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彭咏梧原名彭庆邦。
彭家祖辈一贯重视文化教育,讲究诗礼传家,教育子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彭庆邦的祖父彭会涂,出生于清朝末年,家中有七八亩薄田,他虽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但时运不济,科举一次次名落孙山,最终只落得招几个乡下蒙童,凑合着在离家不远的学堂开设私塾,做起塾师养家糊口。彭会涂的独生子彭承祥,亦未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意愿,同样做了私塾先生。彭承祥娶了云阳龙洞董家坝的桂家姑娘,她于民国四年春二月生下一子,这又是彭家的独根苗。想到儿子出生在清朝谢幕、邦国新建之时,乃是值得庆贺之事,彭承祥便给儿子取名庆邦。
小庆邦在祖辈和父辈的疼爱中一天天长大,5岁那年,灾难突然降临,正值中年的父亲因肺痨引起大出血,一时无法抢救,过早离开了人世。不久祖父也病故了。小庆邦与祖母、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母亲体弱多病,家里的田地根本无力耕种,加之军阀割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家中年年债台高筑。董家坝的外婆,为减轻女儿生活的压力,便将小庆邦接到董家坝抚养,外婆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外孙十分喜欢。
守寡的母亲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庆邦这根独苗上,等他长到上学读书的年龄,便铁了心,哪怕生活再苦再难,也要送庆邦进学堂知书达礼。“彭家的文脉不能断!”这是祖父和父亲两代“先生”临终的嘱托。
彭庆邦被接回了红狮坝上学读书,他自小聪慧,又勤奋好学,学业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高小毕业,彭庆邦考上了云阳县立初级中学。云阳中学是县里的最高学府,选聘的师资多为博学多才之士,有的老师思想还比较进步。
彭庆邦到云阳中学上课第一天,有一堂历史课。学校的吴校长陪着教历史的肖老师走进教室,向同学们介绍这位肖老师是北京大学的历史高材生,学识很渊博,希望同学们认真听讲,学好这门功课,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教益。
肖老师开始上课了,他充满激情地说:“在太阳升起的东方,在一片锦绣山河的大地上,中华民族傲然屹立,创造了十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这就是我们四万万华夏同胞的伟大祖国!”肖老师开头的这几句话,一下子便把彭庆邦和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吸引住了。肖老师接着讲:“我们祖先有造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们伟大的祖国,在近代历史上却蒙受了巨大的耻辱。”肖老师满含悲愤,向同学们讲述鸦片战争、甲午海战,直至讲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百般侮辱。“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复兴中华的重任,今天落到了你们的肩上,希望你们不断努力不懈奋斗!”
原来,肖老师是中共地下党员,他经常在课堂上谈一些进步言论,彭庆邦也时常独自去找他聊天,在肖老师那里借阅进步书刊,从他身上开始接触一些革命道理。
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进入中学的彭庆邦更加发奋学习,文理科成绩都很好,门门功课都是优秀。
1931年9月18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开始明目张胆地以武力侵略中国。此时的中国,正是一个“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时代,也是一个激情像干柴噼啪燃烧的时代。九一八事变带给中国人的屈辱,如那首《松花江上》悲切无比,蒋介石一纸不抵抗的电报,让张学良的19万东北军不战而退,东北三省瞬间丢失。一时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人学生罢工罢课、游行示威浪潮席卷全国。
云阳县城里,含泪的青年学生纷纷走上街头,大声疾呼。年少的彭庆邦也加入了游行的队伍,他慷慨陈词,当街发表讲演:“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亡我中华,政府竟然下了不准抵抗的命令!短短两个月,日本人占了东三省,同胞被奴役,国土被践踏!有良心的中国人能容忍这样的耻辱吗?谁不抗日,谁就是中华民族的罪人,我们就打倒谁!我们不当亡国奴!”
正当彭庆邦和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参加这些救亡活动时,学校当局向全校宣布:“师生应以教学为主,不得丢下书本干扰国是,抗日与否乃国家之大事,民族之大局,自有领袖做出英明抉择,毋庸各界人士妄加议论,全校师生不得违抗,违者严惩不贷。”
云阳中学师生的请愿示威活动,在校方的严格管束下,暂时停止了。彭庆邦和班里的同学不甘心,他们分头行动,偷偷把“抗日救亡、还我河山!”“枪口对外、收复失地!”“为东北死难同胞复仇!向日寇讨还血债!”“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去!”等标语贴到县城大南门、小东门一带行人来往较多的地方。此前被县政府当局强行压下的抗日烈火,又被彭庆邦他们这些标语点起来了。
云中学生违令公开宣传抗日的消息,很快传到县政府,县政府派人到学校追查此事。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彭庆邦这个领头的被查了出来,当局要求学校开除彭庆邦。
母亲桂氏得到这个消息,焦急万分,知道庆邦闯了祸,她顾不得自己正病重,慌忙赶到董家坝向娘家求救。彭庆邦的外婆只好到处托人找关系,总算保住了他的学籍。
母亲桂氏生怕儿子再闹出什么乱子来,决定趁早给他说个媳妇,好让他安定下来。
不久,桂氏娘家小姑给介绍了一个姑娘,名叫谭正伦,家就在长江对岸的故陵沱。小姑说,谭家父母老实厚道,对姑娘管教很严,还送她读过两年私塾,她是个勤快温顺、知书达理的女娃子。
寒假到了,彭庆邦回到家,得知母亲和祖母要为他定亲,立马表示不满:“哪有一个中学生娶媳妇的事,你们还让不让我读书了?”可是两位长辈大有庆邦不同意决不罢休之势。
彭庆邦是个孝子,最后只好同意,遂了母亲和祖母的心愿,这门亲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谭正伦比彭庆邦小两岁,相貌清秀,举止端庄,从小就懂得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自从她和彭庆邦订婚以后,红狮坝家里有了什么急事,桂氏就把这个未过门的媳妇喊来帮忙。谭正伦聪慧勤劳,一切家务杂活,拿得起放得下,深得桂氏欢心。
但不久桂氏病倒卧床不起,谭正伦常来病榻前问候未来的婆母,悉心侍候。桂氏的病还是不见好转。她弥留之际,看着昏黄灯光下守候在床前的庆邦和正伦,紧紧拉住两人的手,嘱咐他们早日成亲,支撑起彭家的门户。
母亲离开了人世,彭庆邦和谭正伦在父母灵前磕了头,正式结为夫妻。不久老祖母也辞世了,为了养家糊口,彭庆邦被迫向学校申请休学,像祖父和父亲那样,拎起书箱当了私塾先生。
但他心里还念着云阳中学的生活,他多么向往城里的革命浪潮!
谭正伦明白丈夫内心的想法,她决定独自挑起持家的担子,供养丈夫继续完成学业。这个想法让彭庆邦十分感动,他不想拖累妻子,但谭正伦主意已定,她说:“你继续念书,也是妈临终前的意思,你念不好书,我怎么能心安?”
春节过后,辍学一年的彭庆邦告别谭正伦,再次进入云阳中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