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走在重庆沙坪坝区回龙坝镇的老街上,我有些恍惚,一部分老街还刻意保存着旧时模样,建在山脊之上的街道,民居、店铺、商号分布左右,吊脚式的建筑格局很有民族特色,茶馆、招牌、学校、石板路、老柜台……时光的痕迹里,我仿佛看到一个青春欢快的身影在老街上跳动。
对,那就是江竹筠。过去这里叫兴隆场,属巴县。中国公学附属中学就在兴隆场,距重庆城区有几十里。
江竹筠进入中国公学中学部后,发现兴隆场虽是个乡间小镇,却也有国民党当局的人在学校监视着师生的一举一动,只要发现谁在读进步书籍,或参加了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他们就会给谁扣上一顶“异党嫌疑”的帽子,并实行盯梢,甚至暗下毒手。
江竹筠慢慢发现,班里有个比自己成熟老练的女同学叫戴克宇,常常独自到安静的地方看书、温习功课,她很想知道戴克宇读的是什么书。一天,江竹筠悄悄向戴克宇走去,见江竹筠走过来,戴克宇直接把手中的《西游记》递给了她,江竹筠翻开封皮,发现竟是一本艾思奇的《大众哲学》。
原来,戴克宇就是自己想靠近的人。戴克宇时常借给江竹筠一些难以见到的书报,如《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还有毛泽东的著作和有关共产党的书籍。
每看完一本书,她们总要一起谈感想。戴克宇向江竹筠谈起中国共产党如何进行土地革命战争,如何领导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如何正确地处理西安事变等,令江竹筠对她产生了一种由衷的敬佩。
一天,戴克宇带来的报纸上刊有一篇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门槛》:
正面一道窄门大开着。门里一片阴暗的浓雾。高高的门槛外面站着一个女郎……一个俄罗斯女郎。
浓雾里吹着带雪的风,从那建筑的深处透出一股寒气,同时还有一个缓慢、重浊的声音问着:
“啊,你想跨进这门槛来作什么?你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等着你?”
“我知道。”女郎这样回答。
“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轻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
“我知道。”
“跟人们的疏远,完全的孤独?”
“我知道,我准备好了。我愿意忍受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击。”
……
江竹筠看得心潮澎湃,她感受到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力量。她问戴克宇:“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女郎那样坚强?”
戴克宇的回答铿锵有力:“信仰!”
戴克宇。
读高中时的江竹筠。
江竹筠第一次听到“信仰”这个词。她对这个词还似懂非懂,却体味到了一种特别的神圣感,她不由得想起了丁尧夫老师,他也是因为有了信仰,才有了人生的方向。
好几个星期天,江竹筠都跟着戴克宇去附近镇上进行抗日宣传。那些鬼鬼祟祟的人在暗中监视她们,但这些人并不认识她们,加上大家返回时特意分散绕道而行,最终也没被抓到什么把柄。每次参加活动回来,江竹筠都像是接受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异常兴奋和激动。她听说许多青年投奔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忍不住问戴克宇:“我也想当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到延安去。”
“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和新华日报那些同志,不都是从延安来的吗?为什么只有到延安去,才算参加革命呢?”
江竹筠眼前一亮:“你是说,在重庆,也能参加革命?” 戴克宇点头笑了。江竹筠眼里闪着激动的光芒,她十分恳切地请求戴克宇带她参加革命。戴克宇凝视着江竹筠因兴奋而闪亮的眼睛,轻声说:“那可是十分艰巨十分危险的事。”
“我早想过了,请相信我!”江竹筠坚定地回答。
戴克宇早在1938年就入了党,但她不能违背组织原则,轻易暴露自己的身份。中国公学附中其实已经成立了地下党特别支部,特支书记是高中乙班的男生李培根,戴克宇是特支委员。
蒋介石表面上答应国共合作抗日,骨子里却一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在重庆召开,进一步确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真面目更加昭然若揭。
在国民党新一轮反共浪潮中,中国公学内的“三青团”分子加大了对进步师生的监视和恐吓,许多进步学生对现实越来越感到苦闷彷徨。
这种情绪也深深影响着江竹筠,她找到戴克宇,表示不想在中国公学读书了,她要融进斗争的洪流中,去寻找党的组织。
戴克宇听了江竹筠的诉求后,表面不动声色,背后却兴奋地找到李培根,告诉他江竹筠明确提出要加入党组织。两人都觉得,江竹筠很有觉悟,已逐渐成熟,符合一个党员的标准。
按照李培根的指示,戴克宇告诉江竹筠:“你写个正式的申请吧,然后填个表,我做你的入党介绍人。”
江竹筠激动不已,她们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两个热血青年的心也紧紧地融在了一起。江竹筠的志愿书和入党表格很快送到了李培根手上。
1939年夏天,江竹筠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时刻。在李培根和戴克宇的见证下,她举起自己紧握的右手,向党庄严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共产党员江竹筠,从此开启了一条荆棘密布的人生旅途,她认定这条路充满了光。
入党之后,江竹筠感到浑身平添了许多力量,她太兴奋了。她写信给何理立,信写得简单含蓄:“你还记得丁老师吗?我仿佛找到了他,你找到他了吗?”
何理立的回信也一语双关:“条条道路通罗马。”
原来,何理立也入党了。
不知是组织的有意安排还是命运的机缘巧合,江竹筠与何理立,这一对从孤儿院小学就在一起的姐妹,她们的人生既起伏跌宕又紧密相连,她们未来的伴侣和后代,也将与这个多灾多难却屹立不倒的国家一道,续写绵延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