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海水淡化工艺概述

1.2 海水淡化工艺概述

从国际范围来看,海水淡化主要使用两种工艺,一个是热法(蒸馏法),一个是膜法(反渗透法)。热法有多级闪蒸和低温多效技术。多级闪蒸技术,由于使用得早,目前在热法海水淡化市场中占主要地位,从投资、材料、能耗、运行管理等方面考虑,难以适合我国国情。低温多效技术相对多级闪蒸技术具有一定的经济性,所以目前此技术发展比较迅速。膜法相比热法起步较晚,热法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逐渐开始发展起来,膜法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膜技术较大规模用在海水淡化产业则是自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是近10多年来发展最快的淡化方法。1990年后,随着反渗透膜性能的提高,价格的下降,高压泵和能量回收效率的提高,反渗透法成为投资最省、成本最低的海水淡化技术。目前反渗透法的制水成本为4~5元/t,蒸馏法制水成本6~8元/t。

膜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常温下选择性好,无化学变化,适应性强且能耗低。膜技术就好像是信息产业的芯片,谁掌握了膜技术,谁就掌握了21世纪化工的未来。在国际上,海水淡化技术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已经开发的10多种淡化技术中,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都达到了工业规模化生产的水平,并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膜分离技术在其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海水淡化的大规模普及应用,未来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海水淡化以及膜分离技术的提高,国家应对膜分离给予充分的重视,政府要提倡和引导淡化水的使用,对于水资源耗费量大的企业要限制淡水的使用量,在政策法规上要明确鼓励用海水淡化水,对从事海水淡化的企业给予优惠待遇和产业政策扶持。同时,加快科研平台的建设和人员的培育,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加强企业竞争力,使得海水淡化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把含聚合物的成膜溶液倒到玻璃板上,然后刮一层薄膜,在控制的湿度和温度下,蒸发一定的时间,然后放到水里面,成膜溶液里的溶剂扩散到水里,留下的聚合物就形成一层薄膜,即反渗透膜。反渗透膜是整个海水淡化系统的核心,有选择透过(半透过)性的功能,以压力差为推动力,可使水分子不断地透过膜,将水中的杂质,如可溶性盐分、离子、有机物、细菌、病毒等物质截留,从而达到淡化净化的目的;最后将淡化的海水进行后矿化处理,使水质达到饮用水的要求。

与传统的电渗析、蒸馏法相比,反渗透膜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节能,生产同等质量的淡水,它的能源消耗仅为蒸馏法的1/3。世界上最早开始研究反渗透膜技术的是美国,1953年就把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列到国家计划中。1967年,我国组织多个科研机构进行海水淡化会战,国外当时就报道了醋酸纤维素膜可以进行海水淡化,但是这个膜用什么样的醋酸纤维素好,用什么样的溶剂好,用什么样的添加剂好,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做出来,很多都是保密的。从材料到配方,再到生产条件,每一个环节,都要经历上千次的实验和失败,经过不断的改良和分析。1968年初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做出的膜脱盐率达到96%以上,水通量也达到了预期指标,实现了我国海水淡化的反渗透膜从无到有的目标。

1967—1969年的全国海水淡化会战,为醋酸纤维素不对称反渗透膜的开发打下了基础;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主要对中空纤维和卷式反渗透膜组件进行了研究开发;80年代和90年代主要对反渗透复合膜进行研究开发,并开始在我国水处理行业得到应用。反渗透膜有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脱盐率,它从90%到95.0%,从99.0%到99.5%,再到目前的99.75%,不断取得突破。

目前我国反渗透技术在材料、设备、工艺及集成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发展进步空间。首先,反渗透复合膜技术将向着更节能、耐氯、耐热、耐污方向发展;其次,膜组器技术从板式、管式、中空纤维式向卷式发展,进一步优化结构和大型化;再者,关键设备不断改进,高压泵和能量回收装置得到了快速进步,向大型化和低能耗的方向发展;最后,工艺过程持续开发,产业链向集成工艺发展,将充分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同时实现浓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