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八月,我来到四川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竹筠的故居位于大山铺镇江家湾,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属典型的川南农家房屋。故居门前是一条叫李白河的小河,周围有茂林修竹环绕,背后是官印山,景色十分优美。据记载,此地原名为朱家沟,后江家祖上从湖北迁来此地,逐渐改称江家湾。

江竹筠的诞生地,就是这个民风淳朴的地方。她出生于1920年8月20日,小名叫琴娃。琴娃的父亲叫江上林,母亲叫李舜华,还有一个弟弟叫江正榜。家里贫穷,只住着两间简陋的草房。江上林不安于农村田间的辛苦耕作,一直到处奔波谋生,不停地变换职业,在哪里也干不长久,常常是三五年才回家一次,小住几日又飘走了。李舜华对丈夫的流浪汉习气很失望,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她决心尽一切力量把两个孩子养大。

琴娃小时候常和伙伴们到李白河滩玩耍,那里的河水清澈见底,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一天,有位在河边割牛草的妇女突发急病躺倒在地,机灵的琴娃飞也似跑去向大人们报信,大人们赶来,把那位妇女抬到牛背上,紧急送到诊所而使她得救。还有一天,琴娃跟一帮孩子一起下水捞虾米、捉螃蟹。因为河里淹死过人,妈妈知道后很生气,于是就动手打了琴娃,打完后妈妈又抱着她哭了起来,这是琴娃仅有的一次挨大人打。妈妈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使琴娃自小就懂得如何约束自己。

琴娃的外公李焕章是个木匠。那时洋人已来到自贡传播基督教,老实勤恳的李焕章时常到教堂找一些零活儿干,得到教堂神甫赏识,留下做杂工,家里从此有了稳定的收入,孩子们也有了读书的条件。但李焕章只让李舜华读了两年书,就把尚不满18岁的她嫁到了江家。李舜华独自一人支撑着家,抚养姐弟俩,生活非常艰难。琴娃从小学着照看弟弟,稍大一些,便跟着大人到地里拣粮食、打猪草,一回家就帮母亲烧火做饭。

琴娃幼时,去外婆家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外婆和幺姨都十分喜欢她这个大眼睛、话不多,却喜欢琢磨问题的小姑娘。幺姨上过教会小学,知道许多发生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事件,总把这方面的故事讲给琴娃听,有时还带她到城里去。琴娃看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一个肥壮的外国人,为什么要由两个瘦弱的中国人用滑竿抬着,气喘吁吁地跑?沿街都是面带饥色、骨瘦如柴的叫花子,但街上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鸦片烟馆、赌博摊子?

琴娃八岁那年,家乡发生大旱灾,农村粮食绝收,竟然到处饿死人。这时琴娃的外婆已到重庆与三舅李义铭在一起住,她来信叫李舜华也带着孩子去重庆。于是李舜华带着一双儿女离别了江家湾,从此再也没有回去。江家湾,保留着江竹筠的幼年时光,以及人们对儿时江竹筠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