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3 海水淡化成本降低的主要技术手段

5.3.3 海水淡化成本降低的主要技术手段

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和性能上升,是推动海水淡化经济性的核心因素。

(1)20世纪50年代起,多级闪蒸技术首先投运。20世纪50年代,R.S.Silver和A.Frankel发明了多级闪蒸技术,1957年在科威特建成的4×2000m3/d的4级闪蒸装置,标志着多级闪蒸技术已趋于商业化,并于20世纪70—80年代得到了快速发展。同一时期,C.E.Reid等首先提出了反渗透海水淡化方案,196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S.Loeb和S.Sourirajan成功制得了世界上第一张高脱盐率、高通透量、可用于海水脱盐的不对称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标志着反渗透膜获得突破性进展。但反渗透膜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始于1973年美国DuPont公司的B-10中空纤维反渗透器。20世纪80年代低温多效蒸馏法面世,该技术对原料海水的预处理要求不高、过程循环动力消耗小、生产的淡水水质高,自开发问世后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得到了广泛应用。

(2)伴随技术进步,反渗透法占比不断上升。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反渗透膜性能提高、价格下降、能量回收效率的提高等技术的发展,反渗透法成为投资最省、成本最低的海水淡化制取饮用水的过程。过去40年来,随着技术的提高,反渗透法海水淡化的能耗指标降低了90%,从26.4kWh/m3降至2.9kWh/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