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规模问题。海水淡化的容量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严重不符,作为水资源缺乏的用水大国,我国海水淡化规模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截至2015年年底,仅为世界规模的1%左右。
(2)技术装备问题。目前全国已投建的海水淡化工程特别是万吨级以上工程多采用国外技术,反渗透海水淡化的核心材料和关键设备,如海水膜组器、能量回收装置、高压泵及一些化工原材料等主要依赖进口,按工程设备投资价格比,国产化率不到50%,这也导致我国海水淡化市场进步缓慢。
(3)成本问题。海水淡化技术就是能源换水源的技术,将海水变为淡水,自然受到能源价格波动的影响。除中东地区国家外,其他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相同的成本问题。据公开资料,海水淡化成本由投资成本、运行维护成本和能源消耗成本构成。能源成本约占总成本的40%,运行维护成本涵盖维修成本、药剂成本、折旧、膜更换成本等。目前,国内最好的海水淡化项目吨水成本也要4~5元。而即使是水价较高的工业用户,除天津等极少数地区以外,我国各地工业水价几乎都在4元以下,就更别说民用水了。淡化水出厂成本高于民用水价的倒挂现象导致海水淡化无法有效形成产业,进行大规模发展。
(4)国家扶持政策问题。我国海水淡化产业与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面临诸多挑战,必须正视。一方面就产业政策而言,水价形成机制尚未做出符合市场规律的调整,海水淡化工程相关投资、税收政策也未落地;就市场规范而言,海水淡化标准体系需要贴近需求进一步完善,海水淡化产品质量监管和认证体系尚需完善。另一方面,就工程能力而言,超大型海水淡化工程能力有待提升,产业配套服务能力需要尽快协同跟进;就装备制造而言,国产装备需要深度整合以满足市场期望,国产设备性能需要进一步提高。
(5)环境污染问题。海水淡化工艺中,浓盐水、退役膜等都会造成一定的污染。海水淡化过程中,每生产1t淡水将副产1~2t浓盐水,如果直排入海,浓盐水将对海洋生态环境特别是封闭性海域产生危害,这已成为制约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