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实际情况是,江竹筠刚离开奉节不久,彭咏梧他们就提前举行了武装暴动。
1948年1月8日,联络人员带来一个不好的消息:大宁盐场税警中队的起义计划走漏了风声,敌人加强了防范,税警中队不敢轻举妄动。按指挥部原定计划,大宁盐场税警中队是这次暴动最有把握的一个点位,现在情况突变,这部分力量可能抓不到手里了。如果敌人派重兵闻风而来,整个暴动计划可能前功尽弃。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当天下午,彭咏梧紧急与大家商议,决定提前起义。随后,他们制订了作战计划:一是由奉大巫支队中队长谢国茂带队攻打云阳南溪镇,取胜后立即撤回青莲乡,准备下一次行动;二是由卢光特、王庸率领队伍先行出发,袭击巫溪大宁盐场;三是由陈太侯、蒋仁风率领一个中队从后续出发,驰援卢光特、王庸领导的大宁盐场暴动。
当晚,谢国茂带领60多名游击队员冒着严寒攻打南溪镇。南溪是云阳县的商业重镇,离云安盐场约20里,是米粮、山货等重要物资集散地,也是从大巴山出云阳的重要通道。南溪场镇中心有八大米粮铺,为了安全,每个粮铺老板都持有枪支弹药,还在街头街尾设置木栅栏,每晚二更以后便关栅门上锁,第二天天亮后才开锁让行人通行。场镇后面是南溪乡公所,驻扎有国民党的保安分队,他们刚从云安盐场新运了一批枪支弹药。攻打南溪的战斗很顺利,仅仅用半小时就宣告结束,起义队伍一共缴获敌人步枪40多支、机枪2挺、短枪4支和一批弹药物资。
而袭击巫溪大宁盐场的队伍在半夜赶到盐场附近时,发现原来策反的税警全调走了,新调来的税警戒备森严。卢光特和王庸觉得不能以卵击石,他们当机立断,决定调头袭击防守薄弱的西陵乡公所。拂晓时分,在卢王二人的带领下,兵分两路奇袭,一路冲进西宁桥场镇上,抢占上下场口,一路由后街直奔西宁乡公所,截断电话线,砸烂电话机,并开展搜查,在一个红苕窖里搜到27支步枪,同时没收了几家财主的土布300多匹、银元60多块,除银元留作游击队给养外,粮食、布匹等全部散发给了场镇上的穷人。
云阳南溪、巫溪西陵暴动旗开得胜,但却惊动了敌人,甚至直接通了天,消息传到了南京。蒋介石听说共产党游击队在他屁股后面插刀子,立马专电重庆行辕主任朱绍良,一方面指斥“奉节县长事前防患共匪,足微不力,该乡保甲长亦显系窝藏共匪,知情不报,须从严议处具报”,同时把国民党正规军陈诚的嫡系方靖部一个师,调到下川东万县驻防,将下属三个团的兵力,分别驻进奉节、巫溪和开县。又命令国民政府万县专署专员李鸿焘从云阳、奉节、巫山、巫溪抽调保安队,拼凑成一个团,由李鸿焘亲自到云阳南溪指挥“围剿”,要把游击队扼杀在摇篮之中。一时间,整个下川东的城镇乡间、大街小巷,贴满了缉拿游击纵队领导人彭咏梧、蒋仁风、赵唯、陈太侯等人的悬赏布告。
彭咏梧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队伍紧急向大梁子山转移,那个地方山高路远,纵深很大,易守难攻。
此时偏偏下起漫天大雪,山路陡峭泥泞,游击队只能艰难行进。彭咏梧连续两三天没合眼,加上这些天肺病加重,身体显得十分虚弱。吴子见见状,建议给他找架滑竿,彭咏梧谢绝了好意,一心想着如何突破危局。他派人通知卢光特、谢国茂,争取当天各队在老寨子会师然后找到敌人的薄弱点,寻机冲出包围圈。
傍晚,奉大巫支队如期在老寨子会师,但总人数只剩下120多人。彭咏梧给同志们鼓气动员,告诉大家他的转移方案:队伍兵分两路,一路由他和蒋仁风、王庸、陈太侯率领,向巫溪红池坝转移;一路由卢光特、吴子见率小分队南出云阳,伺机到南岸与刘孟伉会合。
按彭咏梧指示,卢光特、吴子见带着小分队率先向云阳南岸出发了。分别时,带病的彭咏梧咳嗽着嘱咐吴子见把工作安排好后,争取在腊月中旬赶到董家坝,接上江竹筠和她带来的人。
彭咏梧带领队伍径直往巫溪的红池坝进发,风雪迷茫,星月无光,队伍中不少队员缺乏夜行军经验。大家高一脚低一脚,在满是雪泥的崎岖山路上前进,饥饿和疲劳,像两块石头重重压在每个队员身上。天亮时分,队伍好不容易翻过一座大山,来到一座叫十王庙的寺庙,大家经研究决定:队伍进入庙内休息,弄饭吃,注意隐蔽,晚上再走。
进庙后,队伍找到庙里的住持叶和尚,叶和尚双手合十:“阿弥陀佛!昨天下午,一营国军上得山来,就住在庙后两里远的景向寨,晚上还来庙里借过煮饭的用具。”彭咏梧派人一侦察,寨子里果然有敌军踪迹,他当即决定:“迅速转移,从庙侧的西北方向,穿密林上巫溪的鞍子山。”队伍不顾饥饿疲劳,马上急行军转移。
真是百密一疏,队伍离开十王庙时,大家相信出家人“慈悲为怀”,竟然没有把那个口念“阿弥陀佛”的叶和尚一起带走。游击队前脚刚离开,叶和尚后脚便紧跟出庙门,急急忙忙到保长家报告了游击队进庙休息和离开后的去向。保长的儿子许汝太连忙向住在那里的国民党军581团3营告了密。
第二天天亮时,彭咏梧一行人到达黑沟淌。经过几十里急行军,游击队员们更加饥饿,这时大家发现山坡上有一间农舍,便决定在这里布好岗哨,到农舍稍事休息,弄点吃的,再往目的地进发。这家农民叫杨代金,游击队从他家中买了些红薯和苞谷面,准备煮点红薯苞谷粥。人多锅小,煮好第一锅,正在煮第二锅,“啪——”突然传来一声枪响。霎时间,敌人密集的火力已扫射过来,队员们连忙丢下饭碗往外冲。
彭咏梧命令陈太侯、王庸带着大部队从屋子前面突围,他带着剩下的同志,从厨房后门冲了出去,冒着弹雨往斜坡下奔。就在这时,彭咏梧突然听到身后传来“哎哟”一声,他回头身一看,发现是队员刘景太被流弹击中了,彭咏梧返身扶起刘景太,但他脚下的石头一松,两人滚下了岩坝。
敌人的枪炮,像爆竹一样响彻山谷,刘景太胸前一片血污,断断续续地说:“政委……别管我!”
“快爬上去!” 彭咏梧重新扶起刘景太。
刘景太摇摇头:“你……你快走!”
“我们一起走!”
彭咏梧回头一看,从正面突围的战友们已冲下坡地,脱离了险境,他急忙吩咐刘景太:“两手向上抓牢!”边说边把头伸进刘景太身下,慢慢将他用力往上顶,刘景太终于爬上了陡坎。彭咏梧也爬了上来,扶着刘景太一起往树林边奔去。
疯狂的敌人一看路边还有游击队在活动,所有的火力一齐对着彭咏梧他们发射过来,彭咏梧一个踉跄,一下子就扑倒在地上,鲜红的血,从他腿上、胸前,汩汩地往外流淌……
彭咏梧眼含深情,眺望着太阳将升起的东方……他牺牲了。
敌人围拢过来,敌营长残忍下令砍下彭咏梧、刘景太和另一个牺牲游击队员的头颅。
彭咏梧牺牲地黑沟淌。
三位烈士的头颅,被挂在奉节竹园坪城楼上“示众”。
不久后的一天深夜,当地几位群众把烈士头颅偷了下来,悄悄安葬在红沙梁上。
【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大事记】1948年1月7日,云(阳)奉(节)两巫(巫溪、巫山)武装起义发动,卢光特、王庸率领奉大巫支队巫溪中队在巫溪西宁桥打响第一枪,战斗打响后,奉大巫支队先后取得西宁桥、南溪、铜钱垭等战斗的胜利。云奉两巫的武装暴动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极大关注,急忙派出正规部队和当地的保安团对奉大巫支队进行“围剿”。1月16日,彭咏梧率基干队转移到鞍子山,遭敌人包围,彭咏梧等突围时牺牲,蒋仁风等被俘,余部转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