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在四川大学江姐纪念馆,我看到了一张泛黄的、编号为36986的《住院病人记录》单子。
这是一张70多年前华西协合大学医院的住院单,其中,中文记录的内容为:彭江志炜,女,24岁,已婚,省籍四川,诞生地点重庆,现住址为望江楼川大女生院;科别为产科。英文记录的内容为:入院日期1946年4月18日,出院日期1946年5月10日;诊断为contracted pelvis(骨盆狭窄),手术为classical cesarean section & ligation of tube(古典式剖腹产和输卵管结扎)。
记录者的习惯和娴熟的英文书写,透出浓重的教会医院文化背景。
感谢档案和文献工作者,为今天的人们保存了一份多么难得的历史资料。这份住院单传达的信息,让我们穿越岁月的尘埃,触碰到了一段令人心生感动和崇敬的历史。我们仿佛看见黑白光影中,江竹筠在医院生产的那些日子,甚至听得到医院外川味浓郁的叫卖声和成都老街区的嘈杂,1946年春天那明晃晃的阳光,仿佛正洒到我们脸上……
江竹筠要生孩子了。
黄芬、黄芳和同班同学董绛云找来一辆黄包车,把她送到了华西协合大学医院妇产科。由于骨盆狭窄,江竹筠遇到了难产,医生诊断必须做剖腹产手术。
没想到的是,临做手术时,江竹筠恳求医生:“大夫,请一并给我做了绝育手术吧!”医生十分不解:“你这是头胎,哪有生头胎就做绝育的!”一旁的几个姑娘也诧异万分。
江竹筠再三坚持,医生只好答应了她的请求。
江竹筠生下一个胖胖的男孩。
半个月后,彭咏梧从重庆匆匆赶来。如江竹筠所料,得知她做了绝育手术,彭咏梧表示理解。老家在云阳,孩子又生在风云变幻的年代,他们决定叫这个男孩“彭云”。
今天回想,江竹筠当时那么说,心里肯定也有挣扎。作为一个母亲,她多么想多要几个孩子,但面对斗争越来越残酷的现实,孩子多了就成了工作的拖累,再者地下革命工作者随时都面临着牺牲的危险,她是有准备的。在那样的年代,人们思想还不开放,江竹筠能有那样的抉择,甘为革命作出舍弃,真让人无比敬佩。
江竹筠的住院单。
1946年春,中共中央在重庆成立了公开的四川省委,任命吴玉章为书记、王维舟为副书记,对内称重庆分局,管辖川、康、云、贵四省的地下党工作。此时新的重庆市委也已成立,由王璞担任市委书记,彭咏梧继续担任市委委员。
随着形势发展,地下党重庆市委的管辖地域不只局限在重庆,彭咏梧仍然分工负责宣传、学运以及川东部分地区党组织的工作,肩上的担子不减反重。
忠诚的革命者总是首先从工作上考虑问题,往往很少顾及个人得失,正是有彭咏梧、江竹筠这样的一大批真正的共产党人,党的地下工作才蓬勃发展、势不可挡。
暑假到来,江竹筠带着儿子一回到重庆,局势就紧张起来,国民党向共产党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7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市委负责人找江竹筠谈话,让她不再去川大,留在重庆继续做彭咏梧的助手,协助他搞好市委的宣传和学运工作。
为谨慎起见,江竹筠以需要照顾孩子为由,向川大申请办理了休学一年的手续,假如将来遇到麻烦,她还可以回到川大继续读书,掩护自己。又与彭咏梧共同生活、并肩战斗,但现在他们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革命伉俪。
就这样,江竹筠用了两年的“江志炜”这个化名,留在了四川大学的学生档案中,也留在了川大师生们的记忆里。
1950年1月,川大师生为白公馆、渣滓洞监狱遇难烈士举行追悼会,很多江竹筠曾经的老师、同学和朋友来参加追悼会时,才发现江竹筠原来就是过去和他们朝夕共处的同学江志炜。
多年后,据黄芳回忆,江姐从来没跟同学们说起过江竹筠这个名字,大家只知道江姐名叫江志炜。一想到江姐受了那么多苦,黄芳的心都忍不住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