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李舜华带着一双儿女离别江家湾,来到了大城市重庆。江竹筠和弟弟跟随妈妈找到了三舅李义铭家,见到了外婆。在外婆的竭力庇护下,他们留了下来。靠着妈妈给舅舅家做家务,江竹筠和弟弟得以进了教会孤儿院办的一所小学读书。学校专门聘请了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加上治学认真,管理严格,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江竹筠每天早早起床,帮妈妈做完事,然后带着弟弟准时到校上课。勤奋好学的江竹筠入学后,竟然三次跳级,只用三年多时间,就学完全部小学课程,成了孤儿院小学出名的学生。
江竹筠有个同班女同学叫何理立,也是一个自强自立的女孩子,她俩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随着年龄增长,课本上的知识难以满足她们的求知欲望,她们就想办法到老师那里借阅课外书,只要有新书,便相互传看,还经常一起交流读书心得。两人都崇尚民族英雄,喜欢读英雄故事,诵英雄诗篇。从汉代的卫青、霍去病,到宋代的岳飞、文天祥,再到明代的戚继光、郑成功,清代的林则徐、邓世昌,这些英雄人物成了她们心中的楷模。
重庆孤儿院保留的关于江竹筠的资料。
学校老师中,丁尧夫是江竹筠和何理立最敬佩、最喜欢的老师。丁老师的历史课既深刻又生动,也让她们知道了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英帝国发动了掠夺中国的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略攻陷北京,日本帝国主义强占台湾、夺取中国东北三省,列强纷纷向中国索取巨额赔款,攫取中国主权,使她们感到极度愤慨。
有一次,她们去向丁老师借书的时候,丁老师先是到门外警觉地观察了一会儿,然后关上门,才从抽屉里拿出几本包着神怪小说封面的书,放在她们面前,并严肃地叮嘱她们:“只许在这里看,不能拿走。”她们翻开书的封皮,却见里面包的是鲁迅的《狂人日记》、蒋光慈的《鸭绿江上》和郭沫若的《匪徒颂》,都是她们以前压根儿没见过的一类书籍。
慢慢地,丁老师的居室成了江竹筠、何理立等少数同学的秘密图书馆。当她们有问题时,丁老师总是耐心地给她们讲解,叫她们记在心里,到外边不要随意向陌生人讲,防止坏人告密。
一天上午,是丁老师的语文和历史课。但上课铃响了很久,却不见丁老师的身影。一会儿,校长带着另一名老师走进课堂,告诉大家,今后丁老师的课由这位老师接替。校长说:“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通知学校,丁尧夫有共产党嫌疑,已被别动队逮捕。”
丁老师的被捕,让江竹筠和何理立感到既震惊又愤恨。下课以后,同学们在七嘴八舌地议论,丁老师怎么会是共产党?丁老师既然是共产党,那共产党不就是一个好党吗?
不久,江竹筠家发生了一些变故。一天,竹筠回到家中,妈妈擦了一下眼角的泪水,对她说,他们要搬出三舅家了,房子已经看好,就在附近的临华街上。竹筠没有问妈妈这么急促搬家的原因,凭她对三舅家的了解,她知道搬家是迟早的事。三舅的小儿子已经长大了,不需要竹筠的妈妈照看了。妈妈看了看竹筠,叮嘱她和弟弟明天都不要请假,还是去上学,她自己搬家就行。
李舜华在临华街口摆了个烟摊。烟摊很小,总共只有两件家当,一个香烟架子陈列香烟,一只铁丝笼子装零钱。妈妈还利用晚上时间,帮人做点针线活和洗洗衣服,虽然日子很苦,但比在三舅家自在。江竹筠姐弟俩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倒是让妈妈十分欣慰。
1936年秋,江竹筠从孤儿院小学毕业了,三舅得知后,出于给姐姐一点补偿的心理,出资让江竹筠去南岸中学读书。凑巧的是,何理立也去了那所学校,江竹筠当然很高兴。
12月的一天,江竹筠和何理立刚从长江轮渡上下来,便听见有人在岸边大声叫喊:“嘿,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抓起来了!”她们看到一家店铺门板上贴着传单,写着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的经过,他们向全国发出了通电,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号召全国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江竹筠读着“八项主张”,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停止一切内战”不就是停止“剿共”、一致把枪口对外吗?“释放一切政治犯……”江竹筠眼前一亮,忍不住脱口而出:“这么说丁老师可以放出来了!”她和何理立兴奋不已。
在南岸中学就读期间,江竹筠严格要求自己,学习起来十分刻苦,可以说是争分夺秒,每个学期都拿回了奖学金报答母亲。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中国军民被迫奋起反击。日军虽相继侵占了武汉和广州等大城市,但在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下,日军也损失惨重。随着战场的扩大,战线的延长,迫使日军不得不放弃速战速决的战略。江竹筠和大家一样,关注前方战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一个个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抗日消息,从全国各地传到重庆,又从重庆传到南岸中学。街头到处是宣传抗日的团体,到处是为前方将士募捐的人群。江竹筠参加了歌咏队,她和同学们唱着“向前走,别退后,生死已到最后关头!同胞被屠杀,土地被强占,我们再也不能忍受!”每每唱到这里,大家早已热泪盈眶,心中激荡着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惜牺牲一切的激情。
重庆成了战时的陪都,让江竹筠欣喜的是,八路军办事处设到了重庆,新华日报社也搬到了重庆,读书生活出版社、生活书店以及许多著名抗战领袖和文化名人,都到重庆来了。
日寇不断对重庆发动空袭,南岸中学被当局迁往江津县。
江竹筠没有随南岸中学迁移,她考进了中国公学附属中学继续读高中。何理立没有同江竹筠一起考入中国公学附中,而是到铜梁上高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