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局大厦人员成分复杂,那个地方已不便开展地下工作,于是彭咏梧重新在大梁子青年会租了一套住房。江竹筠按照组织上交给她的新任务,谨慎地布置起这个安全的新家。彭咏梧的家,实际上就是中共地下党重庆市委的秘密联络点。作为彭咏梧的助手,江竹筠还要负责党的秘密机关和联络点的日常工作,她明白自己身上担负的任务是何等重要。

江竹筠通过三舅李义铭的关系,在敬善中学做兼职会计,这份工作较为自由,有利于掩护身份。她和彭咏梧常到李义铭家去做客,一来二往,这样他们在重庆上层的交往就不易引起别人怀疑了。

国民党政府为换取美国的军事援助对付共产党的军队,于1946年11月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条约签订后,美军在中国横行霸道,1946年12月24日,北平发生了美军公然强暴北大女学生沈崇的事件。这个消息一传出,震惊全国,各地民众反美反蒋反内战的情绪越发高涨。

为配合全国的反战形势,按照市委指示,彭咏梧迅速组织和领导重庆的“抗暴”运动。1947年1月3日,彭咏梧召集重庆市青年会举行联席会议,成立由重庆大学、川东师院等31所学校组成的“重庆市学生抗议美军暴行联合会”,决定罢课三天,并以“抗暴”主席团名义举行记者招待会,他做主要发言人。

记者招待会上,彭咏梧就“抗暴”运动的组织机构、宣言、行动宗旨逐条作出说明,并申明抗暴联合会将在罢课期间发出《告全国同胞书》《致杜鲁门总统书》《告世界青年书》等9份文电,不断加强舆论攻势。

1月6日,由15000多名学生组成的游行大军,高举着标语,高喊着口号,浩浩荡荡向山城的大街走去。整个山城炸开了锅,不少工人、市民自发加入游行队伍,声援学生的行动。

彭咏梧又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把“抗暴”运动扩大深入开展下去。1月底,全重庆市大中学生组成100多个宣传队,在市区、沙坪坝、北碚等地区进行宣传,把反帝爱国运动从城市深入到工厂、农村,从教育界扩大到工商界、文化界,反帝爱国的怒火燃遍了重庆的城镇乡村。

然而,汹涌的学潮也成为国民党发动“二二七”事件的一个导火索。2月27日,国民党当局要求中共驻渝人员限期撤离重庆。28日清晨,警车的嘶鸣声惊醒了山城的浓雾,国民党军警特务包围了八路军办事处和新华日报社,强令《新华日报》停刊,中共四川省委和新华日报社全体人员在吴玉章的率领下,坚持最后的斗争,直到3月9日被迫撤到延安。

西南各地地下党组织暂时失去了与党中央的联系,地下党重庆市委的工作顿时加重,组织上决定让彭咏梧把工作重心从学运逐步转到对川东地区地下党组织的领导和筹备下川东武装暴动上来,他负责的重庆学运工作由江竹筠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