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她依然活在珍贵的人间
2020年春,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侯健飞教授作为“人民英雄:国家记忆文库”的策划人之一,邀请我参加“文库”创作,当我看到列出的英雄人物名单时,毫不犹豫选了江竹筠。
江竹筠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英雄,江姐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艺术形象,关于她的纪实文学作品有很多。正因为这一点,采写这个人物有很大难度,难以“鲜为人知”。而我毅然决然要写江竹筠,则是因为我的故乡——重庆云阳,那是一片深情的土地。江竹筠的丈夫彭咏梧烈士是我们重庆云阳人,我从小就听到很多他们在云阳从事革命活动的故事,因此无论困难多大,那种写作的冲动依然在心底澎湃。
历史值得重温,英雄必须缅怀。今天,当英烈的身影和故事渐行渐远,需要我们再一次怀着崇敬之心,去打捞记忆之河深处的那些感人故事,即使是一个瞬间、一张纸片、一句话。
2020年8月,我开始写作前的采访工作。我的老师吴友安大校是自贡人,他专程陪我去自贡大安江竹筠故居采访。从自贡到成都、重庆、云阳,沿着江竹筠当年的革命道路一路走来,我采访到了很多人,听到了很多含泪的讲述,看到了很多故址和文物,一个洋溢着青春理想、怀揣坚定信念、满腔大义凛然的江竹筠,逐渐从血雨腥风的历史深处走来,也从我的笔下走了出来。
当然,时间毕竟已久远,今天对于革命时期英雄人物的写作,能够采访到的当事人十分有限,我的写作必须求助于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纪实作品。这些资料中,给我帮助最大的是已故作家丁少颖所著《红岩恋——江姐家传》。丁少颖老师当年带着“相信命运给世间想做某种事情的人从来预备着某种机缘”这样一种执念,采访到了数十位散布各地的与江竹筠有关的亲友和当事人,为我们留下了十分难得和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向他深深致谢致敬!
由于史料庞杂,或因受访者记忆有误,不少细节需要认真甄别印证,比如江竹筠给谭竹安写的那封绝笔信,很多资料说是由看守黄茂才带出牢房转交的,我通过多方资料印证,最后采信了丁少颖老师书中的记述,即那封信实际上是由获得释放的曾紫霞偷偷带出转交的。让我感到欣慰的是,通过进一步实地采访和考证,我也更正了丁少颖老师作品以及其他一些资料中的漏误。
感谢在本书写作中给予我大力支持的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党委书记朱军同志、自贡市政协副秘书长宋皋同志、云阳县委副书记丁笙洺同志、云阳县委宣传部长王启海同志、四川大学江姐纪念馆馆长毕玉同志、自贡市大安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陈于怀同志、自贡市大安区江姐村党委副书记陈仲良同志。感谢对我的采访给予帮助的丁盟宗、颜启才、曾庆云、张守刚、程贤富、周爽、朱俊贤、解昌盛、侯伟伟、张勇军等朋友。在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下,我查阅到了很多难得一见的历史档案和文物,采访到了曾协助谭正伦抚养江竹筠遗孤的李玉珍等重要人物。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人员为本书付出的努力。本书部分章节被《解放军报》《青年文学》《散文·海外版》选载,在此一并致谢。
我特别要感谢彭咏梧、江竹筠烈士的孙子彭壮壮先生,他工作很忙,但仍然接受了我的电话采访,并为我提供了珍贵资料,从而使此书更加真实可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江竹筠,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我想起海子的诗歌《活在珍贵的人间》:“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今天,拥有爱情、幸福、和平的人们,应当永远把她请进这珍贵的人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有关江竹筠烈士的传记作品。作为写作者,我从一座纪念馆、一尊雕像、一件文物、一棵老树、一段文字中,去找寻那些岁月留下的印记,是立于今天的时代坐标,去回望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我也是从今天人们如何评价英烈、善待英烈、缅怀英烈的现实表现中,去审视民族精神和国民之心,并寄予美好的未来。人民不应忘记他们的英雄,人民没有忘记他们的英雄。
作为一名军队作家、一名有28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到来之际,我能参与这样一项光荣的写作任务,心中备感荣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红岩精神是以江竹筠为代表的红岩英烈用生命和忠诚凝结成的,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熠熠闪光,必将永远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汲取信念力量、恪守初心使命,必将永远鼓舞每一位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多少个夜晚,我面对自己写下的文字,陷入久久的沉思:那个时代,那样一群人,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身陷黑暗而内心充满光明,是什么让他们面对酷刑而眼里无比平静,是什么让他们品味到了信仰的芬芳,是什么给了他们一往无前的力量?
如果我的这些文字,能回答这些问题,便是一个写作者能收获的最大的满足。
丁小炜
2021年7月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