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为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江姐精神,大山铺镇经过多方查找资料、搜集文物,于2006年底重新修葺江姐故居。
2007年,江姐故居正式对外开放。2008年初,江姐塑像在官印山顶落成,塑像高度依照江姐牺牲的时间1949年11月14日定为11.14米,而官印山的石梯一共290级,象征江姐29岁牺牲。
江姐故居的解说员叫江梦婷,她是一名志愿者,本职工作是江姐村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江梦婷对我说,她是江姐村的年轻一代,也是江姐的晚辈,志愿当江姐村的解说员,完全是受江姐精神感染。她十分珍惜这份不拿工资的工作,只要有人来参观,不管人多人少,她都充满热情,认真讲解。为了使自己的讲解更加丰富生动,江梦婷自费买了不少有关江姐的资料,一有空就认真阅读,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解说水平。
江姐故居。
江竹筠的堂侄江志刚,家就在江姐故居后面,他们一家也承担着江姐故居的管理工作。江志刚讲起他们小时候在场院看电影《烈火中永生》的事情来,令人唏嘘不已。
电影《烈火中永生》改编自小说《红岩》,当演到江姐接受无数次审讯,日日夜夜遭受酷刑,身体被极度摧残时,江竹筠的婶娘陈玉林发出一声哭喊:“天啊,我的琴娃遭的罪太大了……”她这一哭,满场院的社员群众都哭了起来。从江家湾走出去的琴娃,不屈的江姐,她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她的苦难也牵扯着家乡父老的心。
江志刚告诉我,自从江姐故居纪念馆建立后,前来参观和开展教育活动的人逐年增多,还有很多外宾自发前来参观。一位日本外宾曾对他讲:“江姐不仅是中国的英雄,也是世界的英雄。”
2011年7月7日,江姐故居来了一位特殊的参观者——当年渣滓洞监狱的看守黄茂才。黄茂才是被狱友们感化、争取过来的“好特务”,为关押的同志们做了不少好事。此时的黄茂才已是头发斑白、年近九旬的老人,他这次来大山铺是为了祭奠江姐。正值盛夏,黄茂才顾不得天气炎热,挣开陪同人员搀扶,在江姐故居的铜像前含泪鞠躬,并深情地喃喃道:“江姐,我来看您来了,您是坚强的革命英雄,我永远忘不了您对我的教育之恩!”在场人员都为之动容落泪。
作者采访江竹筠堂侄江志刚(右)。
黄茂才是自贡荣县人,家境不太好,中学毕业后,在川康绥靖公署副处长、同村老乡刘重威的安排下进了特务机关,做文书工作。1945年,渣滓洞监狱从绥靖公署调人,正好把黄茂才调了过来,就这样,他成了监狱的一名看守。生性善良的黄茂才从内心对共产党人比较同情,在与江竹筠的接触中不断受到感化,于是心甘情愿为狱中的囚犯通风报信。
新中国成立后,公安机关查到黄茂才的历史,随即将他抓捕。黄茂才也曾向公安机关申诉过,称自己为狱中的共产党人做过很多事,但由于知道他那些进步行为的人大都已经牺牲,他无法自证清白,只能无奈认罪,直到1964年刑满释放。
一晃到了1981年,重庆有关部门突然给他发来一封信。原来,档案工作人员在整理资料时,发现他曾为狱中志士传递信件,需要和他进行核实。经过认真调查,最终确认黄茂才是为革命志士传递过信息的人,而不是敌人的帮凶。至此他终于摆脱了污名,恢复了革命功臣的荣誉。
进了江姐故居,黄茂才边走边回忆他和江姐的故事。当年江竹筠为了“拉拢”他,还和女牢的难友共同为他织了一件蓝毛衣。黄茂才细细参观江姐及其家人用过的家具,向人们动情讲述当年关于江姐的点点滴滴。
参观完江姐故居后,老人感慨万千:“今天到江姐故居缅怀,让我无比激动,我永远尊重这些革命者,是他们改造了我!”
2020年,江姐故居增补为四川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经过升级改造的江姐故居展览厅,向社会大众展出以“红色故乡”“江竹筠的童年时代”“江竹筠的青少年时代”“革命熔炉”“在烈火中永生”“永远的丰碑”为主题的江姐感人事迹,激励着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