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阳县城驾车,沿着崎岖的山间公路行进,两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一个四面环山的地方,这个地方叫董家坝。这里的奇特之处,在于进出只有一条路,且路的一侧多为万丈深渊、悬崖峭壁,而此地到达长江最近的一个码头仅有七公里,在不通公路的年代,算得上一个水陆交通要道。

董家坝位于云阳龙洞镇坝上村,《水经注》记载:“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时间一长,“巴乡村”就念成了“坝上村”。彭咏梧的外婆家就在董家坝,外公姓桂,外婆姓任。这里也是彭咏梧幼时生活过的地方,小路边、溪沟畔,留着那个少年和小伙伴们玩耍的快乐时光。

董家坝山后面有一片松林,人称桂家山林,生长着密密匝匝水桶般粗的松树,远远望去,如雾如烟。这里北控云阳、南扼奉节,是两县交界之地,旧时国民党当局在这里的统治力量十分薄弱,彭咏梧加入中共地下党后,把董家坝作为他领导开展工作的一个秘密据点。

桂家的老房子尚在,在老屋的场坝上,我们见到了桂远福老人,他是彭咏梧的亲表弟,他的奶奶任氏就是彭咏梧的外婆。桂远福老人指着土楼老房子,为我们讲起了一段历史。

那时,地下党的交通员都在桂家接头,同志们一般是晚上来晚上走,白天从不下楼,连吃饭也是由家里人送上楼去。毕竟,由于国民党大肆进行反动宣传,很多普通老百姓对共产党的情况了解甚少,甚至把这些乔装改扮的秘密工作者当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有一回时值六月大热天,祖母任氏看到同志们脱了衣服擦汗,露出了腰间别着的手枪,心中一惊,不由得念叨起来:看你们这样舞枪弄刀,可千万莫出错啊!

“那年腊月二十六,就是在我家这个楼上,江姐得到了彭咏梧遇害的消息。”桂远福老人又给我们指了指房前的一段石梯,“看,第二天,江姐就是从这条小路去的万县……”

董家坝这个地方,承载着彭咏梧、江竹筠太多的故事。

桂家老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