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竹筠和大家决定暗暗进行策反敌特的工作。通过春节联欢会,她们把目光投向了看守所的三号人物黄茂才。

黄茂才之前在成都绥靖公署工作,既不是老牌特务,又不是重庆敌特亲信。黄茂才的老家距江竹筠和曾紫霞的老家都不远,一天放风时,江竹筠和曾紫霞趁机跟黄茂才拉老乡关系。黄茂才一听是老乡,对她们态度好了很多。曾紫霞拿出一封普通的信,请黄茂才帮助转寄给狱外的亲朋,黄茂才答应了。

不久,黄茂才带出去的信有了回音,试探的结果让江竹筠和曾紫霞很高兴。

过了些日子,江竹筠寻了个机会与黄茂才交谈,对他讲起了当前的形势。

江竹筠说:“国民党注定要垮台,你该为人民做些好事,否则你的罪责啷个清除得了?”

黄茂才有些担心地说:“不晓得像我这种身份的人,你们共产党是不是能网开一面?”

江竹筠趁机向他讲党的政策:“连涂孝文这样的人,大家都不再排斥他了,只要你真心为大家做事,共产党是不会忘记你的。”

就这样,黄茂才被渐渐争取了过来。

罗广斌入狱后,他的哥哥、国民党第十五兵团中将司令罗广文,曾让父亲罗宇涵到狱中劝弟弟悔过,但罗广斌去意已决,他说自己决不会写悔过书,如果有什么不幸,就让父母当没生过他这个儿子。

率性的气质,特殊的家庭,也塑造了罗广斌无所顾忌的性格,在牢房里,他总是鼓励难友们同特务作斗争,还大着胆子互相递纸条、传消息,经常带头“闹事”,公开抗议特务打人。看守长徐贵林早对罗广斌看不顺眼,但顾及罗广文的关系,他也不能把罗广斌怎么样,时间长了,他就私下交代看守们找机会给罗广斌“一点颜色看看”。

一天,轮到黄茂才值班,罗广斌又传递起了纸条,不巧被看守班长俞德新发现了,俞德新要去向徐贵林汇报,黄茂才把俞德新拉到一边:“你打算咋办?”

俞德新说:“报告徐看守长呀,他打了招呼的,正好收拾一下这小子。”

黄茂才说:“你啷个没脑子,你想想,如果罗广斌吃了亏,他姓罗的不恨死你?万一今后被他哥哥弄出去了,告你一状,你连小命都不知是怎么丢的。”

俞德新一听,连连点头:“是这个道理,那放他一马算了。”

罗广斌躲过了这一劫。

江竹筠知道这件事后,觉得黄茂才比较可靠,就和李青林、胡其芬、曾紫霞商量,看能否通过黄茂才与狱外党组织取得联系。

于是,曾紫霞写了一封信交给黄茂才,请他交给重庆大学医学院的况淑华。曾紫霞与况淑华曾一同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只要与她联系上,就能够与党组织取得联系。

星期天进城时,黄茂才找到了况淑华并转交了信件,况淑华立即向党小组长刘康作了汇报。黄茂才再次进城联络时,况淑华把回信交给了他,信中暗示党组织已了解狱中同志的情况,会设法营救他们。

黄茂才不断向狱中难友传递来自解放战场的好消息,极大地鼓舞了难友们的斗志。不久曾紫霞被释放出狱,黄茂才从她那里带回了彭云的照片。看着胖乎乎的小彭云,江竹筠泪流满面。

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档案室,工作人员为我打开了江竹筠烈士的档案,在这本红色档案里,有一份看守黄茂才亲笔写下的证明材料:

江竹筠档案。

在看守所时,女室的江竹筠、李青林等积极领导女室活动,我记得楼下五室新四军战士死了,他(她)们积极要求办追悼会,并且每个人头上都戴白花纪念死者,又在1949年旧历年时,他(她)们在办快乐会时,就唱共产党解放区歌曲,同时他(她)们与男室在过节时互赠礼物,就是以镰刀斧头和平鸽子这些符号来送礼。

黄茂才(签名)1966.9.21

1949年初秋,人民解放军已经逼近西南。

国民党反动派仍作垂死挣扎,疯狂杀害革命志士。

江竹筠清楚敌人的残暴本性,知道敌人很快会下毒手,与李青林、胡其芬一面加紧同狱外党组织联络,一面与男牢的陈作仪、何雪松等同志商量,开始谋求越狱之策。

江竹筠、渣滓洞警卫连连长邬治声与黄茂才关系很好,他曾向黄茂才透露自己对国民党的不满以及对前途的担忧。江竹筠等人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由黄茂才去策反邬治声起义。

于是黄茂才就去试探邬治声,把囚犯们的行动计划告诉了他,邬治声虽没明确表态,但已有点心动了。黄茂才和同志们静观动向,准备进一步做邬治声的工作,没想到在这个节骨眼上邬治声突然被调到西南长官公署警卫团去了。

不久,传来了新中国于10月1日成立的特大喜讯,难友们雀跃欢呼,暂时顾不上越狱行动,都在翘首盼望黎明的到来。

10月下旬,黄茂才接到了母亲病重的消息,请假回老家荣县看望母亲去了。

没料到,他刚一离开渣滓洞,大屠杀就开始了。

10月27日深夜,敌人借故要提审犯人,从白公馆提出陈然和王朴,又从渣滓洞提出梁垫特支书记蓝蒂裕、华蓥山游击队挺进大队长楼阅强、重庆地下党电台特支宣传委员成善谋、川康特委委员华健、万县县委书记雷震,以及曾经变节的涂孝文等人,于次日上午在大坪刑场将他们杀害。

屠杀还在继续。1949年11月14日上午9时,一群武装特务来势汹汹,直扑各个牢房。

“江竹筠,李青林,收拾行李,马上转移!”

听见自己的名字,江竹筠不慌不忙,慢慢脱下囚衣,换上阴丹士林布旗袍,外面罩上红色毛衣,整理好仪容,上前搀扶着李青林,向难友们点头告别,坚定从容地跨出了牢门。

电台岚垭曾是“中美合作所”的电台所在地,电台迁移后,这里只剩几幢废弃的平房,周围一片荒凉。敌人提前在废墟上挖了一个大坑,准备在此杀害一众志士。

行刑前,国民党下发了关于“密裁匪谍三十名”的“极机密急件”,特务们奉命“用手枪予以击毙”。

江竹筠、杨虞裳、唐虚谷、李青林等30位难友被逐一捆绑着,由刽子手押着徒步走向电台岚垭。为革命献身的时刻到来,难友们一起高声呼喊:“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反动派!”

随着特务们扳动手枪,革命战士们光荣而伟大的一生就此落下帷幕。

特务杀害江竹筠等三十名烈士的计划。

站在关押江竹筠的这间囚室,我陷入久久的沉思。

泥巴地板,泥坯牢墙,木质门窗,昏黄的灯光,腐旧的气息……这里曾囚禁着一个个追求自由的生命,禁锢着一颗颗跳动的红心。江竹筠和难友们睡的是干稻草,吃的是沙子饭,但她们口中吐露的却是人类最伟大的理想,她们眼里闪烁着最纯洁高尚的真理之光。

时光远走,物是人非,斑驳的光晕照着飞舞的尘埃,一个个衣衫褴褛的沉默身影仿佛从我眼前走过,我似乎听到了脚镣划过地板的哗哗声响,以及她们轻轻的呻吟,还有她们的告白,她们的追问,她们的长歌……

听说,阎肃先生为创作歌剧《江姐》,曾专门来到这间囚室体验生活,他让工作人员给他戴上手铐脚镣,把自己关在这里住了好几天,从这间屋子出来后,阎肃瘦了一整圈,但他灵感迸发、思如泉涌,很快写出了传唱至今的经典唱段。

当我又一次从这间屋子走出来,也仿佛觉得脚步变得沉重,想说点什么一时却难以开口。我不知道,我的笔触能否还原那个峥嵘岁月里的江竹筠,我又似乎看到了她眼中的光亮,那道光亮真实呈现了一个七十多年前的革命女性,一点也不虚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