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二二七”事件使重庆的学生运动受到很大冲击,市委分析原因,认为主要是地下党在各个学校没有广泛建立起基层党组织,忽略了基层党组织在“抗暴”运动中的上传下达作用。江竹筠决定从加强各个学校的基层党组织着手,打开工作新局面。
西南学院群众基础较好,进步学生众多,在“抗暴”运动中表现也很突出。学院有个地下党员学生叫罗永晔,江竹筠在工作中与他有过接触,发现他聪明能干,参与学运的热情也十分高涨。
1947年3月,江竹筠来到西南学院找到罗永晔,告诉他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在学院建立党的支部,希望他们把可靠的人接纳到党的组织里来。罗永晔告诉江竹筠,陈家俊、胡振兴、秦志如这三个人是学生进步组织的领袖人物,都很可靠。江竹筠指示说:“你抓紧时间与他们谈谈,好好审查一下,如果没问题,争取尽快把他们吸收入党,把学院地下党支部成立起来。”不久,罗永晔按江竹筠的指示发展三名同志加入了党组织,成立起西南学院的第一个党支部,由他担任支部书记。江竹筠根据党支部这几个成员各自的特点,一一给他们布置了工作。西南学院党支部建立后,学运以该支部为中心,很快有组织地恢复起来。
“二二七”事件中,重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原来的女学生党员兰健被捕,党组织遭到破坏,进步学生的热情受挫。江竹筠设法联系到了女子师范学院进步女学生赖松。
两人一见面,江竹筠对赖松说:“刘敏让我问候你。”
赖松马上警觉起来:刘敏是兰健的化名,可兰健姐已失去自由,怎么问候自己?
虽然江竹筠接着说出的接头暗号没有错,但赖松还是半信半疑,依然没有回答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在试探过程中,江竹筠看到赖松如此谨慎,感到她是一个可以信任的人。过了几天,江竹筠再次找到赖松,对她说:“新华日报社撤走后,重庆的不少党组织被破坏,但目前在逐步恢复,现在党中央传来了迎接革命高潮的指示,我们不能再坐等了,得做好准备,以实际行动迎接胜利。”赖松消除了对江竹筠的疑虑,详细汇报了女师院的情况。江竹筠说:“现在,除了继续发挥进步学生的作用,我们还必须重视争取更多持中间立场的师生。”
两人再次接头时,江竹筠对赖松说:“赖松同志,党组织考验你已经很久了,上级批准了你的入党要求,由我做你的介绍人。”她还告诉赖松,希望在女师院吸收更多成熟的好同志加入党组织,由赖松把考察女师院进步同志的任务担起来。
江竹筠加大对赖松的培养,她把自己的工作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赖松,特别叮嘱她要注意和群众处好关系,要学会隐蔽自己。赖松的进步非常快,她充分理解江竹筠和组织的意图,稳妥地考察发展了一些积极分子,很快女师院党支部也建立了起来。
就这样,江竹筠陆续在各大学校推动建立起党支部,学运随之进行得如火如荼。
就在这时,重庆市委通过内线得知:当局将在6月1日采取行动,对进步学生和民主人士实行逮捕。
事情紧急,彭咏梧、江竹筠心急如焚,他们紧急派人通知各学校可能暴露的地下党员和进步民主人士想办法隐蔽。江竹筠除了通知直接负责的西南学院、女师院及南岸区的部分学校,还协助彭咏梧布置全市学界采取防范行动。
南岸区的各学校离市区太远,又比较分散,需要有可靠的人去通知才放心。江竹筠想,陈家俊比较机灵,交际又广,通知了她就等于通知了其他同志。因无暇分身,江竹筠便到石板坡小学找到在那里当老师的表妹杨蜀翘,将接头事宜一一吩咐清楚。
天黑时分,杨蜀翘赶到西南学院,多亏她和陈家俊四处奔走通知,好多进步同学都脱险了。
然而,6月1日凌晨,重庆军警特务还是抓走了大批进步学生和民主人士,甚至还在重庆大学开枪打伤学生。当晚,刘国鋕正在重庆大学与同志们商讨组织游行示威的问题,他闻讯后,立即派人迅速查清重庆大学被捕人员的信息,并紧急向彭咏梧报告,商讨营救对策。
女师院那边又发生了新的紧急情况,因为保护“黑名单”上的进步同学,一群女学生用鞋子和石头还击包围学校的特务,还推翻了特务们的吉普车,特务们一怒之下抓走了十几名女学生。江竹筠和刘国鋕等急忙调动各种社会资源,营救被捕学生。
江竹筠指示女师院党支部成立事件后援会,针锋相对地宣布罢课,采取请愿和召开记者招待会等形式,争取社会力量共同声援学生。刘国鋕则在重庆大学组织成立后援会,要求无条件释放被捕记者和学生。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影响下,国民党不得不作出让步,释放大部分被捕人员。江竹筠长吁了一口气。根据事态进展,她及时传达指示,提出暂时不要与敌人硬碰硬,要保存力量。
市委随即指示彭咏梧、江竹筠和刘国鋕,成立党的外围组织“六一社”,统一领导重庆的学运工作。
为信仰工作,为信仰而战,为信仰奋斗,革命人永远充满激情。一旦投入工作,江竹筠就如同上满发条的时钟,她一刻也没有停止思考和行动,总是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为党工作,她的心中总有一团燃烧的火,似乎永远不知疲倦。
江竹筠决定利用即将到来的秋季招生,为女师院补充一些可靠的进步学生。她又想到了表妹杨蜀翘。
不久,在江竹筠家里,杨蜀翘由江竹筠领着宣了誓,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江竹筠告诉杨蜀翘,女师院急需补充党组织的人,希望她考到女师院去。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补习,杨蜀翘参加了女师院的入学考试,最后顺利考上了学院的史地系。这与江竹筠报考川大的经历何其相似!
1947年6月12日重庆《新民报》关于“六一”事件后援会活动的报道。
听说女师院校方克扣公费,致使学生伙食很差,大家怨气很大,江竹筠就让杨蜀翘组织学生为改善生活福利开展斗争,把中间立场的同学争取过来。杨蜀翘进一步把伙食团的领导权也争取过来,竞选上了学校伙食团的主任委员,学生伙食得到很大改善。不少中立的同学慢慢向“六一社”靠拢,进步骨干不断团结在党支部周围。
江竹筠在川大经历过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在重庆领导学运的过程中,她满怀激情,主动靠前,把自己融进进步学生当中,在幕后做了大量工作。这段时间的摔打锻炼,也为她今后经历更大的风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