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中国筚路蓝缕,在漫长岁月中,中国革命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乃因有无数甘愿以身扑火的勇士,他们用伟大的牺牲铺开了一条洒满鲜血的长路,他们是高尚的灵魂、革命的先驱。江竹筠的丈夫彭咏梧,就是这样一个人。彭咏梧不仅是江竹筠的丈夫、革命伴侣,更是她的直接领导、人生楷模和精神导师。

若要读懂江竹筠的精神世界,必须先走进彭咏梧的人生轨迹,去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革命者。

江竹筠出生在江家湾,彭咏梧出生在彭家湾。

2020年8月15日,我来到重庆云阳红狮镇彭家湾。一个山腰上的小村落,不多的几户人家。彭咏梧家的老屋早已不存,只剩下一个房屋基址,几位老乡引我看了老屋地基的位置,天井地面还铺着青石板。一位彭咏梧堂侄辈的老乡对我说,他小的时候,咏梧叔叔家的房子还在,前些年彭云曾经回来省亲,彭咏梧的孙子彭壮壮也回来过。

彭家湾下面不远,就是红狮镇。镇里的广场上矗立着彭咏梧、江竹筠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塑像高约五米,彭咏梧和江竹筠携手并肩、挺胸昂首,站立在苍松翠柏之中。这座纪念碑从前位于云阳老县城的人民广场,我上小学时,每逢清明都要去祭扫。因为三峡工程蓄水,云阳老县城搬迁,2012年8月人们将这座纪念碑迁到彭咏梧故居来了。

彭咏梧小学在红狮镇上,其前身是始建于1934年的红狮小学。彭咏梧纪念馆位于彭咏梧小学校园内,彭咏梧曾在这里读书、教学以及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96年5月,为了缅怀烈士彭咏梧,云阳县政府将红狮小学命名为咏梧小学,后来学校再次更名为彭咏梧小学。1998年4月,彭咏梧纪念馆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彭咏梧、江竹筠烈士纪念碑雕塑。

彭咏梧纪念馆是一座青砖黑瓦的二层土木楼房,古朴而典雅,属传统的川东民居。纪念馆内陈列着毛主席亲自为彭咏梧签发的革命烈士证等52件珍贵文物和复制品,以及彭咏梧用过的家具和一些书信。有间彭咏梧寝室,摆放着他生前的生活用品,普通的油灯、书桌及笔墨纸砚,散发着革命时代的气息。沿曲折的石梯下到一楼小院,院子里安放着一尊彭咏梧烈士石雕像,他目光炯炯,坚毅的面容含着几分微笑,似在对每一位参观者致意,又仿佛在对人们说:你们大家幸福快乐,就是我最安心的事。

正值暑期,彭咏梧小学已经放假,但这天正赶上县团委、县教委和县文明办在学校举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有一百多个留守儿童在校,一些回乡的大学生志愿者正为孩子们辅导学习、表演文艺节目。我想找两个孩子聊聊,一会儿,男孩李宇浩和女孩童嘉欣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女学生刘宜的带领下,坐在了我对面。留守儿童给我的印象,似乎都有一颗敏感的心,让人轻易不敢触碰。李宇浩说,父母一直在太原打工,因为疫情,他已经一年多没见到父母了。童嘉欣轻声告诉我,是爸爸妈妈在上海打工时生的她,他们至今还在上海打工。说着说着,她哭了起来。我问他们,你们学校为何叫彭咏梧小学,他们认真地回答说,是为了纪念红岩烈士彭咏梧。李宇浩还告诉我,他是彭咏梧烈士纪念馆的小小解说员,并为我背诵了一段解说词:

纪念馆以时间为轴线,将彭咏梧事迹分为《激流勇进革命路》《一片丹心映红岩》《翻江倒海闹川东》《血染巴山存浩气》《烈士血凝万代心》五个部分,通过实物、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将彭咏梧烈士“为民吃尽天下苦,甘洒热血染山河”的光辉一生娓娓道来,真实再现了彭咏梧烈士在革命道路上的感人故事,充分印证了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里,仁人志士为了解放旧中国、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风雨同舟、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

复原的彭咏梧寝室。

在孩子的解说里,一个身着旧长衫、手提竹篾书箱的彭咏梧,仿佛来到我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