞天;第七罗浮山洞,号朱明辉真洞天;第八句曲山洞,号金坛华阳洞天;第九林屋山洞,号龙神幽虚洞天;第十括苍山洞,号成德阴玄洞天。在这十大洞天中,除了西玄山洞地址不详外(也有在陕西西康之说),其他九大洞天都位置清楚,都是不错的风景区。
至于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就更加具体了,都是些人们向往的好去处。在这样一些风景旖旎的深山幽谷中修身养性,饮山泉之水,食山珍百菌,回归自然,不受世俗污染,对身体肯定是有益无害了。
道家归隐山林,也有了许多发明创造,比如说人人喜爱吃的豆腐,美味可口的黄花菜,还有数不清的山菌草药,这些对人类有益的东西的发现,应该归功于道家信徒们独特的山林情结和对长生不老的孜孜追求。
三、乐在本生
神仙生活之所以有着无穷的诱惑力,除了其逍遥、自由的特征之外,再就是其享乐的特点。人们在现实中的无奈在这个世界里可以得到张扬,在现实中的伤痛在这个世界里可以得到慰藉,在现实中破灭的理想在这里可以得到重塑,最重要的是在现实中享受不到的快乐在这个世界里可以尽情地享受。因此,人们都向往神仙过的生活,把它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
与儒家和佛教不同的是,道家只强调本生本人,这使它具有一种实用的理性。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担子让儒生们苦不堪言,因为这是一个永远没有止境的济世理想,这种理想又往往被残酷的现实所击碎,所以儒生的快乐太少了。连孟子本人所说的人生三乐分析起来,也是一种压力、一种责任。佛教强调的是来世,是轮回,是谁也够不到的极乐世界。为了来世成佛,信徒们必须苦苦的修行,用数不清的清规戒律来约束自己,很显然,这样的教徒是做不到享乐的。而道家就不同了,它的目的就在本世本生,就是想通过得道使自己成仙,进而去享受仙境的种种幸福。最为典型的就是道家的房中术,易被好色之徒所利用。如彭祖认为“(男女交接)法之要,在于多御少女,而莫数泻精,使人轻,百病消除也”。这样的修炼,给好色之徒提供了理论根据,这大概是彭祖没有想到的。
对神仙的崇拜反映了中国人的社会心理需求,这是动荡多变的社会现实使然。既然现实生活中苦难太多,那么人们就会去寻找精神上的乌托邦。因为人总是需要释放自己的压力,贫穷者希望的是改善生存际遇,成功者希望永享美好的富贵,疾病者需要得到不死仙丹,吝啬者需要支配更多的财宝。总之,不同的人在仙境中都能满足自己的愿望,都能乐其所乐。
需要说明的是,神仙很少有佛陀度人的风格,能成仙大都是意外因素所致,像淮南王刘安那样把家人和大臣带到天上去的,再没有别人。很多神仙都身怀绝技,但绝不传人,这反映了道家乐己不乐人的自私心理,与儒和佛比较起来,这一点显得有些小气。
四、神化现实
在道家的神仙谱系里,除了先天真圣比较虚幻之外,后天仙真都是有据可查的现实中人,只不过这些现实中的人被神化了,所以说,道家神仙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神化现实。
神化现实的好处是能增添可信度,让人与顶礼膜拜的神仙缩短距离。比如说姜太公,本来就是一个辅佐周室的大将,姓吕名尚,因为战功卓著,灭纣有功,所以,民间各种传说很多。把这样一个人物加以神化,即迎合了大众心理,又丰富了神仙谱系,可谓是一举两得。
庄子本来是个儒生,但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就成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对这样一个思想家进行神化,人们也容易接受,因为毕竟有一篇《逍遥游》让后人神驰遐想。
魏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竹林名士嵇康被神化成仙,也能找到一点佐证,因为嵇康本人对神仙十分向往,他的癫狂,他的潇洒,他的醉酒,似乎都带着一点仙气。这个狂放之人,终因桀骜不驯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被晋文帝斩首。道家把这样一个名士神化成仙,给那些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儒生树立了一个得道成仙的楷模,这也说明道家人皆可成仙的一种思想。
道家的这种塑造神仙的模式在民间影响非常之大,许多民间的神灵也是如法炮制的。如钟馗、赵公明、关羽、秦琼等等,都原本是现实中的人,后来被戴上了神仙的帽子。
钟馗,是民间传说中打鬼捉鬼的英雄,他其实并不是人,而是一种棒槌。中国古代举行驱疫逐鬼的仪式时,要挥舞一种棒槌,类似现在的舞蹈道具,这种道具名为“终葵”,久而久之,这道具就成为打鬼的象征。唐代,人们偕其音虚构了一个钟馗打鬼的故事,说唐玄宗白日做梦,梦一小鬼偷走了杨贵妃的香袋和玄宗的玉笛。玄宗很是气愤,却又奈何不得,这时,一个头顶破帽,身着蓝袍、系角带、蹬朝靴的巨鬼不费吹灰之力就捉到了小鬼,挖出两眼,折为两段,吞下肚中。玄宗一问,才知此人乃终南山进士钟馗,因参加殿试落第,无颜回乡,撞死于殿前。高祖闻讯,予以厚葬,钟馗为报圣恩,来帮助圣上捉鬼除妖。这个故事使钟馗的名字广泛流传,钟馗的形象也就成了正义的化身。
财神赵公明是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民间所祭奉的财神数量很多,比较有名的是陶朱公、五显、五通、五圣、五路神、五盗将军、赵公明、利市仙官、比干、关羽,等等。
那么赵公明为什么能在这众神中独占鳌头呢?这还要归功于道家。本来,在隋唐后,赵公明是以瘟神面貌出场的,他满身杀气,周行人间。然而,元明以来的道家把他描绘成一个守护张天师在龙骨山炼丹的神,这样一来,赵公明的正面形象开始形成。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描绘:赵公明,终南山人,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面如黑炭,胡须四张。跨黑虎,授正一玄坛元帅。能驱雷役电,呼风唤雨,除瘟剪疫,祛病禳灾。如遇讼冤伸抑,他能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宜利和合,无不如意。这时的赵公明已经俨然一个福神、财神了。等到《封神演义》问世,书中姜太公在册封烈英时,把他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赵公明这个迎祥纳福的神仙就随着《封神演义》的传播而成为民间广为信仰的财神。为了增加可信度,有人又杜撰赵公明是三国时期蜀将赵云的堂弟,还有人说他是西域人等,这都是民间根据不同需要所作的附会,是民间造神活动的一种正常现象。
至于关羽被神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对这样一个忠义勇武、为国捐躯的名将,不仅道家想着神化之进而为我所用,把他说成是雷首山老龙的化身,就是佛家也想方设法争取他,这是因为争取了关羽,就会吸引一大批信徒,所以佛家把关羽立为护法伽蓝,在很多寺院立起了关羽的塑像。这样,关羽这个原本是儒家忠、信、仁、义楷模的蜀将,竟成了儒、道、佛三教共同祭祀的“超神”。我们看看清光绪年间朝廷对关羽的封号就很说明问题:“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封号达二十六字之多,众神无谁能比。
在民间,每逢过年时大门上所贴的门神更是现实中人,他们是唐初大将秦琼和尉迟敬德。他们之所以能取代更早的神荼、郁垒两尊门神,是源自这样一段故事。据说,唐太宗有一段时期睡不好觉,每次刚刚睡下,门外就有鬼哭的声响,唐太宗没有办法,就与大臣们商讨对策。这时,大将秦琼就自告奋勇说自己愿意戎装和尉迟敬德一道为太宗把门。唐太宗同意了秦琼的建议,是夜,果然平安无事。后来,太宗觉得老是让两员大将为他站岗太辛苦,就命人把他俩的画像画出来,贴在大门上,也非常奏效,鬼怪再也不来捣乱了。由此,民间开始效仿,这两员唐朝的开国大将就成了所谓的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