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形容革命者投身革命的语言体系里,人们常常会用到“抛头颅洒热血”这样的字眼。彭咏梧的一生,便是最真实、最悲怆、最决绝的“抛头颅洒热血”。为了革命,他献出了自己年轻的头颅;为了革命,他永别了自己的亲人;为了革命,他还一生背负内疚与歉意。

新中国成立后,彭咏梧的战友在红沙梁上找到了烈士的头骨,随后安葬在牛场梁宝塔附近;后来又在彭咏梧牺牲之地——鞍子山黑沟淌一带,找到了烈士的躯干遗骸。

1962年,奉节县委将彭咏梧烈士遗骸迁至县城北门坡烈士陵园,让彭咏梧烈士的身首合一,得以安息;1966年又在县城人民广场北面新建彭咏梧烈士陵园,并在1988年彭咏梧牺牲40周年之际,对陵园进行全面修缮,号召全县人民继承和发扬彭咏梧、江竹筠烈士的遗志,掀起了一场学习烈士精神的热潮。

彭咏梧烈士陵园占地两亩,28级石梯上高耸着黑色的大理石墓碑,上书“彭咏梧烈士之墓”七个闪闪发光的鎏金大字,墓前是彭咏梧的半身铜像。2004年12月,因修建三峡水电站,彭咏梧烈士墓随奉节县城搬迁。新的彭咏梧烈士墓在白帝城风景区落成,取名“咏梧园”。

1949年夏,川东游击纵队根据上级指示,停止武装斗争,分散隐蔽,化整为零,迎接解放。12月,正在董家坝隐蔽待命的川东游击纵队司令员赵唯接到命令,前往县城接管国民党云阳县政权,分散各处的川东游击队迅即向董家坝集结。而此时,距彭咏梧政委牺牲仅仅一年多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李承林的夫人曾琼英将那个装着彭咏梧血衣的皮箱转交给了谭正伦,后来谭正伦将皮箱捐献给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作为烈士遗物展出。

从董家坝走出来的彭咏梧的表弟邱衍伦,新中国成立后当上了云阳县的县长。

进董家坝的路口处,挺立着一棵黄连树,树龄近400年,树干须五六人才能合抱,树冠亭亭如盖、直冲云霄,彭咏梧、江竹筠、赵唯、刘孟伉等革命者都在此树下留过足迹,据说当年赵唯还在树下拴过战马。

看到这棵树,我不禁想起川大校园里那棵皂荚树。两棵葱茏而沧桑的老树相隔千里,生长在两片相距遥远的天空下,但它们身上留着岁月的履痕,都在曾经的时空里与一个叫江竹筠的女子有过命运的际遇。

老树不言,革命永存。江竹筠离开董家坝的那条小路,正是从这棵树下,向远方延伸……

董家坝的黄连树。

【注释】

[1]《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大事记(1919~2006)》,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编,重庆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第102页。

[2]《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大事记(1919~2006)》,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编,重庆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第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