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20年8月19日,我到四川大学采访,那天正是江竹筠烈士百年诞辰的前一天。
川大建了一座江姐纪念馆。学校放暑假,又是疫情期间,江姐纪念馆处于闭馆状态,但了解我此行的来意后,馆长毕玉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为我开了“专场”,细心为我介绍纪念馆的情况,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问题。她说:“整个纪念馆的设计工作全部是川大的党员师生承担的,我们认为在江姐当年居住过的原址建造纪念馆,更有时代感和纪念意义。”
四川大学先后有67名校友为新中国献出了宝贵生命,为使红色基因在师生中代代相传,学校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活动,深入发掘红色资源,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学校把原国立四川大学女生院开辟为江姐纪念馆,在这里集中展示江竹筠在川大读书期间的珍贵档案、实物和照片。
2019年11月14日,江竹筠牺牲70周年纪念日之际,四川大学隆重举行了江姐纪念馆开馆仪式。
醒目的“江姐纪念馆”五个隶书大字,由著名革命家、文学家、书法家马识途先生题写。马识途先生是与江竹筠同时期的革命者,2019年3月28日下午,105岁高龄的马识途先生兴致勃勃地来到江姐纪念馆参观,深情回忆了当年在川西、川东的革命经历。
进入馆内,是一个不大的院落,院子正中是一座江姐的汉白玉雕像,这个雕像不是《红岩》小说中江姐的形象,而是学生时代玉洁冰清的江竹筠。江竹筠在川大两年,一直在这个女生院度过。此时,呈现在我眼前的,是20世纪40年代川大女生院的建筑遗存,不大的院子承载了无数川大女学生的青春与热血,走过岁月的沧桑,这些建筑仍温润安静地屹立在此。
四川大学江姐纪念馆。
院子里有一棵亭亭如盖的皂荚树,树龄有110年了。树旁的宿舍墙上,是一组浮雕壁画,壁画展现的是江竹筠和同学们用捡来的皂荚洗衣、洗头,以及在树下染布的情景,那个年代最朴实、最有人间烟火的校园生活画面。老树、老宿舍、老场景,质朴而亲切,深沉而直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时空。这棵皂荚树,聆听过多少风华少女的嬉闹低语,目睹过多少有志青年的青春容颜?它是历史的老人、忠实的记录者。当年的粉面佳人,或已鬓发苍苍,或已隐身历史的尘埃。这里留有江竹筠的生活痕迹,她的气息仿佛还在这里。江竹筠既是党的优秀儿女,也是四川大学的优秀校友,学校致力打造江姐纪念馆、创作江姐舞台剧、建设江姐荣誉班,让江姐真正在川大学子心中“活”了起来。
川大“江姐班”设置在生命科学学院,这是一个名副其实、又红又专的荣誉班级。“江姐班”班长李歆睿同学说:“在江姐班生活学习,大家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很大提升,我们一定会像江姐那样,担当起时代责任!”
四川大学师生自创自导自演的原创舞台剧《江姐在川大》,于2019年9月18日晚举行了首场公演,引起巨大轰动。当台上的角色流下热泪,观众席也是一片无声的哭泣。辅导员陆璐老师说:“江姐的故事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这个剧通过点点滴滴的过往,把她拉回到我们身边,激励大家争当新时代的英雄人物。”硕士研究生王宇偲说:“我看到她也曾年少,也有岁月青葱,也曾尝过爱情的甜蜜和初为人母的欣喜,她是我们的学姐,但从另一个层面说,她更是党的女儿、人民的女儿。”剧中江姐的扮演者梁雅芯同学更是久久沉浸在剧情中,她觉得江姐的性格塑造和分寸拿捏对她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她说,虽然她与当时的江姐年龄相差无几,但一时很难准确把握江姐在追随信仰和母子情深之间挣扎的痛苦,后来她泡在校史馆和江姐纪念馆,阅读了许多资料,慢慢找到了感觉,浑身充满了青春勃发的革命气息。
江姐纪念馆院子里的皂荚树。
展现江竹筠校园生活的浮雕壁画。
毕馆长告诉我,为了纪念江姐百年诞辰,学校师生正利用暑期紧锣密鼓排演另一部红色诗意话剧《待放》,即将在成都公演。这部全新打造的剧目,通过革命时期的江姐和学生时代的江姐跨越时空的交流,展现江竹筠来川大、在川大、别川大的三个时间段,表现她勇敢的奋斗、信仰的成长和青春的风采,呼唤青年人不断坚定人生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