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上午,一个身体虚弱的姑娘来到大公报社,找到谭竹安,说:“我叫曾紫霞,刚从渣滓洞监狱出来,这里有你一封信……”

江竹筠在狱中写的这封信,终于传递到了亲人手中。亲人们知道,她至少还活着。

然而,随着重庆即将迎来解放,敌人的大屠杀开始了。年仅29岁的江竹筠,于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歌乐山电台岚垭牺牲。

11月30日,重庆解放。几天后,重庆市军管会召开渣滓洞、白公馆遇难烈士追悼会,谭正伦、谭竹安带着炳忠和彭云,受邀参加追悼会。在回家的路上,幺姐搂着两个孩子无声地流泪,谭竹安明白幺姐的心情。竹姐已不幸遇难,邦哥仍下落未明,幺姐怎能不伤心难过?

他只好如实相告,说邦哥早在去年春上就在武装暴动中牺牲了。

幺姐心中虽早有不祥之感,但这仍是她最不想听到的噩耗。悲痛无声,万箭穿心,这种痛也越发让她坚强。这一刻,她突然明白,她将用一生去完成庆邦和竹筠交给自己的任务。

随着两个孩子慢慢长大,开始懂事,幺姐常常给他们讲爸爸彭咏梧、妈妈江竹筠的故事。幺姐文化程度不高,为让两个孩子继承烈士遗志,她费尽心思,通过查字词典、请教别人,把彭咏梧的事迹编成了《教子篇》,用以教育两个年幼的孩子。

咏梧生在旧社会,一无势力二无依。

父亲教书维家计,一家四口度日期。

父死咏梧刚五岁,祖母年迈七十虚。

从此生计无依靠,孤苦伶仃够惨凄。

母亲万般无可奈,独挑双肩过日光。

眼看孤儿年已长,设法让他上学堂。

……

为了人民得解放,忍饥挨饿走天涯。

不怕风吹和雨打,不惧枪弹钢刀杀。

……

要知幸福哪里来,千万烈士躺地下。

亲爱孩子记心上,社会主义要栋梁。

风里雨里共磨炼,一代更比一代强。

劳动锻炼不怕脏,刻苦学习无虚晃。

主席著作要常学,艰苦朴素切莫忘。

今日吃得苦中苦,将来接班才算强。

终生革命不动摇,帝修反坏齐扫光。

共产主义早实现,幸福生活赛天堂。

要把人类全解放,世界大同放光芒。

谭正伦把巨大的母爱倾注给了彭云,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却很苛刻。有一口饭,她让彭云先吃;有一口水,她让彭云先喝;有一件衣,她让彭云先穿。即使生活最艰难时,彭云也始终没断过牛奶。

新中国成立后,怀着对彭咏梧、江竹筠的特殊感情,谭正伦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那天,她激动地对两个孩子说:“我也完完全全成了党的人,成了你们的爸爸和江妈妈那样的人!”

谭正伦。

《教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