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19人)

两院院士(19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叔子

男,1933年生于江西湖口,中共党员,中共十五大与十六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博士后流动站评议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邀理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科协副主席,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会长。

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先后受聘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约30所高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立足于机械工程领域,把机械工程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紧密结合,致力于同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领域交叉的研究与教学,特别是在先进制造技术、设备诊断、信号处理、无损检测新技术、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省部级科技奖20项、专利5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2种,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图书重要奖励13项。指导的研究生中,已有百余人获博士学位,博士后已有10余人出站。

他倡导在全国理工科院校中开展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应邀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国内百余所院校举办人文讲座200余场,吸引了近20万人次的听众。由他任编委会主任、汇集国内高校人文讲座精品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一书,已发行数十万册。发表有关教育方面的论文50余篇。

中国科学院院士 熊有伦

男,1939年出生,湖北枣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我校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信息和智能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66年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研究生毕业,分配到我校机一系任教,1980年至1982年英国Sheffield大学控制工程系访问学者,1986年晋升为教授,1988年至1989年任英国Salford大学航空与机械工程系客座教授。

长期致力于机械工程中机电控制与自动化及其有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机器人学、制造自动化和精密测量。他在机器人、精密测量理论、智能制造和计算机几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主要获奖成果有:“基于微机和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HOLPS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点接触约束理论与机器人抓取的几何模型”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精密测量的评定和判别理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一等奖。出版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中国科学院院士 程时杰

男,1945年出生,湖北通山人。电力系统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气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北省科技精英,湖北省优秀教师。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高级会员。

196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1981年获得华中工学院硕士学位,1986年获得加拿大Calgary大学博士学位,1988年回华中理工大学工作。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现任湖北省电力安全与高效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电工技术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气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曾先后工作于加拿大Calgary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

长期致力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在电力系统适应控制、智能控制、次同步振荡等方面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近年来,他积极倡导并努力实践了基于储能原理的电力系统稳定控制这一新的研究方向,在基于高温超导磁储能和旋转储能的电力系统稳定控制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共发表学术论文361篇,其中SCI检索38篇、EI检索168篇,出版译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在电气工程领域非常突出。

中国科学院院士 罗俊

男,1956年出生,湖北仙桃人。引力物理专家,博士生导师,长江特聘教授。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7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3年7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15年1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物理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获硕士学位,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引力实验的精密测量物理研究,开展了牛顿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实验结果被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基本物理常数任务组收录;开展了光子静止质量的实验检验,实验结果被国际粒子物理数据组(PDG)收录;开展了亚毫米范围牛顿反平方定律的实验检验,实验结果得到国际同行认可;与他人合作开展了宏观旋转物体等效原理的实验检验等基础科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丁汉

男,1963年出生,安徽枞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电子工程专家。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主任。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2年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汽车制造专业并获学士学位,1985年硕士毕业于武汉工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1989年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受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进行客座研究,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1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和2011年两任“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担任IEEE自动化科学和工程汇刊Associate Editor(2003—2007)、Editor(2011— ),IEEE/ASME机电一体化汇刊Technical Editor(2010— )。

长期从事数字制造理论与技术研究:建立了复杂曲面宽行加工理论,突破了多轴联动高效加工的关键技术;提出了高速加工稳定性分析的全离散法,保证了复杂工况下无颤振高效加工;提出了机器人操作规划的空间几何推理方法,研制了大叶片机器人“测量-操作-加工”一体化(3M)磨抛系统。研究成果在航天、能源和汽车领域得到应用。出版专著3部,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孝平

男,1953年出生,籍贯安徽阜南。1973年毕业于蚌埠医学院,1982年和1985年分别获得同济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肝胆胰外科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从事外科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40余年,已施行和指导施行各种肝胆胰手术1万多例,含肝癌6000多例。在裘法祖、吴孟超和汤钊猷等前辈的工作基础上,他在肝癌外科治疗和肝移植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提出新的肝癌分类;提出大肝癌可安全切除的理论;建立3项控制肝切除出血技术和1项肝移植术。这些理论和技术已应用到临床,效果显著;提出小范围肝切除(中肝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理念,为在临床上成功实施这一理念,他专门创立了不缝合胆管前壁的肝肠吻合术(文献中称“陈氏胆肠吻合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减少胰腺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发生,他创立用“U”形贯穿胰腺缝合技术实施胰肠吻合术,简化了手术操作,且明显减少了术后胰漏发生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文献中称此技术为“陈氏胰肠吻合术”。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先后获国家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4)、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6)、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02)和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3),200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8年获中国肝胆胰外科领域杰出成就金质奖章,2010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2013年获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奖一等奖。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Renzo教授2014年在Nature发表署名文章,称“陈孝平是国际肝胆胰外科技术改进与创新的领导者”。

他注重自身医德修养及医学教育,被评为全国教学名师(2006)、全国卫生单位先进个人(2007)、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8)、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1)、全国医德标兵(2013),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5)。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七年制《外科学》,八年制及七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规划教材《外科学》第1、2、3版,五年制《外科学》第8版,以及配套教材、专著及参考书20余部。

中国科学院院士 骆清铭

男,1966年出生,湖北蕲春人,生物影像学家,中共党员。现为海南大学教授、校长和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89年和1993年分别获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在生物结构、功能及多分子事件信息获取方面做出了较系统的创新性成果。创建了具有亚微米体素分辨率的全脑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MOST)原理和技术,绘制出亚细胞分辨的小鼠全脑三维神经元联接图谱。建立的全脑介观图谱绘制体系已在脑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应用,为研究神经元类型、神经环路和脑疾病模型等提供了重要手段。提出了一种脑功能多通道近红外光学成像方法,检测到视皮层神经活动的快信号。提出了一种时间衬比分析方法,将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空间分辨率提高5倍。在光学分子成像领域,观察到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探针存在双光子高阶光漂白效应。构建了多种基于荧光蛋白的分子探针,实现了活细胞中多对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并行成像检测。获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 崔崑

男,1925年出生,山东济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曾荣获“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1951年至1954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就读,1958年赴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进修。他先后任华中工学院机械工程二系金属材料教研室主任、机械工程二系主任、国家发明奖励评审委员会冶金评审组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等职。

他致力于高性能新型模具材料钢的合金化、夹杂物工程、高性能Ti(C,N)基金属陶瓷、激光熔覆基础理论等多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攻关、国家技术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多项。国家新颁布的合金钢钢号,有一半由他主持研制。

他创造性地研究和开发了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钢,其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创造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为发展我国新型钢种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高性能模具钢已被列入国家科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其中有两种已列入国家工具钢标准GB 1299—1985。他的研究成果共获得省、部委级以上奖励15项,其中国家发明二、三、四等奖各1项(均为第一发明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50余篇。

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垣

男,1933年生于湖北宜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磁约束核聚变专家,高功率脉冲电磁技术专家,我国核聚变和大型脉冲电源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主持和参与主持包括“中国环流器一号”在内的三套聚变装置的研制和一套聚变装置的升级改造,提出并参与了“脉冲强磁场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1955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力系。先后在武汉电管局中心试验所,二机部401所、585所和中国科学院等离子物理所工作。并赴欧洲联合托卡马克JET实验室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聚变研究中心工作。1998年至今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并兼“国际热核试验反应堆(ITER)”中国专家委员会科学顾问和国家重大专项“惯性约束核聚变”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院部委一、二等奖多项。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主要研究方向有磁约束核聚变科学与技术,脉冲强磁场技术,脉冲功率技术及应用,极端交、直流高压断路器技术,电磁发射,带电粒子“催化”人工降雨/雪科学与技术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勇传

男,1935年出生,河南南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我校水动专业,后留校工作至今。现任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曾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水资源、电力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他在水库运行基础理论、规划决策与洪水风险管理、电力系统和水电站计算机仿真控制、电力系统工程随机决策领域不断取得重要突破。他主持和负责的“柘溪水电站优化调度”,使柘溪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优化调度大中型电站;他首先提出的凸动态规划和水调对策论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他首次提出的传递相关概念及相应的判别准则以及RBSI技术,解决了库群优化的“维灾”难题;他首次提出的随机决策模式、洪水分型和分型归纳演绎预报模式,为该领域研究开拓了新的途径。

他将水库运行基础理论与优化理论、控制理论、系统工程等理论与技术进行综合交叉研究和应用,为现代水库运行理论的创立做出了突出贡献,并率先提出了数字流域的崭新概念。他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地应用于生产实际,获得了8亿元以上的直接经济效益。出版《水电站水库调度》等著作10多部,发表论文130余篇,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重要奖励11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济

男,1946年出生,上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全国人大代表。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70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到新疆工作,1978年考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就读研究生,1980年至1984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习,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湖北省委常委兼省科技厅厅长,武汉市市长,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

长期致力于优化设计、CAD、数控和CIMS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并有显著的应用成效。提出并组织实施适合国情的推广应用CAD/CAM的技术路线,提出并实现了单调性分析优化、数控加工直接插补等算法理论,主持开发出优化设计、机械CAD等一系列软件产品及华中Ⅰ型数控系统,应用于1000余家工业企业,产品销售值达亿余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出版著作11本,发表论文200余篇。长期从事机械设计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开展了大量工作。鉴于华中理工大学CIMS中心做出的杰出成绩,国际制造工程师协会经过严格的考核和筛选,将1999年“大学领先奖”颁发给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樊明武

男,1943年出生,湖北沙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十五大代表,回旋加速器专家、磁铁理论与工程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5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电机制造专业,同年分配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从事回旋加速器的研究。多次应邀工作于美、英、法等国著名研究所,从事粒子加速器和电物理设备有关技术研究。曾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1996年,被评选为中央国家机关党的优秀行政干部。1997年当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2001年初至2005年初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他在回旋加速器研制、改进工程中,发展了回旋加速器理论和主体技术。在30MeV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研制中,解决了关键设备技术问题,使该加速器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磁场计算结果有偿转让国外。该加速器被两院院士投票评选为全国1996年十大科技事件之一,这一事件结束了我国不能用加速器批量生产中短寿命放射性同位素的局面,标志我国回旋加速器的研制能力达到一个新水平。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次,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70余篇。

1983年至今,先后担任如下有关学术组织职务:第八届、第九届国际电磁场计算会议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电磁场计算学会理事,国际电磁场计算会议中国联络办公室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论电工专委会委员、副主任,计算机应用专委会委员,粒子加速器学会副理事长,正负粒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兰州重粒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科协主席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培根

男,1948年出生,湖北武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3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1年在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3年赴美留学,1987年在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获得博士学位。

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校长,国家863/CIMS主题、国家863/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863先进制造及自动化领域专家委成员。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段正澄

男,1934年出生,江苏镇江人。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机械系,后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50年来一直工作在一线,长期与生产紧密结合,致力于自动化、数字化加工技术与装备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在该领域我国发展的不同阶段,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创新性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授权专利19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劳模、湖北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和湖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元元

男,1958年10月出生,广东梅县人,中共党员,粉末冶金和铸造专家。1982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硕士和博士分别于1987年和1998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1993年12月破格晋升为教授。2005年被英国格拉摩根大学授予名誉科学博士学位,2013年被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聘为名誉教授,2015年被韩国汉阳大学聘为名誉教授,同年被俄罗斯军事科学院聘为名誉院士。曾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吉林大学校长,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曾任第九届和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粉末冶金和有色合金材料制备、成形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基础和工程化研究。发展和创新了粉末冶金温压成形理论和技术、电磁热力多场作用下粉末成形固结一体化理论和技术,研制出多种高性能粉末冶金新材料和重要零件;研发出高性能铝青铜合金、白铜合金、锌合金、挤压铸造铝合金、变形铝合金及其制备成形技术等;成果应用于我国制造业和国防军工中,解决了相关的技术瓶颈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科技一等奖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3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科研学术论文被SCI收录186篇、EI收录283篇,各类他引2664次;出版专著2部、主编著作1部、教材1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二等奖2项(均为第一完成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德群

男,1945年8月出生,江苏泰州人。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冶金系,1981年获华中工学院塑性加工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后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塑料注射过程计算机模拟和模具CAD/CAE/CAM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承担国家重点攻关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系统地开展了塑料注射成形模拟和智能型注射机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获2002年、2007年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和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丁烈云

男,1955年12月出生,湖北洪湖人。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2年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工民建专业本科毕业,1987年获武汉工学院工业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获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曾任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东北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兼工程管理研究分会理事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学部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省委员会副主席。

长期从事土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和安全风险管理研究,重点解决地铁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的识别、预警与控制问题。提出地铁建设工程系统安全的能量耦合理论,建立安全风险“识、警、控”技术体系,以及基于BIM的安全风险集成管理模式。其研究成果在我国多个地铁建设工程中成功应用,并推广应用到其他土木建筑工程,为提升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主编国家标准1项,出版著作2部、国家精品教材1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丁

男,1957年出生,籍贯天津。1983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986年和1990年分别获得同济医科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肿瘤侵袭与转移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原主任委员。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丁是我国妇产科学界首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0)和“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02)。他长期坚持医疗一线工作,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擅长妇科肿瘤及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施行妇产科手术逾万台,精于妇科手术、腔镜及机器人手术。同时注重临床实践中重大难题的系统研究,在妇科恶性肿瘤防治和遏制肿瘤转移临床研究方面做出卓越贡献:①合理应用先期化疗并通过改进手术方式缩减对女性生育器官功能的损伤,使保留妇科恶性肿瘤年轻患者生育功能成为可能;②发现中国人宫颈癌易感高危基因和HPV致癌病毒整合位点,建立宫颈癌预警模型和早期预治新策略,提高我国宫颈癌防治水平;③发现和确定肿瘤转移特异性靶向分子和靶向肽,并适时将创新成果临床转化应用,肿瘤转移靶向标记肽TMTP1已用于临床诊断,ADV-TK拮抗肿瘤转移制剂(国家Ⅰ类新药)已进入临床Ⅲ期试验。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先后获国家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0、2012)、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07、2009)、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2)、湖北省成果推广一等奖(2015)、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5)。

完成主编我国《妇科恶性肿瘤诊治指南》,主编国家医学生八年制规划教材《妇产科学》和英文版《妇产科学》。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86篇,其中在以Nature Genetics、J Clin Invest、J Exp Med、J Nat Can Inst为代表的SCI杂志发表论文163余篇,总影响因子612.7分,总计被他人引用4262次,被Lancet等国际期刊他引2630次。带领同济医院妇产科两度获国家重点学科,2010年获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4年获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他医术精良,学风正派。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4)、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奖(2010)。获国家卫计委、《健康报》评选“生命英雄-科技之星”荣誉称号(2015),武汉市卫计委、《武汉晚报》评选“我心目中的好医生”荣誉称号(2016)。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邵新宇

男,汉族,1968年11月出生,江苏靖江人,中共党员。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党委书记,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机械工程),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先进制造学部常务副主任;曾任科技部先进制造领域“重大装备与工艺技术”主题专家组召集人、“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专家组组长。1990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1998年获华中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进行博士联合培养)。长期从事汽车制造关键工艺与装备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主持研发了多种工艺技术创新的车身大功率激光加工装备与生产线,以及整车与发动机制造执行优化数字化平台,在一汽、东风、上汽等成功应用,并推广至航空、船舶等领域,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1)及二等奖3项(排1,2,5)、湖北省技术发明与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均排1)、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等。出版专著3部,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